专栏名称: 纸上建筑
有趣的时事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过年回家,方言和普通话哪个“烫嘴”? | ... ·  7 小时前  
新京报评论  ·  至少每学期核准一次学籍,压缩违规操作空间 ... ·  14 小时前  
人民日报评论  ·  “空中校车”的暖意与深意丨人民论坛 ·  20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纸上建筑

王凤雅疑被弃疗而死?事件不能弃案而终

纸上建筑  · 公众号  · 时评  · 2018-05-25 10:37

正文

“王凤雅去世事件”引发热议,此事触发了两大热点议题,一是涉及诈捐嫌疑,一是涉嫌重男轻女。

网贴爆料称: 2017 9 月,河南省太康县两岁半的王凤雅宝宝,被诊断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这是一种高发于儿童、进程凶险但治愈率也极高的癌症之一。确诊之后,母亲杨美芹在水滴、火山、快手等多个平台展开众筹,并附上了女儿呼救等催人泪下的视频,很快募得资金十余万元。

然而女孩并没有得到积极的治疗,眼看病情日益恶化,巨大的肿瘤脱出眼眶,生命日益濒危,在相关公益组织的督促下,竟然还发生了家属同志愿者激烈冲突,强行抱走孩子放弃治疗的场景 ……可怜的凤雅宝宝在 2018 5 月终告不治,临死前一个月,仅仅在当地卫生所输免费的生理盐水。

面对网友的质疑,王凤雅父母声称曾赴北京、郑州为女儿求医,被判定没救才放弃治疗,然而却拿不出任何大医院的诊疗凭证。与此同时,被万能的网友翻出其为兔唇的弟弟赶赴北京高端医院积极治疗的朋友圈信息。(凤凰网)

手心手背都是肉,但事情总有缓急轻重,不要命的兔唇和要命的癌症,家属的做法令网友愤怒和心寒。

爆料情节令人发指,并且涉嫌诈骗、遗弃等严重犯罪,在舆情压力之下,当地公安部门介入调查,结论却是 “不构成刑事案件”。

目前当地相关部门的作为仅仅是 “做家属的思想工作”,建议王凤雅家人将除去治疗后的筹款资金退还给相关部门,但家属并未透露筹款金额和剩余资金,并拒绝退还。(北京青年报)

风雅宝宝不明不白的死了,事件的调查也无疾而终,尤其令人心堵。

有网友认为这种事不宜扩大报道,因会打击大家今后踊跃捐款的积极性,反正钱也不多,花了就花了,也不必再追究了。

此等论调最为害人,恰恰是令民间慈善鱼龙混杂、信誉下滑的源头。部分网友的关注点只在乎钱多钱少,罗尔涉嫌诈捐 200 万,大家齐声声讨,因为 15 万钱太少,就该轻松放过?其背后被耽误的生命价值几何?

善心不能被滥用,别说 15 万,一万五都不行。哪怕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应该调查清楚背后的原委,给逝去的生命一个交代。如果这里面存在骗局,不单单是钱的问题,他伤害的是生命权,伤害的是整个慈善事业。调查马马虎虎,民间众筹必将步红会后尘。

只要有钱流动的项目,就有人扎堆去张罗,目前民间慈善众筹平台如雨后春笋,其中必然有浑水摸鱼的比重。在这个人人向钱看的时代,还没有那么多高尚的互联网创业者去投身没有利润的公益事业,这个热潮绝对是有问题的。

确乎不少平台只顾流量,不注重核实与监督的责任。慈善不是这么做的,不是说上传两张病例众筹一笔钱走人这么简单的流程。慈善必须善始善终,不在乎流量有多少万,而在于每一分钱都在可验证的前提下得到善用。

目前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法律空缺,平台放水。其漏洞在本案中一目了然,打着女儿的幌子筹钱,筹到钱却不治病,善款不知去向,或者挪用给并不危急的儿子 ……这令人发指的情节并非网友想象力丰富,而是完全可行的骗钱路径。

执法部门居然对此毫无办法,似乎只要有一个真正生病的孩子,一切胡来就不算诈骗,靠病危的孩子发财也不算犯罪 ……罗尔一家、王凤雅一家,正在一次次摧毁人们的善念。

执法部门是否真的没有办法?还是同某些网友的论调一样,不愿为区区 15 万案值大动干戈?

虽然如今钱越来越毛了,但是 15 万足够诈骗立案,警方应该负起责任,认真调查,用证据说话。如果以女儿治病的名义筹款,筹到款并未进行积极治疗,毫无疑问,这就是诈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