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原创视频专访
汤云理
青年琵琶演奏家
橄榄古典音乐原创视频 / 文章
采访时间:2019年1月3日
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近年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盛行
使得大家逐渐喜欢上民乐,这是欣慰之事,
乘着这冬日的阳光,走进茶馆,两三杯陈皮普洱下肚,一起
和汤云理对话琵琶
。
汤云理
▼
◆上海民族乐团青年琵琶演奏家
◆师从殷荣珠、张铁、王臻、李景侠、张强教授
◆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琵琶比赛 银奖
谁说不是认认真真在弹琴呢?
演奏家的诞生,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心栽树,另一种是无心插柳,汤云理显示是后一种。从兴趣班到研究生,好像一路总有贵人相助,顺风顺水、毫不费力,但是在我看来,
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费力
。哪有什么天生的演奏家?谁又看得到关起家门后,日复一日练琴的艰辛呢?
Q:学琵琶的契机?
A:其实是一个
非常偶然
的机会。那个时候杨浦区少年宫正在招生,我妈妈觉得挺好的一个机会,所以带着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就去了。
Q:小时候学琵琶的时候有没有叛逆过?
A:我觉得我
叛逆期很长
,我差不多在中学六年的阶段都是非常叛逆,而且非常排斥。我曾经在考大学的时候,想到改行的,不想再弹琴了,因为那个时候确实不喜欢。当时我有两个选择,一个就是考到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还有一个就是彻底改行,考中国传媒大学,后来也是冥冥之中吧,最后还是回到了上海音乐学院继续学习琵琶。
Q:那也就是从本科阶段才开始决定走上演奏家这条路的?
A:其实没有,我不是一个非常有目标的人,好像就是
感觉命运推着你走到这一步
,我从来都没有想过,我一定要成为一个演奏家,但是有一天就真的成真了,是非常奇妙的一个过程。不过真的到了本科阶段,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心智各方面也越来越成熟,然后又遇到了在琵琶艺术道路上重要的导师,李景侠老师,让我对这件乐器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自身的演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也慢慢在琵琶演奏中体会到了之前没有体会到的乐趣,所以也就一直坚持到现在了。
Q:一路走来,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嘛?
A:挫折其实也有很多的,但是我这个人心就比较大,然后记性又不好,挫折一下子来临,你面对的时候可能会难受一下,很短的时间后就忘记了,然后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
Q:北上考央音的研究生对你来说是一场博弈嘛?
A:博弈就感觉是赌博,有可能赌成,有可能赌不成。对我来讲的话,
我从来都没有把琵琶当成一件是要换取什么东西的器物
。我只是在那个阶段,通过我工作上的一些实践经验,发现了我自己的不足,以及靠我自身的努力很难突破的瓶颈,非常想去打破、去改变,去提升自己,所以就踏踏实实地准备了半年,然后就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的研究生。
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感受
在采访中,汤云理显得非常严谨谦逊,很难想象这位
带着微笑、散发温润气质的老干部
能在琵琶上释放出如此激情昂扬、沉郁顿挫的声调。和每位琵琶演奏家一样,汤云理也将《霸王卸甲》、《改进操》等传统经典作品,作为自己的保留曲目,尤其是《霸王卸甲》,他认为
每一个阶段都会赋予这部作品当下的感受,这个是非常让人着迷的一件事情。
Q:谈谈“云音理乐”琵琶音乐现场吧
“云音理乐”是汤云理2017年举办的一场音乐会,它以琵琶现场的形式,在传统琵琶演奏中,通过文学性的贯穿、多媒体的运用与音乐融合,让观众在多层次的美感中感受中国文化的温度和能量。音乐会分“云·汉”、“音·阙”、“理·曲”、“乐·天”四个篇章,精妙的文学构思将一首首作品“投影”到宏大的历史长河中。
A:这个琵琶舞台表演的形式,
重点还是在演奏
,这个把握我是非常明确的,在把握住了这点以后,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舞台上有一些
更多元的表达
,以及让观众能够在美感的体验上更丰富一些?这就体现在
现场,观众看到屏幕中呈现的优美文字,
以及
节目册中,每首曲子与历史故事结合的配字等等,这些都让观众带着想象,浸入到现场给观众带来的音乐氛围中。
Q: 弹了这么多年的《霸王卸甲》,谈谈这首曲子给你感受吧
A: 我演奏的这个版本是王范地老师亲授的,也差不多弹了快二十年了,年轻时是一种体验,到中年是一种体验,到老年又将是一种体验,
每一个阶段都会赋予这部作品,每一个阶段当下的感受
,这个是非常让人着迷的一件事情。
其实在2005年我就录过这首曲子,跟我在2017录的这版,整整前后相差十二年,我自己听起来感触非常深,差异很大。可能2005年的时候,还比较年轻,在音乐的处理上,现在看起来是有些急躁,对音乐整个的张力,或者是说音乐的内在韧劲上,我更喜欢现在的这个版本。
老本行要吃透啊
▲汤云理《昭陵六骏》
在汤云理的身上你能看到
两种鲜明的对比
,一方面,他幽默健谈,叛逆洒脱而又有天赋,另一方面你能看到一种
踏实好学、谦逊有礼。你同时能看到他收敛自己,沉下表情后,
对自身和艺术的认真思考
。
Q:谈谈琵琶的发展吧
A:
其实我们对传统的挖掘是远远不够的,对传统的学习,还是需要抱着非常踏实的心态的。因为你要谈发展就必须谈传统,必须要谈传承。
没有传统根基,就等于你没有把你的老本行吃透,你要谈发展,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这个发展是没有任何依据的,也是非常个人化的,我是比较反对非常个人化的表达的,它作为某种程度的舞台呈现是可以的,但是本着对专业负责任的态度,还是需要非常谨慎地发出这样的声音。
所以还是希望能够
更加深入地学习
,这样在未来的传承上,才有可能本着一个比较客观、比较全面、比较严肃的态度,来对待琵琶这件器乐,在我们这代人的手里,怎么样能够发展的更好,这么一个问题。
Q:目前会不会有“要给这个时代,为琵琶界留下点什么”的想法?
A:也能留,但目前还不是时候。我们现在这代人,还是在汲取老一辈艺术家带给我们的东西,等到有一天,我们真得能够脚踏实地,
努力把这些东西都吸取好了以后,你再谈可以留下什么东西吧
,现在能留下什么呢?
Q:会有被掏空的感觉嘛?
A:你不管是在舞台的一线还是在教学的一线,其实这都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行业。因为积累的再多,你总是在往外面输出,总有一天你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所以
在输出的过程中,你要不断输入
,这个平衡才会比较好。
Q:个人的风格?
A:现在只有四十岁不到的年纪,为时尚早,这个年纪还是一个在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尝试的阶段。
按照橄榄惯例
一般都有小编与男神的合影
可惜小编一激动忘了
so下期民乐访谈再见~
(点击人名查看文章)
作曲家
谭盾(1)
|
谭盾(2)
|
陈其钢(1)
|
陈其钢
(2)
|
普莱斯纳
指挥家
余隆
|
许忠
|
MTT
|
梵志登
|
莫洛
|
张
弦
|
杨洋
钢琴家
郎朗
|
李云迪
|
张昊辰
|
朱晓玫
|
内尔森·弗莱尔
|
邓泰山
李坚
|
吴牧野
|
孙颖迪
|
陈洁
|
宋思衡
|
薛颖佳
王羽佳
|
路易
|
杜芒 |
威尔
|
鲁迪
|
尤雅
|
科恩
特里福诺夫
|
陆逸轩
小提琴家
穆特
|
穆洛娃
|
郑京和
|
约夏·贝尔
|
祖克曼
詹姆士·海涅斯
|
宓多里
|
安德烈·瑞欧
|
徐惟聆
黄蒙拉
|
顶级交响乐团首席
大提琴家
阿丽莎·韦勒斯坦
|
戈蒂埃·卡普松
|
王健(1
)
|
王健(2)
秦立巍
|
陈卫平
声乐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