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智库
2015年底,新华社获批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首批10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之一。瞭望作为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先期成立的瞭望智库一体化运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瞭望智库  ·  独处20天赚50万? ·  昨天  
终极较量  ·  中方发声,投票通过! ·  2 天前  
侠客岛  ·  马丰胜被查 ·  5 天前  
长安街知事  ·  “周黑鸭”创始人被炸伤,本人发声——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智库

这个关于中国制造最重要的事,工信部的司长说没那么简单...

瞭望智库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3-04 06:34

正文

    

智能制造如今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各国都在积极制定智能制造相关的扶持鼓励政策,将智能制造作为未来产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企业对智能制造的态度在过去两年急转,由以前的普遍观望变成现在的积极参与。


︱王元元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瞭望东方周刊”(ID:lwdflwdf),转载已获授权,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诞生于滨海城市的青岛制造业,与生俱来就有“出海”闯荡的心愿。图为运输繁忙的青岛港


“智能制造如今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各国都在积极制定智能制造相关的扶持鼓励政策,将智能制造作为未来产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主任、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感慨道。


近两年,中国在这一领域正频频发力。


一个值得注意的宣示是,2016年12月7日,工信部在世界智能制造合作高峰论坛上发布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国的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


“我们相信,在中央、地方的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商、装备制造企业、用户的多方共同努力下,这个目标一定能如期实现。”李东对本刊记者表示。


1

“机器换人”不等于智能制造




问: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现在都很注重智能制造的发展。目前看,我们在智能制造上跟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吗?


李东:相对于工业发达国家,在中国推动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为复杂,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极少数几个门类齐全的工业大国,而各行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并存的阶段。


按照《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我们相信,在国家、地方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商、装备制造企业、用户联合实施,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规划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问:政府层面对于智能制造的态度毋庸置疑,但公众对智能制造的认识似乎仍存在不少误解,比如认为智能制造就是“机器换人”,如何向他们介绍智能制造这一概念?


李东: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际上就提出了智能制造的概念,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到90年代初,日本倡导发起了智能制造国际合作研究计划,相继开发了种类繁多的面向特定领域的专家系统和智能辅助系统。


然而,在研究和应用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智能制造的关键是制造系统要具备组织能力,而这取决于制造过程中各环节的集成智能水平。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高度智能化集成很难实现。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智能制造的内涵注入了巨大活力,带来了根本变化。从之前的关注外部环境,发展到关注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并解决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制造过程形成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一种新的制造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以消除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带来制造质量、效率的“两提升”和资源消耗、运营成本、研制周期的“三降低”。


所以,肯定不能简单地说,“机器换人”就是智能制造。


2

过去两年试点示范成效明显




问:工信部2015年开始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这可以看作是国家层面在推动智能制造,那么中国此举战略意义何在?


李东:当前,中国制造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发展不平衡,发展智能制造面临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突出问题。


为此,工信部自2015年开始启动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聚焦制造的关键环节,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分类开展试点示范。


过去两年,工信部共遴选确定了109个试点示范项目,覆盖63个行业,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组织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与推广工作,推进了中德、中美、中韩智能制造标准、试点示范等国际合作。


问:效果如何?


李东:经过两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 一是试点示范项目实现“两提升三降低”据初步摸底,试点示范项目智能化改造前后对比,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2.9%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8%、运营成本降低19.3%、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6.3%;对于能源利用关注度较高行业的项目,其能源利用率平均提高11.3%。


  • 二是初步探索形成若干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如服装、家具领域的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引领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发电设备、工程机械领域的远程运维服务模式,航空、汽车领域的网络协同制造模式等。


  • 三是不断夯实强化了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工信部和国标委联合制定并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组织开展了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开展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综合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工业控制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分布式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监测、测试平台建设。


  • 四是形成了多方协同发展的良好环境。多个部委建立了联动机制、统筹谋划,各地主动对接、积极作为,形成了中央、地方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商、装备制造企业、用户联合实施,共同推进智能制造的良好局面。


2017年,我们仍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全面推广有效的经验和模式。


东莞一家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的智能手机部件生产线。该生产线将机器手和人工检测相结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


3

企业智能制造积极性提高




问: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企业对智能制造的热情不高,很多仍在观望中。你是否注意到这种现象?企业不敢大胆尝试智能制造的原因何在?


李东:客观来说,两年前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起步阶段,企业热情不高的现象确实比较普遍,有些企业不敢大胆尝试智能制造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 首先智能制造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也是在不断探索之中;所以许多企业家的观望心态,是可以理解的。


  • 其次,企业尤其是一些企业的“一把手”对实施智能制造的紧迫性意识还不够强。实施智能制造要有一定的先期投入,但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情况下,不少企业发展也确实面临着艰难的抉择,生存的压力大于发展。


  • 再有就是发展环境的问题。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存在滞后、缺失以及不协调等问题,与智能制造紧密相关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关键技术对应的标准规范也还没有统一,导致兼容性较差,集成难度高。


问:那你们如何来调动企业参与智能制造的积极性?


李东:在最初推进智能制造时,我们就确立了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的总思路,在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遴选中,将企业先行先试,先期投入并开始运营、成长性显著的项目作为重要条件,突出企业开展集成创新、工程应用、产业化与试点示范的主体作用。


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地方、行业协会、企业的积极性,加大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利用现有手段加大对企业推进智能化的支持力度,营造智能制造发展的良好生态。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已经对发展智能制造有了清楚的认识,转变了观念,开始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角度考虑,对实施智能制造呈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4

分类施策,系统推进




问:有专家认为,一些行业比如汽车、3C属于比较适合推广智能制造的,也是程度较高的;而另外一些行业比如服装则不太适合推广智能制造,更多的还是依靠人工。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李东:推动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各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推进传统产业智能转型,培育新动能,在当前一段时期更为突出和紧迫。


中国制造业由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推进智能制造的基础和条件不同,各行业都有各自特点,在如汽车、3C等一些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推进智能制造确实相对比较顺利。


但在如服装衣帽等原来主要依靠手工的行业,虽然目前生产过程中自动化程度不一定很高,但在产品个性化定制方面却走在了前面。各个行业都有自身的发展途径,不同行业推广智能制造的路径会有差别,但这不等于说某些行业不太适合推广智能制造。


我们在制定《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时也提出,针对不同地区、行业、企业发展基础、阶段和水平差异,加强分类施策、分层指导,加快推动传统行业改造、重点领域升级、制造业转型。


问:工信部在2016年11月成立了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李东: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是制造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必不可少的创新主体之一,也是有机联合产学研用优势资源,从供给侧加速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的关键力量。


当前,中国智能制造发展需求开始旺盛,但却面临系统解决方案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供应商技术偏弱、规模偏小、服务领域单一等问题,可以说正在成为发展智能制造的一个“短板”。


为进一步统筹产业资源,增强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服务能力,协同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我们在2016年指导成立了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


下一步,工信部将进一步强化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 一是组织实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专项行动,到2020年努力培育形成4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 二是发挥联盟的作用,有序协调跨行业跨领域系统集成商分工合作,协同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同时培育和规范市场环境,编制发布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建立健全推荐机制,引导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良性发展。


问:除了系统解决方案是未来推进智能制造的一个重点,还有哪些是我们接下来要突破的?


李东:《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明确了下一步推进智能制造的关键突破口,也就是要重点聚焦“五三五十”,即:


攻克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五类关键技术装备;


夯实智能制造标准、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基础和信息安全系统等智能制造三大基础;培育推广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


推进《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为构建中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造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术合作联系人:周邦民(微信号:i87062760),添加时请注明:姓名+职称+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