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志红
武志红,中国资深心理咨询师,作家,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厦门等地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51好读  ›  专栏  ›  武志红

一个人突然变得冷漠,原因只有1个

武志红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10-10 12:33

正文

编者按:


日常相处中,共情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


我们因为被别人共情,感受到爱与理解;
我们也因为共情别人,收获信任和依赖。

但陷入到「过度共情」之中,却会消耗心力。

所以,当一个人突然变得冷漠时,很可能是TA更想要爱自己了。

作者 | 无限延伸的三角

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 | zqfxlgzs



有一阵子,我被一个叫#不要做一个太容易共情的人#话题深深吸引。


这个帖子有2亿多网友关注。


他们说:


“看到别人抱怨生活的种种,我每次也会跟着emo,走在共情一线,没救了。”


“总是考虑别人的感受,却忽视自己的感受,活得太累了。”


“那种被对方汹涌的情绪给淹没,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的感觉,太难受了。”


这些评论真心实感,令人深思。


作为一个心理行业的从业者,多年来我一直接受的训练,是“共情非常重要,且需花点功夫去提升的能力”。


的确,那种人与人之间因为共情而产生的连接,很温暖。


但有时,也真的觉得很疲惫,甚至产生一种“为什么我要一直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念头。


当然那种念头一上来,我会觉得有点惭愧。


但是问题来了,我们真的要一直处于对他人的共情状态?如果感觉疲劳了,有权利冷漠吗?




过度共情,是一种自虐



我的答案是,YES。


朋友季是一个公益组织的负责人,曾带着团队多次深入西部偏远贫困地区,给很多孩子送去物资。


一说起那些经历,她满含热泪。


“那些地方路都不通,我们得徒步十几个小时才到孩子家里,高原地方阳光烈,我们每个人皮肤都晒脱皮了。


那些孩子真的是苦,一年洗澡都洗不了几次,满头的虱子……”


我问她,“这么多年坚持做公益,你觉得疲惫过吗?”


“当然有啊,有些孩子我们支持了很多年,就因为家里人的配合度不够,那孩子就自己放弃了学业,


我们多年的心血就付之东去,那是真的很伤心,觉得没意义,就想撂摊子不干了。”


季的疲惫,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心理学家西蒙·科恩说:“人类的共情能力,就像人的身高和其他特征一样呈正态分布。”


这也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共情能力就像车辆的汽油,有些朋友的共情能力强点,油量多点;有些人弱点,油量少点。


无论怎样,都有一定的额度。


有些朋友因为职业要求,比如医生、护士、学校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油就用的更多更快。


有些朋友的特质对他人的情绪情感很敏感,也容易过多使用它。


我们普通人也一样,对共情能力的使用超过自身极限时,也都会产生“共情疲劳”。


心理学家查尔斯·菲格利这样描述此类现象:


“因为长期暴露在共情压力下,身体和情感感到疲惫和功能障碍,导致同情他人的能力下降。”


相对应的症状包括:


注意力很难集中;容易被惊吓;很难对事情保持客观态度;总是觉得很累或很焦虑;出现麻木、抑郁的情绪或是缺乏自我价值和意义感。


这些症状的出现,就像肌肉的疼痛,是作为一个信号在提醒你:亲爱的,需要休息了。


这时,不妨冷漠点,把注意力从别人身上收回来,放在自己身上。


跟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待在一起,朋友的需求不想回应就不回应,想撂摊子就撂。


如果在自身已经耗竭的情况下,仍然继续共情,那等同于一种自虐。


冷漠,不仅是造物主赋予的自我保护,同时也是对他人的保护。


我们知道,所有对他人的设身处地和感受理解,须得经由我们自身才能流到对方身上。


如同心理咨询一样,咨询师自身就是一个容器。


如果容器本身耗竭、毁损,那强行给予对方的,就不知什么东西了。


也许,它会变成一种对对方的隐性攻击,也许会将愤怒迁移到其它的关系中。


如此,就得不偿失了。




过度共情,是边界不清



“我也想让自己累的时候不去回应别人,但臣妾做不到。”有网友评论说。


此类认知和行为上的冲突,值得停留一下。


说一个来访者M的故事。


有一回,她坐飞机去参加一个财富身心灵工作坊。


她的经济并不富裕,几天的工作坊费用近万,她也是狠了狠心才掏的钱。


参加工作坊的人不少,M等了很久,才在最后一天得到机会向老师呈现自己的困扰和议题。


她走到场子中间,问老师,“很多年了,我妈妈一直处于经济很糟糕的状态,请老师帮帮她。”


老师温柔回应:“我很好奇,如果你把眼前这个机会给你妈妈,那你自己呢?”


这一句话,让M当场落泪。


一直以来,她亲眼目睹着母亲糟糕的经济,先是失业,然后是赌钱,高额的债务……父母不断争吵,整个家庭几乎分崩离析。


作为女儿,她感同身受于母亲的痛苦,并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卷入了进去:


她用尽办法劝阻母亲不要再赌,帮母亲想办法赚钱,做小生意、找工作、或给母亲报班,让她学点可以谋生的技能……


但这些统统都失败了。M的母亲一如既往地循环着自己的模式。


“我真的好累,有时候想想,干脆死了算了。你见过那种木乃伊吗,外面缠着一层一层的白布,里面的脏腑都已经被掏空了。我就是这样。”M无助地对我说。


可以看到,M已经将母亲的生命痛苦整个地吞到自己的身体里来,将本属于母亲的责任揽到了自己的肩膀上。


很显然,这一切已经超过了极限。


这是一种边界不清。


在亲密关系的领域,我们有时很难做到对他人的痛苦置之不理。


就像M那样,将母亲的自卑、愤怒一一看在眼里,感同身受。她成为了母亲忠诚的拯救者。


M共情于他人的世界,失去了抽身回来的能力。


而往深一步,这里还有M和母亲的人格不够分化的问题,女儿和母亲都没有足够独立的自体,看似成年,脐带却依然相连。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将对方推开一点的“冷漠”。


作为一个成年人,当你的父母或者是伴侣有情绪时,这不是你的问题。


你可以去共情对方,但却要明白这些情绪不是自己的,这些困境也不是自己的。


如果觉得帮不了对方,那就放下。


这不是自私,而是让我们有能力从你我不分的关系纠缠里,找回自己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你可以去共情别人,同时又不会陷落在里面。




过度共情,是一种自恋



在电影《阿凡达》中,两个纳美人把辫子末端彼此连接起来,就可以感触到对方的心灵。


“I see you.”


这波操作,可谓是666。但在我们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如果要真正地共情一个人,是很艰难的事情。


所以,有些情感经验丰富的老江湖会毒辣地说:


在亲密关系中遇到喜欢容易,遇到理解很难。


有多难呢?


举个例子,我和我的分析师做了快7年的咨询了,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他更了解我。


哪怕如此,他还是在每次咨询试图共情我时说:“我试着说我的感受,如果不对,请提醒我。”


一开始,我以为他是谦虚。但后来我发现,是真的呀,因为他有时候也会出错。


比如,明明我的内在已经不断成长,有能力在亲密关系中伸展自己的需求,他却还是将我对亲密关系的修复,误认为是应对分离威胁时的讨好。


“你错了,不是的。不要活在过去。”我大声地对他说。


你看,真正的共情发生,并不容易。正因为不容易,所以我们才需要更加小心地使用和保护这项能力。


所以,如果看不见这一点、过度共情别人者是我本人,那我会问问自己:


我是不是有一种自恋,觉得自己比一般人在这项能力上更加卓越?


我是不是觉得自己比TA本人更能应对情绪情感的问题,更能帮助去解决生命中的冲突?


这就像解一道很难的微积分题,别人做不到,但是我却可以。


说实话,这种感觉很爽,但却很容易破裂。


很快,我们就会发现,你的共情好像给不了什么安慰,并且让人疲沓,无济于事。


其实这也没什么,微积分又不是1+1=2,解不出来又有什么关系呢?


而这种解不出来,我甚至觉得是老天安排的美好误差。


这就像白居易的诗歌,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时多,去似朝云无觅处。有一种朦胧的距离感。


试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能够深度共情你,精准地理解你,没有丝毫误差,那也是一件挺恐怖的事情。


你的那些人格的阴暗面,不愿与人分享的犄角旮旯,本能的冲动,无法诉之于口的欲望……如果都被对方共情了,那我们的面子该往哪里搁?


更甚,对方如果有一天想要控制自己,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基于以上,我很愿意说,共情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而冷漠亦然。


这意味着,你不会去过度使用这项能力从而导致出错,同时也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一种尊重。




结语



生而为人,我们都有上天赋予的共情本能,但是当共情疲劳时,不妨适度冷漠些。


因为共情的能力是有限的,疲惫时需要休息来让自己回血;


共情的前提是发生在两个独立的人之间,冷漠让我们有空间去重新建立清晰的边界,如此也更能让人体验到共情的质感和温度;


而共情的真正产生也并不容易,我们都需要去放下自恋,去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我会说,共情与冷漠是一体两面。


每一个人都是一座美丽的岛屿,有了共情的存在,这些岛屿可以相连,让我们免于孤独。


而正因为有冷漠的存在,我们都可以维持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免于自体耗竭和彼此吞没。


文章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创亲子/两性/个人成长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学习,7年陪伴,少点内心的冲突,多点精神的自由。作者:无限延伸的三角,心理学研究生;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主笔团成员;间隔年实践者;资深猫奴。


 推荐课程 


“爱与被爱”,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题。

然而过度共情,让渡出本该属于自己的边界,往往会让人失去自我,在关系中反复纠缠。

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如何找回自己的空间、构建健康滋养的亲密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诚邀你加入国际两性和婚姻关系疗愈师莎兰老师主讲的《5天亲密关系体验营》

带你找准亲密关系的卡点,走出关系困境,找回爱与被爱的力量。

超低价体验国际大师疗愈课
6节莎兰亲授音频+配套练习
5天社群伴学,丰富知识加餐
1套实用法则带你构建成熟关系
超40年亲密关系教学,化解关系难题
开营倒计时4天,现在仅需29.9元!
👇点击图片,马上订阅👇

开营时间:10月14日

一经购买,支持无限次回听


苹果用户后台回复 莎兰体验 即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