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30岁以上的女孩是郊区房,男孩子有钱也不买”这一说法?
郭盈先是海归女博士,83年生,未婚,去年在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做了一个相亲行为调查,她用摄像机记录了具体情况。在这里,都是父母上阵,替孩子联络。30岁以上的女孩子在这里被称为郊区房,男生是银行卡有钱也不买!
(《悟空问答》用户提问)
首先表明立场,我并不认同郭盈先博士的做法和结论。
先说郭博士的做法。通过调查了解某个社群或社会的婚配是社会学研究的常态,郭博士深入相亲角调查,算是田野调查之一种。问题是,郭博士在调查中是什么角色?她已经不是一个观察者,而是局内人,她自己就是整个调查的干扰变量,而且是极具特异性效应的干扰变量。在相亲角,约定俗成的常态是父母替儿女相亲征婚,如果这是学术调查就不能加诸价值判断,郭博士以自己相亲在相亲角是不寻常的,这是特异性因素之一;其次,相亲广告上标明年龄不仅是常态,而且是常识,但郭博士故意不标明年龄,这是特异性因素之二。
举个例子,就知道郭博士对做法为什么是不可取的。有个段子讲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发动对伊拉克战争的新闻发布会上对记者宣布:这次战争大概会造成一万伊拉克人和一个修自行车的人死亡,接下来,记者就蜂拥提问:总统先生,为什么要杀死一个修自行车的人呀?然后小布什就对幕僚说:看吧,没有人在意那一万伊拉克人的死活。
这是一个很恶毒的段子,为什么恶毒?就在于用特异性效应来误导出错误的普遍性的结论。郭博士的做法就是如此。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0wibfwsNxo7o6cdkeYaRF22w6L05zZn6X2DsIhKeMtJBPP0DBBw9nicYY2icBZTDmblPGEOJIlsGQhiaT0ibsW1wtOw/640?wx_fmt=jpeg)
再来说郭博士试图得出的结论。她试图通过偷拍反映社会(注意,不是相亲角)对大龄女性的物化和偏见。客观地说,我赞同我们社会对女性的物化和偏见不容小觑,女权主义任重而道远。但是,郭博士得出的结论却是胡扯。
道理很简单,第一,父母主导的相亲角,无论待相亲的男女都是被物化的,不独女性。也就是说,郭博士以自己为女性在相亲角的遭遇得出女性被物化的结论很可笑,任何一个外地在沪男青年像郭博士一样在相亲角摆摊,收获的偏见和屈辱绝对会数倍甚至数十倍于郭博士。为什么?绝大多数相亲市场上都是女性的买方市场,同等条件的男性被女性挑选为主流,而且任何相亲市场都是比较物化的相亲男女条件特质。
第二,前面说到年龄是郭博士故意挖的一个坑,利用特异性效应来诱导围观的父母们对年龄龄发表看法,然后挑选最极端的比喻用来传播,“最美郊区房”。如果这个调查是学术性质,那么就是一起败坏的不端学术,结论先行,拣选数据。作为旁观者,当然有理由怀疑郭博士就等这样的极端比喻来达到她事先设定的目标。
综上所述,我对郭博士的这次调查也好,行为艺术也好,持批评态度。
(这篇文章首发于昨天之悟空问答栏目。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访问本师悟空问答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