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深情厚谊,不过是因为爱你。
如果爱你让你背负了过重的压力,那是因为我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与你无关。
——咪丫鱼
有人问过我两个问题:(1)您能接受您的孩子将来很平庸吗?(2)如果将来您的孩子谈朋友,对方家庭条件没有您家的好,您会怎么办?
看到这两个问题的第一时间,我的头脑是卡壳的,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我不知道什么样的状态是平庸,虽然我们日常生活经常说平凡但不平庸,但究竟什么算是平庸呢?我思索良久,依然没有答案。第二个问题我告诉对方这根本不是问题,因为我从来没有觉得我家的条件有多好。依着第一个问题的讨论,我们扯到了当前的教育问题上。
很多人感慨现在孩子们的艰辛:不单单是每天的作业和沉重的书包,还有周末的辅导班,兴趣班,让孩子的童年里只有辛苦地应对,而少了诸多的欢笑。然后会对比曾经的我们,觉得非常不可理解,为什么现在孩子这么努力,学习成绩提不上去呢?
我给他们一个对比:在70、80年代的时候,大家都是注重温饱问题,家家户户的家长都得努力上工或者劳作以获得一年的口粮,孩子都得帮助父母照看弟弟妹妹,养鸡喂猪,或者是给牛打草,学习往往是副业,所以大家都不记得家庭作业是什么,也好像没有说背书不过关的时候要叫家长,或者作业写完需要家长签字。而更有时代性的是,如果在那个年代只顾着写作业忘了给牛打草,家长就会批评我们不懂事,不知道帮助家长干活,而如果养鸡喂猪忘记背书了,至少家长没有谁会把孩子胖凑一顿。我们邻居家小姑娘特别喜欢学习,每天都早早去学校,可是有一天,我们看到她老子拿着鞭子发狠地抽着孩子骂她懒,光偷懒往学校跑,不知道给家里干活。后来,这个小姑娘早早地就退学回家,割草喂猪,洗衣做饭去了。
我就是在农村长大的,现在在城市里立住了脚,所以深知“鲤鱼跳龙门”对于我们来说的重要性。而现在更多的家庭,都知道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知道了要想让孩子脱离父母曾经吃的苦,就得努力学习,冲出大山,冲出贫困;知道了“知识改变命运”不是一句空话,真的可以让孩子住上楼房开上车;知道了墨水喝多了人的素质就高了,视野开阔了可以满世界地跑。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的阶层观让更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更上一层楼:下层社会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中层社会,中层社会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上层社会。而更多的人也发现,上层社会拥有的资源,可以让他们的孩子在学习和工作中轻松胜出。“娱乐圈的纪检委”王思聪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代表。而这样的希望,往往会成为家长督促孩子努力学习的根本。
而问题的根本在于现在的家长都重视教育,都愿意在教育上为孩子投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仅仅是古代的教育指导思想,更是现代人教育孩子的根本宗旨。如果仅仅是督促孩子,如果仅仅是给孩子提供更优质的资源,如果仅仅是提供让孩子学习的条件,那么这样的父母还是真的为孩子考虑。有多少为人父母,内心渴望孩子学业有成,考上理想的大学,将来拥有令人羡慕的工作,去到更好的城市,找到更优秀的伴侣,生下聪明乖巧的孙子......这样的渴望,真的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有的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孩子将来生活美满幸福,这很好。但是有多少父母能够鼓励孩子而不打击孩子?还有多少父母能够接受孩子没有达成自己的期望而不对孩子发火?
而孩子,在我们的期待之下,努力学习,希望能够达成父母的期望,希望能够看到父母欣慰的笑脸,然而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顺理成章?父母的期望会不会随着孩子一次又一次的达成而开始膨胀?孩子会不会那哪一次没有实现父母的理想?有没有一些东西孩子无论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达成?这个时候,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内心恐慌战战兢兢的孩子?
龙应台的这段话成为很多家长让孩子努力学习的原由: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这话好不好,很好。当孩子确实功成名就之时,他可以轻松自在生活,他可以获得更高的报酬,更多的幸福。我们可以问问,有多少孩子不向往这样的结果?但是我们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又有多少孩子拼了命的努力却依然没有看到想要的结果?这个时候,父母都会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