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科学的海洋中,每一项突破性发现都是对知识边界的勇敢探索。AME旗下杂志一直致力于挖掘和发表具有深远学术价值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医学领域的发展,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为了深入挖掘这些研究成果背后的故事,我们特别邀请文章作者进行一系列深度访谈,为广大读者呈现科研工作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见,展现他们的学术理念和人文思考。我们相信,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能够启发和激励更多年轻人,帮助他们在科研之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价值。
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近
浙江省肿瘤医院
杨洋
。
采
写
| 陈童
天地,本为浑然一体的宏大架构。古人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天,以无形却变幻之象,展露神秘高远;地,则凭具体而稳固之形,彰显厚重坚实。二者相互感应、彼此影响,构筑起世间秩序。
杨洋常以“顶天立地”自勉,作为浙江省肿瘤医院放疗科的一名医生,于他而言,“顶天”意味着目光穿透现实的藩篱,朝着科研的无垠星空极目远眺;“立地”则是稳稳扎根临床一线,脚踏实地,用心守护每一位肿瘤患者。
在肿瘤放疗这片广袤天地里,这是独属于杨洋的“天与地”。他正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间破浪前行,向着未知探索,为患者全力以赴。
仰望星空
在科研这片浩瀚星空中,杨洋的探索之旅从本科阶段启程。
本科期间,他担任了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科技协会科研部部长,“我主要负责一些统计工作,同时,我也会跟着师兄们去实验室,参与细胞培养这类基础实验。”
那时,他并未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对科研的认知还比较模糊。“当时想法很单纯,一头扎进民间偏方和草药的研究里,盼着能从中挖掘出抗癌‘神药’。”
可随着对科研领域涉足渐深,他才惊觉,这片星空远比自己想象中复杂。
科研的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丝毫偏差,都需要经过严谨论证,绝不是仅凭脑海中的灵光乍现就能达成的。
真正让他推开科研大门的,是研究生阶段,这其中,离不开导师樊赛军教授的启蒙。“樊教授当时刚从美国Georgetown University(乔治城大学)肿瘤研究中心归来,受聘成为我们苏州大学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本科时,杨洋的专业是放射医学。临近毕业,在选择研究生专业时,他曾摇摆不定。和许多学医的男生一样,他也憧憬过自己手持手术刀,在无影灯下救死扶伤的场景,甚至一度考虑转专业去学外科。这期间,他找到樊教授,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樊教授听完后说的一番话,给了他坚持在放射医学深耕的勇气:“你已经在这一领域潜心钻研5年了,这份积累非常宝贵,一定要深挖自身优势,守住对这个专业的热忱。外科竞争态势极为激烈,想要崭露头角并非易事。再者,咱们苏大的放射医学可是国家重点学科,詹启敏院士就出自咱们放射医学系,这足以证明咱们专业蕴含的无限潜力。”
在随后三年的研究生时光里,杨洋几乎把自己“种”在了实验室,沉浸式接受系统科研训练,如同在星空中找到了稳定的轨道,开始有序前行。
图1 硕士研究生答辩会后
杨洋(第二排右二)
与导师和同学合影留念
研究生毕业后,他进入浙江省肿瘤医院工作。那段在实验室里“摸爬滚打”的经历,全方位磨砺了他的科研思维。凭借这一优势,在临床工作中,他总能透过病症表象,洞察问题背后潜藏的成因。
几乎所有放疗科医生在拟定治疗方案时,都会面临比如是否采用放疗、是否有必要实施预防性脑照射(PCI)这类问题的抉择。通常,大家习惯依据最直观的数据来判断,像HR(危险比)是否小于1,或者
P
值在统计学上有无显著意义。
然而,再往深一层去想,这些判断依据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这就要求我们医者目光更加敏锐、思考更有深度,不能只满足于表面决策,而要深挖现象背后的成因、底层逻辑及生物学本质,这样才能在日常工作中融会贯通,最终实现以基础研究反哺临床。”
如今,“临床科学家”的理念备受倡导。虽然临床医生并非一定要成为基础科学领域的专家,但需要搭建起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沟通桥梁,就像在星空中搭建起连接不同星系的通道。
从医十余年,
杨洋
始终扎根临床一线,同时积极投身临床及转化研究领域,聚焦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等高发胸部肿瘤,深度参与诸多探索最优诊疗策略的临床研究项目。
去年,他负责的“基于近红外光免疫策略治疗放疗抵抗食管鳞癌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设计及机制研究”项目成功斩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其初步研究成果已在2024年新加坡国际分子影像及治疗论坛上汇报展示,目前正积极筹备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
早在博士期间,他便启动了这个项目。食管鳞癌放疗后极易复发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在前期开展的临床新辅助放化疗剂量优化研究中,他特意收集了患者放化疗前后的标本。经过测序发现,放疗会上调食管鳞癌细胞中ICAM1表达。以此为突破口,他联合中国科学院医学所的郭鹏教授,创新性地提出食管癌近红外光免疫治疗(NIR-PIT)策略,并成功设计、合成出靶向 ICAM1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ICAM1-IR700)。
图2 博士研究生答辩会后杨洋(左一)与导师们合影留念
从临床
难题切入,深入基础研究,探寻新机制、研发新药物,再回归临床应用,形成一个完整的科研闭环,恰似在科研星空中完成了一次精彩的星际探索。
“这种药物抗肿瘤效果显著,打破了对传统光敏药物作用机制的固有认知,为食管癌放疗后复发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后续,我们计划将从细胞和机体水平层面入手,继续深入研究ICAM1-IR700的作用机制。”
在肿瘤科研领域,食管癌围手术期治疗策略的优化始终是重点课题。这些年,杨洋积极参与了一系列关键研究,包括食管癌新辅助剂量探索研究(DRATEC)、食管鳞癌放化疗后序贯免疫治疗研究(CRIS及CRIS2.0升级版)、食管癌放化疗免疫治疗后的观察等待策略研究(WATCHER),以及食管癌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的辅助放疗价值评估研究(iARTEC)。
学术上,他在放疗顶尖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Biology·Physics、
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
上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累计被引用超千次。同时,他积极投身国内外学术交流,多次在ASTRO、AACR、CSTRO、CACA等重要会议,以口头报告或壁报等形式分享成果,全力践行着“临床科学家”理念 。
图3 杨洋
在
国内外学术会议上
分享研究
成果
小即是大
小细胞肺癌(SCLC)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肺部肿瘤,其癌细胞生长迅速,极易出现广泛转移,特别是脑转移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因此,PCI作为一种能够显著降低脑转移风险的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实际上,早期SCLC患者的脑转移风险相对较低。而且,部分患者在接受PCI治疗后,会出现脑部认知功能下降等不良反应,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的临床问题:对于这部分早期患者,PCI是否仍然必要?
为了探究这一问题,杨洋对现有文献进行了全面且系统的Meta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早期SCLC患者接受PCI后,生存率并未得到显著提升。进一步对五年生存期内脑转移率进行汇总分析,发现T1、T2、N0期SCLC患者的五年脑转移率约为12%。
基于这些数据,他在研究结果中指出,对于
早期SCLC患者
,可考虑免除PCI,转而采用密切的磁共振随访。
该研究成果于2018年发表,次年就被NCCN、ESMO等权威指南引用,作为2A类证据指导早期SCLC治疗。
直至当下,论文已连续7年被最新指南引用,既凸显其重要性,也反映出该领域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稀缺,亟待更多深入研究 。
在国内SCLC治疗实践中,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方案已被广泛应用。相比之下,放疗相关的III期研究进展缓慢。然而,放疗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却时常需要直面这类患者的诊疗难题。
“所以现阶段,我们的研究为放疗科医生在面对早期SCLC患者,尤其是T1、T2、N0期患者时的治疗决策,提供了一定价值的科学参考依据。尽管无法惠及数以万计的患者,但每年如果能让几千名患者免受PCI之苦,这也是值得的。”
所谓“沉淀于微末,成就于宏大”。对于杨洋而言,另一项展现了“由小见大”的研究,源于他与基层医院的合作实践。
按照惯例,浙江省肿瘤医院每年都会选派专家前往其下属的基层医院,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指导。2023年,杨洋被派往台州市肿瘤医院,担任科教科副科长,主要分管科研相关工作。
基层医院在开展科研工作时,常常面临诸多难题,比如临床病例资源不足、科研能力与思维相对薄弱等。“我们每周都会组织召开科研小组会议,围绕选题方向、统计方法运用、文献查阅技巧、Meta分析实操以及转化研究思路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全面指导。
此外,我还希望能结合自身的专长,切实推动台州市肿瘤医院的科研发展。
去年,我们发表在《肺癌转化研究》(
TLCR
)杂志上的一篇关于广泛期SCLC的研究,便是当时取得的实际成果之一。
”
图4 杨洋团队发表在
TLCR
杂志上的研究(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SCLC主要分为局限期和广泛期。其中,广泛期SCLC由于癌细胞已广泛扩散,凭借现有治疗手段,很难彻底清除。化疗免疫治疗虽是这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疗效有限,完全缓解率较低。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免疫治疗时代,局部放疗极为关键。此前,NCCN指南就曾指出,在化疗时代,经全身治疗有效的广泛期SCLC患者,在接受胸部巩固放疗后,能获得更多的生存获益。
“作为一名放疗科医生,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放疗的价值,挖掘其更多可能性,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此,他带领团队全面梳理了台州市肿瘤医院里,所有接受一线化疗免疫治疗的广泛期SCLC患者的数据。依据患者是否进一步接受巩固性胸部放疗,将其分为放疗组与未放疗组,通过对比分析,评估不同治疗方案的实际效果。
结果显示,在一线化疗免疫治疗后加入巩固性胸部放疗,对广泛期SCLC患者具有显著的局部控制效果,且可能在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等关键指标上带来积极影响。
“这虽是一项规模有限的‘小’研究,却有着特别的意义,它不仅为巩固性胸部放疗在广泛期SCLC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了证据支持,在研究推进期间,还助力基层医院的年轻医生积累了大量科研经验与技能,有力推动了医院整体科研工作的开展。”
在临床研究之余,他还联合台州市肿瘤医院的同事,依托当地的温岭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工程师展开深度合作。他们运用前沿的人工智能与影像多组学技术,着力筛选出SCLC脑转移的高危人群,并据此制定干预方案,为临床实践提供精准指导。
图5 杨洋与台州肿瘤医院领导及同事合影
脚踏实地
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杨洋已工作近12年。
临床工作的关键,就在于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精准运用到病床边的诊疗实操中。这其中,与患者面对面“打交道”,既是这份工作最特别的地方,也是沉甸甸的压力来源。“怕自己做得不够好,怕面对重症患者却力不从心,所以有压力。”
在众多医学研究领域里,临床试验稳稳占据着金字塔尖的位置。细胞实验、动物实验固然有价值,但小鼠实验的结果仅适用于小鼠,实验室里对分子层面的深入探究与临床一线的实际需求之间,总归还是隔着一段距离。
而临床试验不同,它直接关联着患者,能实实在在地减轻患者病痛,这份价值无可比拟。真正卓越的生物医学研究,理应紧密围绕临床应用展开,这也正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影响因子远超其他基础研究类期刊的原因所在。
“我对参与临床研究的每一位患者,都满怀感恩。那些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文章,背后是无数患者的付出。在绘制生存曲线时,曲线每一次下降,都意味着鲜活生命的消逝
。我们拼尽全力,就是为了让这条曲线尽可能平稳,下降趋势尽可能缓慢,这也是每一项研究的意义所在。”
投身临床工作,对他而言是最契合自身追求的理想之选。倘若身为临床医生的同时,还能兼顾基础研究,这无疑是理想的进阶,在医学的不同维度创造更大价值。
每年,经杨洋之手治愈的患者不在少数,他们时常送来问候,给予积极反馈。一来二去的互动,让他内心深感充实。相较之下,做基础研究有时会让他觉得有些“虚幻”。
“我绝非否定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只是临床工作能让我更直接地捕捉实际问题,深入洞察患者的想法,从而开展更具现实意义的工作。如果仅专注于基础研究,脱离临床实践,就很难真正融入临床工作,难以做到稳稳扎根。”
如今,杨洋也是温州医科大学一名研究生导师。带学生时,他常对学生讲,在选择治疗方案时,一定要与患者充分沟通,且这个方案必须过“三关”。
第一关,要过自己这关。医生必须坚守良心,拿出的方案要问心无愧,并且要经得起医学指南等各方面的验证;
第二关,要过同行关。将病例拿到北京、上海,或者MD Anderson(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确保同行或前辈看到治疗方案后,挑不出任何毛病;
最后一关,也是最关键的,要过患者关。这就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例如,有些患者一开始面对重离子治疗,或是使用三代药及诸多新药时,由于费用无法报销等因素而不认可,那么这样的方案就称不上最佳。
“患者是我们脚踏实地服务的对象,也是医学研究的最终参与者,更是医生成长路上最好的帮手与教育者。只有稳稳扎根于临床,才能真正践行医者的使命,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尾声
身为临床医生,长期置身于生老病死的循环中,杨洋越发深刻地领悟到,与生死相比,生活里的琐碎烦恼实在不值一提。碰上难题,他从不会退缩,尽力解决便是;要是一时半会儿攻克不了,就绕开难题,换个方向继续前进,这在他看来也是一种智慧。
“所以我这人不喜欢强求,比较佛系,一切都讲究水到渠成。有人看我每年都能发表文章,觉得我很刻苦努力,怀疑我是不是没有自己的生活了。其实不是,科研和生活在我这儿,一点都不冲突。我平时会抽空去钓鱼,这是我的一大爱好,科研也是,关键在于得真心喜欢做,不能把它当成负担,而是当作兴趣。”
对他来说,看电影或者追剧可能会让他觉得枯燥。可研究文献,他却觉得很有意思。自己埋头写论文,最后成功发表,特别有成就感。在他眼中,兴趣就是最好的驱动力,一旦有了兴趣,坚持下去就不是难事,很多事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去年,出于兴趣,他创建了个人公众号——“放疗天地”。平日里,每天都有大量患者向他咨询问题,他察觉大家对放疗的了解少之又少,便萌生了通过这个平台,把放疗的基础知识、最新进展分享给患者的想法。
“放疗天地”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发布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让大众轻轻松松了解放疗;二是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研究,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在记录他的职业成长历程。这便是“放疗天地”名字的由来,既踏踏实实地服务临床患者,又满怀憧憬地追逐科研梦想。
“这条路,艰难时刻十有八九,快乐总是短暂的。试验得出阳性结果、患者生命得以延长,又或是有新奇发现时,确实会让人欣喜若狂。但更多时候,是在漫长、枯燥的探索中煎熬。但我心里清楚,等到日后回首,所有这些艰难探索都将被证明是值得的。”
杨洋
杨洋,浙江省肿瘤医院放疗科副主任医师,浙江大学医学博士,浙江省肿瘤医院胸部放疗科主任助理,浙江省放射肿瘤重点实验室秘书,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防护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胸部肿瘤精准放疗及转化研究,包括肿瘤营养代谢及放射生物学。已主持国自然基金1项、省厅级课题多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包括
Gastroenterolo
gy、IJROBP、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J Trans Med
等知名期刊,他引1000余次,关于小细胞肺癌脑部PCI的研究被NCCN、ESMO等指南引用。多次在ASTRO、AACR、CSTRO等国内外会议口头/壁报交流,授权发明专利2项,参编专著3部。
责任编辑:陈 童 AME Publishing Company
排版编辑:陈
童 AME Publishing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