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夜读|一个人走上坡路的三个迹象 ·  4 天前  
人民网  ·  13年捐资13亿元,茅台为何要这么做? ·  5 天前  
人民网  ·  潘展乐人民日报撰文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拿来主义》(鲁迅)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19 19:59

正文



戳音频,让全国最好的声音带你穿越回到少

高中《语文》第一册  2000年版



作者简介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且介”取自“租界”,“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写的,二字形象地讽刺了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这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鲁迅在文中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莫过于五四前后,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 “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于是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



针对30年代这种“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



很多人知道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但鲁迅所说的“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则了解的人较少了。鲁迅一生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字数几乎与他的创作相等,据统计,鲁迅总共翻译过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种作品。在社会历史大断裂、新旧文化大洗牌的年代,鲁迅在“拿来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展的译介工作,形成了其特有的翻译出版思想和工作原则,被誉为“不仅改写了小说翻译史上的色调,也开启了文学翻译新的风气”。


想重温童年时光吗?

每周一到周五晚八点一起听

《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

让全中国最好的声音

演绎那些曾伴你成长的课文

与你一起入眠~


想听更多课文?

直接戳文末“阅读原文”,或进入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栏“读课文”↓



声明

《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系列朗诵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须完整转载,并署名来自“中国之声(zgzs001)微信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听更多精彩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