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白鸦
对,我就是那个有赞的创始人兼CEO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烂板套利  ·  阿里云成长能力前十企业: ·  2 天前  
数据法盟  ·  DeepSeek将于下周开源5个代码库:AI ... ·  2 天前  
数据法盟  ·  DeepSeek将于下周开源5个代码库:AI ... ·  2 天前  
南京市场监管  ·  在菜场碰到这个“码”,记得扫! ·  3 天前  
南京市场监管  ·  在菜场碰到这个“码”,记得扫! ·  3 天前  
李楠或kkk  ·  iPhone16e 的苹果 c1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白鸦

硅谷之行最重要的三个收获

白鸦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1-17 03:51

正文

跟随混沌创业营的活动,到硅谷忙碌的呆了一周,每天三四个课程/活动,同时还要连轴解决过国内公司的一些事情,身累、心累、收获累累。


此行见到了华人物理学最优秀的科学家,什么都不缺就缺一个正式诺贝尔奖的大神 — 张首晟教授;最权威的政治学家福山教授; 深居硅谷,步步高、oppo和vivo的共同老板段永平; Open AI的Pieter Abbeel教授、人工智能的师祖级人物来自伯克利的jordan教授、柔性电子的发明人征服所有同学的女神科学家鲍哲南;现存最伟大的教育家充满激情和人才理念的前任斯坦福校长John老爷子;小布什的经济顾问经济学创始人Eddie Lazear教授;斯坦福最热三门课之一的Dercy Liang讲机器学习;《免费》和《长尾理论》的作者 Chris Anderson(哥们现在在搞机器人,讲了云、机器人、人工智能,感觉有点英雄落幕); 还有google X的朱佳俊、facebook人工智能的田渊栋;更重要去了Nasa和奇点大学,见到了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科学家,和最向往的学校。


更神奇的是,他们几乎所有人都是跨界的,不只是生物学、化学、人工智能、医学跨界合作,更是科学、教育、商业的跨界,他们既是学者、教授、科学家,又是企业家或者投资家。而且它们即使跨界了,依然各司其职,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清楚自己的位置和自己在做什么,并没有人要创造什么商业帝国统治世界,而是想着为未来创造价值改变世界。


没有参观什么公司,也没有拍什么合影,几乎所有的时间和内容都是人类目前最前沿的东西。整个行程安排非常非常重。几乎全都是关于未来的一切。


当然,还是要活在当下。分享下我的作业“硅谷之行最重要的三个收获”:


1、张首晟:关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

物理学家居然给我们讲人工智能,但正因为是他讲人工智能,才能够如此的深入浅出,如此的回归根本逻辑。很好的给我开了一扇窗,让我基本理解了人工智能是什么情况,尤其是对“深度学习”有了一定的理解,对我个人来说学到这个程度,知道这个领域是什么基础原理能做到什么就够了。因为具体的事情我们的cto会去搞定。(回去之后我会再复习几遍他的课件,给我们的CTO讲一遍,然后再让他给全公司的产品设计师们讲一遍。因为大家都应该知道机器能做到什么)我要做的就是判断我们在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给商家的经营进行指导可以做到什么,什么时候做,就够了。(xx万活跃商家的时候,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关于每天怎么进货、什么人应该消费什么了、什么新品适合这个商家、如何管理自己的资产、如何配置员工等等我们都可以好好去做,有赞应该可以帮助典型商家省掉绝大部分库存,提高10倍的经营效率,同时省掉一半的广告费)


2、段永平:做正确的事情,把事情做正确。

段的状态已经超脱了。他说: 做正确的事最重要,至于怎么把事情做对迟早可以学会。我负责帮忙看是不是正确的事,赚该赚的钱做对客户有价值的事情不走歪路,兄弟们更知道怎么把事情做对。应该容忍兄弟们在做着对的事情,但把事情做错了,因为就算自己去做也经常会做错;但是不能接受做错的事情。选人先看是否合适,尤其是文化匹配,再看是否合格;放权的过程:指导、授权,再放权。

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好的启发,难以用言语来深刻表达。


3、小布什的经济顾问:GDP是最重要的。

我问他:中国进口只有10万亿,每年还下降超过10%。中国电子商务有四万亿,每年增长25%,三年后海淘占掉这里面的30%不会有问题。电子商务海淘的能力是很惊人的。所以,马云跟川普说中国已经从生产大国到了消费大国,我帮你把美国的东西卖到中国,让中国的消费者买你们的东西让那个中国的商人进你们的货,为你们创造更多就业,这个说法应该会很受欢迎。

他说:川普不懂,消费没有生产力重要,能做出来更好的东西是最关键的。他被马云忽悠了,那些没那么重要。然后,巴拉巴拉用一堆过往的描述来论证他这个观点。

由此,我觉得最牛逼的经济学家,面对互联网时代,面对中国人凶猛的买买买,也会是懵逼的,他不懂我们的购买能力和威力。就好像董明珠说雷军你会卖没用,我不给你生产你就不行了,我们没法说董错了,只能说她不懂这个时代,虽然她做制造也很牛逼、很重要。

另外,作为人事经济学的创始人,他说“调整激励机制以后,你会发现现有员工的变化,最重要是招进来的人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对“招进来的新人”这个说法让我突然明白很多事情,比如关于招人的要求我们不能只关注“聪明 皮实 要性”,应该同时花精力回到最早“试用期工资低,过了试用期猛涨。用来过滤太短见的人”这类反人性的做法上(现在估计不合适用工资来干这事了,可以想别的温柔点的方案),用新的某种激励机制做为底层筛选人的方法,找到真正能一起走更远的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