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研读间
这里将分享关于高等教育以及社会转型的观察和评论,此外还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介绍和探讨,旨在为理解中国社会的运行逻辑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对话基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物道  ·  玉兰花开,一瞥惊鸿 ·  21 小时前  
商务范  ·  我用过最好的洗发水!洗完再也离不开… ·  3 天前  
潮人  ·  lulu女孩正在集体“跳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研读间

两万清华人的血与情|当我们献血的时候,我们在追求什么?

清华研读间  · 公众号  ·  · 2017-05-19 17:08

正文

▲“青春的献礼”献血活动 首位捐献成分血的清华同学 工物系张珮


一个多月前C楼熙熙攘攘的献血队伍仍历历在目,在这场「青春的献礼」中,共计440名清华师生捐献492单位全血,可以装满超过600包清华酸奶袋。


自从2002年清华开始开展无偿献血工作以来,已有超过两万名清华师生参与献血活动,「在园子里献一次血」 成为清华人毕业前争相完成的一项成就,紫荆学生公寓服务楼门前的献血队伍已成为每一代清华人共同的记忆。


情溶于血,血浓于情。让我们走近那些用鲜血挽留生命的清华人,正是这些平凡动人的献血故事,点亮了志愿公益中最闪耀的点点星光。

文|朱炳宇




情侣

> > > 以爱筑爱


看着血液从手臂的一侧留出,经过导管流向身旁的血袋,王翰转头冲着余茜微微一笑。血液、导管、白大褂,这些生命学院博士生司空见惯的物品,在王翰眼里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他第一次献血,也是第一次和他的女朋友余茜一起来献血。


▲王翰和余茜参与“青春的献礼”无偿献血专场活动


2017年4月9日,来自生命学院的王翰和余茜来到C楼,一起参与「青春的献礼」 大型无偿献血专场活动。在此之前,余茜就已经献过两次血,她一直认为「献血是件利己利人的事情」 。


2016年6月,当时正逢毕业季,毕业前夕余茜的本科学校组织了毕业季专场献血活动,余茜觉得是个很好的机会,就报了名。2017年4月,在女朋友的鼓励下,王翰也决定和女朋友一起来参与献血,体会女朋友心中那份高尚的情怀。


作为生命学院基础医学专业的博士生,王翰和余茜对献血的安全性有着专业的解读。「献血有感染风险这种想法,在现在的卫生条件下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献血已经是一项非常成熟、安全的技术。


「从最坏的可能来说,献血中感染的风险丝毫不比静脉滴注和抽血化验的风险高。从健康的角度来看, 对于健康人来说,献血是基本没有代价和负担的,因为人血液中的血细胞本来就处于快速的更新和再生中,献血这种水平的失血完全在人体的可再生范围内。 从政策上来看,献血确实是利己利人的,对别人和自己日后的用血都是有帮助的。」 王翰这样说道。


用爱情凝聚爱心,用鲜血挽救生命,这就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十佳

> > > 以身作则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当把许多个渺小加起来,那就是伟大。 」 研究生十佳志愿者赵玉杰这样诠释志愿的意义。


对赵玉杰来说,6/7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数。故事要追溯到2015年10月。当时赵玉杰看到学校发布举办「第一次」 大型无偿献血专场活动的通知,身为党支书的他决定组织班级同学一起参与,身体符合条件的同学可以参与献血,身体不符合条件的可以为献血同学提供后勤服务。


考虑到很多同学没有参加过献血,对献血的流程和安全性有些疑问,已经有过多次献血经历的赵玉杰为班级同学做了献血相关的科普,提供了一些建议和帮助。他作为党支书首先报名,在他的带动下,班级十名同学自愿报名。


10月18日,正赶上新生班级篮球赛,几名同学由于刚刚参加过比赛而未能如愿参与献血, 最终六名同学成功献血,占到当时工物系研究生献血总数的6/7。而那次献血,工物系的献血总数在全校研究生中排名第一。 赵玉杰正是这样以身作则,带动着身边的人投身志愿公益,传递着清华人的志愿精神。


▲赵玉杰动员班级同学积极参与无偿献血获得荣誉


除了献血,赵玉杰在科研之余,还热衷于参加其他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并因此被评为「2015-2016学年度清华大学研究生十佳志愿者」。海淀区人大代表选举志愿者、建系六十周年志愿者、核学科暑期夏令营志愿者、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暨第二十届太平洋地区核能大会(PBNC大会)志愿者,这些经历的背后,是一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心。


在他看来,「志愿活动可以帮助别人,收获快乐。一方面,做志愿者最重要的是成为一个有心人。也许我们做不出惊天动地的事情,但却可以从身边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用这种方式来培养自己的一颗爱心、一颗好心。另一方面,推己及人,当你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希望有人能伸出援助之手,所以参与志愿活动就是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献上的一份温暖。我想, 如果人人都能参与进来,这个社会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力所能及投身志愿,以身作则传递爱心,赵玉杰用自己的方式践行志愿精神。




军人

> > > 饮水思源


对姚凌霄来说,2008年5月12日是一个难以忘却的日子。


那一年他高二。根据《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报告》,姚凌霄所在的都江堰市是国家十个极重灾区之一。「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见尸体,以至于到现在都难以忘记。」 姚凌霄回忆道。


令他难以忘记的,还有现场来来往往的流动采血车。看到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献血,姚凌霄感到十分震撼。「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作为汶川地震的亲历者,姚凌霄深刻体会到「大爱无疆」 的意义。


在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清华师生贡献了北京血库支援汶川灾区近六分之一的血量。 从2008年5月13日早上11点一直到14日凌晨1点,等待献血的清华人在C楼门前排起百米长队。据当时献血的亲历者回忆,队伍里有人前晚还在熬夜工作,当天依然站在献血现场;有人即使曾经晕血,也勇敢地挽起了衣袖;有人本已走出校门,却在听到献血的消息后立即返校;有人连续等待6个小时,错过吃饭,却一步也没有离开过。


晚上11点多,陈希老师和史宗恺老师连夜赶到现场看望排队等待献血的同学。陈希老师说:「一般都是说亲爱的同学们,但是我今天要说,敬爱的同学们!也就是为了大局,有近70名同学放弃了自己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却没有献成血,我心里百感交集: 我们的同学实在是深明大义,令人震撼! 」 清华师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清华人的责任与担当。


▲清华师生排队等待为汶川灾区人民献血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国不负川,川不负国,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救险情于万一。」 姚凌霄由于汶川地震时所经历的感动,于2010年完成第一次献血,迄今已经献过6次,其中全血5次,成分血1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