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公众号点兵堂(微信号:WarriorSalon)授权转载。
明天双十二,不知诸位在双十一剁的手是否长回来了。今天就来给大家助个兴,讲一讲那些发生在钱币上的战争史。
就像动物们为了争夺地盘、配偶等生存的必要条件互相争斗一样,自人类诞生之日起,战争与冲突就如影随形,从未中断。
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言“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与其他政治活动不同的是,战争的耗资非常巨大。自古以来,战争一向是比拼综合国力的“总体战”,为了维持战争,各式各样的军用货币应运而生。
通常情况下,一个政权的末期通常伴随着政治动荡,经济衰退。而觊觎权力的个人或组织就会暗中发行货币或债券,为可能爆发的战争筹措资金,积蓄力量。公元前91-88年,在罗马和意大利城邦之间爆发的同盟者战争就是很好的例子。
同盟者战争极大影响了意大利的历史走向
罗马共和时代末期,民主派执政官马略曾要求罗马将非洲及高卢南部的公地分给非罗马公民的老兵,并给予他们罗马公民权,但遭到以苏拉为首的元老派的反对。公元前91年保民官德鲁苏斯(Drusus)再度提出公民权一事,却遭到暗杀。罗马共和国遂爆发内战,民主派组建了一个独立的联盟,称为“意大利”,定都科尔菲尼姆(Corfinium)并开始铸造自己的货币,一方面当做意大利军队的军饷,同时也是一种宣传手段。
意大利联盟的货币均为银币,货币名称沿用罗马共和时代的基准银币——狄纳里(Denarius)。这枚银币的正面是意大利女神,头后部的文字即ITALIA(意大利)。背面是宣誓的场景,八名士兵站在一个怀抱小猪的人两侧,后面是一根旗杆。
意大利联盟1狄纳里银币,正面为意大利女神,背面为士兵宣誓场景
这枚银币的政治意味更浓。正面是酒神巴克斯头带葡萄藤冠像,右侧为意大利南部地区的奥斯坎文“统帅”。背面图案是象征意大利联盟的公牛冲撞象征罗马的母狼。
意大利联盟1狄纳里银币,正面为酒神巴克斯,背面公牛冲撞母狼图案
在罗马的软硬兼施下,意大利联盟存在3年后失败,其公民也都逐渐获得罗马公民权。随后,奥斯坎文也成为死文字,逐渐消亡、不复再用,这枚意大利联盟的1狄纳里银币由此具备特殊的历史价值。
中世纪的战争中往往会出现攻城战,进攻一方为了避免损伤过大通常采取围困的策略,迫使守城一方投降。而防守方在资源被切断的情况下,为了维持运转,有时会发行临时性的货币——围城币(siege coinage)。
1640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应对苏格兰起义,重新召开中断了11年的议会。此前他曾因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请愿书》将议会解散。但这次遭到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抵制,他们要求进一步限制王权,给予发展工商业的自由。结果,议会通过了《三年法令》,规定议会应定期召集,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将其解散。无计可施的查理一世于1642年逃离伦敦,在诺丁汉升起王家军旗,宣布讨伐国会,挑起了内战。
挑起内战的查理一世
由于连年的战争耗费巨大,皇家造币厂又控制在国会手中,查理一世的军队只得每到一处就铸造临时的“围城币”作为军饷发放给士兵。这些“围城币”由人工打制在银板上,然后切割成菱形。在被围困的条件下,相比圆形的硬币,菱形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浪费。
下方展示一系列1646年第三次纽瓦克围城战中铸造的硬币。正面是代表国王的王冠,代表查理一世的CR两个字母分列两侧,王冠下方是面值。纽瓦克“围城币”共计4种面值:半克朗(XXX)、12先令(Ⅻ)、9便士(Ⅸ)和6便士(Ⅵ)。背面的OBS是拉丁文Obsidio(意为“围困”)的缩写,中间是铸造地纽瓦克,下方为年份。有些围城币还带有圆孔,据推断是士兵将钱币缝在衣服上以示效忠。
半克朗纽瓦克“围城币”
带孔的12先令纽瓦克“围城币”
在英国内战的几年时间里,接连发生了纽伯里之战、塞尔比之战、纳斯比之战等,查理一世的军队节节败退,最终在1646年在纽瓦克之战中,查理一世本人被俘。最后,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他发行的“围城币”也由此被封印在历史当中。
反映英国内战纳斯比战役的油画
历史上,英国民众的传统是信仰基督教。1685年,信奉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不顾国内的普遍反对,任命天主教徒到军队任职,此后进而任命更多天主教徒到英国政府、教会、大学担任重要职务。这大大激怒了英国国教会。此外,詹姆士二世还向英国工商业的主要竞争者——同样信奉天主教的法国靠拢,这威胁到了新贵族的利益。1689年,支持议会的辉格党人和部分托利党人废黜詹姆士二世,邀请他的女儿玛丽与其丈夫奥兰治的威廉入主英格兰,史称“光荣革命”。
英格兰国王詹姆士二世
詹姆士二世被推翻后被迫流亡法国,但心有不甘。1689年,他率领一支法国军队在爱尔兰登陆。爱尔兰议会支持詹姆士二世,承认他依然是国王,其支持者在苏格兰和爱尔兰与威廉的军队交战。
詹姆士二世的境况远没有他父亲查理一世好,连银币都做不起,只得将火炮、教堂里的钟熔化后铸成硬币充当军饷,即所谓“火炮币”(Gun money)。现在收藏界俗称为“枪币”,这个译名其实不妥,因为当时使用的火绳枪大部分为木制,金属部分占得比例较小,远远达不到可以铸币的数量。
英制火绳枪,可见木质结构占多数
“火炮币”的正面为詹姆士二世头戴罗马式桂冠头像,背面是代表国王的王冠和交叉的权杖。代表詹姆士二世的JR两个字母分列两侧,王冠上方是年份和面值,下方是儒略历月份。一枚钱币上同时显示铸造年份和月份也是“火炮币”的最大特点。这是何故呢?
原来,信仰新教的英格兰使用儒略历,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格里历,两种历法之间存在时间差。为了表示自己是英国的正统君主,詹姆士二世的“火炮币”依然使用英格兰的儒略历。“火炮币”的首发年份是1689年6月,有6便士、12先令、1/2克朗三种面值。
1690年5月发行的小型1/2克朗
在1690年4月和6月又发行了第二版“火炮币”,增加了1克朗的面值,正面图案是骑在马上手持宝剑的詹姆士二世,背面是斯图亚特王朝的纹章。由于条件艰苦,资源有限,一部分1克朗打制在第一版的1/2克朗之上,这在钱币学中称为“加盖币”。
1690年发行的1克朗“加盖币”,正面图案是骑在马上手持宝剑的詹姆士二世,可以看到明显重叠的文字和图案
詹姆士二世许诺他的士兵在取得胜利之后可以用这种硬币兑换银币。然而对手并没有给他兑现承诺的机会。1691年10月,詹姆斯党军队被迫向威廉的军队投降,后得以全军撤往法国,被法军收编为其“爱尔兰旅”。随后,“火炮币”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围城币”并非英国的专利,法国人也这么干过。
1804年拿破仑·波拿巴成为法兰西帝国皇帝后,开始四处扩张。地中海地区对拿破仑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1805年,拿破仑将意大利共和国和威尼斯合并为意大利王国并自任国王。曾属于威尼斯的达尔马提亚(Dalmatia)最大港口扎拉(Zara)也一并划入,成为法兰西帝国的势力范围。不过,这很快遭到欧洲列强的群起围攻。
扎拉城中的防御工事
1813年11月,英国皇家海军的轻型护卫舰“哈凡那”号(HMS Havannah)在巡航者级双桅战舰“鼬鼠”号(HMS Weazel)的协助下,受命封锁扎拉港。扎拉港至少拥有110门铜加农炮、7门臼炮、11门榴弹炮和一支2000人的守备部队,近半数人是克罗地亚人。指挥官是法国人鲁瓦斯男爵(Baron Roisé)。扎拉物资储备丰盈,易守难攻,为了更好地维持城内的经济体系,扎拉港守军发行了自己的“围城币”。
扎拉“围城币”是圆形银饼,正反面各打上一个方形戳记。正面是代表法兰西帝国的鹰徽和地名以及年份,背面是面值。共计3种面值:1盎司(4法郎60生丁、2盎司(9法郎20生丁)、4盎司(18法郎40生丁)。
1盎司(4法郎60生丁)扎拉“围城币”
在这样的态势下,想要通过围困迫使守军投降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因此英军决定主动进攻。1813年11月22日,英军将领乔治·卡多甘(George Cadogan)和奥军将领弗兰茨·冯·托马希奇男爵(Franz Freiherr Von Tomassich)指挥的英奥联军封锁扎拉并展开炮击。卡多甘试图用舰炮在海岸建立炮位,海军水手和皇家海军陆战队士兵作为补充力量。冯·托马希奇指挥1500人的奥军携带两门榴弹炮从陆路封锁。威廉·哈姆雷(William Hamley)中尉带领60人搭建炮台。他们从“哈凡那”号和“鼬鼠”号上卸下了2门32磅卡隆炮,8门18磅炮和7门12磅炮以及足够的弹药,趁着夜色将它们拖上岸。次日,炮击在连绵不断的雨中开始了。
拿下扎拉港的弗兰茨·冯·托马希奇男爵
法军的装备就寒酸多了。他们只有两艘停泊在城墙下的炮艇,各装备有一门24磅炮和一门小型炮。战斗之初,这些火炮仍然给对手造成了一些伤害,但在英奥联军的强大攻势下,无一幸存。这时,守军中的一个克罗地亚营发生哗变。这场哗变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叛变的士兵逃出了要塞。此后陆续有士兵出逃,最后仅剩下800人。12月6日,鲁瓦斯率守城部队向英军投降。根据《维也纳会议》,扎拉港与达尔马提亚一起被归还给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
由于战争耗资巨大,往往超出预计。因此政府经常在没有足够资产作支撑的情况下滥发货币以维持战争之需。纸币因其制作成本低,生产速度快,成为政府敛财的首选。
在北美殖民地独立之前,货币名称沿用英国的镑、先令和便士。但每个殖民地的货币价值都不统一,比如马萨诸塞的1镑不等于宾夕法尼亚的1镑。英国政府此举是避免美洲形成统一的市场,以便分而治之。而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银币由于成色上佳,制作精良,在美洲非常流行,以至于殖民地人民更倾向于使用里亚尔而非英镑。
1767年墨西哥造币厂生产的8里亚尔地球双柱银币,非常精美
独立战争期间,北美的大陆议会和各州开始发行大量的纸质票据,这些货币统称为大陆券(Continental currency)。大陆券名义上和西班牙银币等值,但不能兑换现银。这些纸币从1/6美元到80美元都有,包括各种奇怪的面值。
在1775年第一次发行时,大陆会议曾宣布那是唯一的一次,以后不会继续发行。然而各州擅自行事,使得对纸币的发行总量失去控制。各州根本不准备回收大陆券,因此也就不存在受大陆会议发行总量控制的问题,这就在制度上为纸币的滥发留下了漏洞。随着战争的持续,军费开支越来越庞大,客观形势要求大陆会议不得不发行更多的纸币以满足战争所需。实际上当时他们除了印票子之外也确实没有更好的选择。
1776年长岛会战中的美军,他们大多使用的是前装燧发枪
整个战争期间,大陆议会和各州总共发行了4亿多元纸币。纸币的滥发和商品供应短缺使物价急剧上涨。美国经济历史学家罗伯特·怀特说:“很多人认为大陆券贬值是因为人们对它失去了信心或是没有有形资产做支撑,都不是,只是因为发行的太多了。”
另一方面,英国政府为了破坏美国独立战争,也在暗中大规模伪造大陆券并投放到美洲。美国《独立宣言》起草者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对此非常清楚。“他们雇用的艺术家干得非常漂亮,纽约的英国人制作了大量假币,这些钱在被查出之前源源不断地流向各州。这让大陆券迅速贬值。”
1776年发行的1/3美元大陆币,由此可见质量低劣
1779年发行的35美元大陆币,看起来也不值35美元
到1780年,大陆币已贬值40倍。就在美国几乎要因破产而放弃独立时,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被任命为财政总监。在他的倡导下,北美银行于1782年成立,该行的部分资金来自法国的资助。莫里斯以自己的名义发行了纸币,帮助大陆议会渡过了难关。
罗伯特·莫里斯
与美国的情况类似,法国大革命时期,由于革命引发的混乱,法国政府实际上已经破产。在收回教会财产后,国民议会以教会财产作为支撑,发行了指券(Assignat)以应对财政危机。
1792年发行的400里弗尔指券
但由于政府没有控制指券的发行量,其代表的价值很快超过了教会的实际财产,加之法军在1792年宣布对奥地利宣战,使得指券迅速贬值。1795年4月国民公会决定:法郎(Franc)为法国正式货币的基本单位,指券最终被淘汰。
毛泽东一家首次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
1946年2月11日出版的《时代》,“外国新闻”栏目中的“中国”报道,有一则简短通讯——《毛的一家》。该通讯依次报道了中共领袖毛泽东之子毛岸英从莫斯科飞抵延安的消息及毛泽东的婚姻情况等,并配发了毛泽东与江青在延安的一张合影照片。
△点击图片,获得本期杂志
△点击图片进入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