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
1982年7月,玉米长到一米多高的时候,一个周末的下午,下着小雨。我在公社办公室,看到外边大厅里站着一位个子高高的小伙子,好像在找人,我就出去了。
我还没开口问,他就先跟我说话了:“李正,今天是你值班?”
我说:“是。”
这个小伙子说:“我今天不走了,在这住一天,搞调研。”
我定睛一看,认出来了,原来是县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县里开会的时候,我和他见过面,没想到他还记得我的名字。
我说:“那这么着吧,你先上我办公室等一下,我给你安排一下地方。”
习书记说:“好办。你给我准备一间屋,有脸盆、毛巾、香皂就行了。然后,你把你们公社这几个大队的年报找出来,我今天晚上看一下。”
我答应着,就连忙去办了。很快,我把二楼西北角的一个房间准备出来了,让习书记先进屋洗把脸,休息一下。然后,我又找到了习书记要的资料,给他送过去。
接下来,我就给习书记安排晚饭。因为这天是周末,我们单位食堂做饭的厨师吕师傅已经收拾好准备下班了。
我说:“吕师傅,县委的习书记来了,今天不走了,在咱们这搞调研。你给他弄点吃的吧!”
吕师傅刚要出门买菜的时候,他哥哥吕正兴正好来了,跟我们在大厅碰了个面对面。吕正兴在县科委工作,和习书记认识,听我们说习书记来调研,食堂也没有饭菜了,他就说:“那就别张罗饭菜了,到我家吃饭吧!”
于是,我去叫上习书记,我们几个都骑着自行车,到了吕正兴家。我和吕正兴给习书记简单聊了聊大队的基本情况。当时,我们聊到东兆通有一个玻璃厂,那个厂不算景气,经营得不太好。我主要谈了谈大队现在是怎么办的,怎么解决问题的。习书记听得很认真。
谈了一会儿,吕师傅炒好了四五个菜,饭也做好了,我们就吃饭。习书记一边吃一边跟我们聊,问了其他乡镇企业经营的情况。
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从干部到群众思想都不太统一,“左”的思想还很有市场。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束缚。我们十里堡有个玛钢厂,主要生产钢窗、建筑、建材,这是一个小厂子,其他上规模的工厂就没有了。
习书记把这些厂子的情况比较详细地问了一下,问到了这些乡镇企业的规模、经营的效益、人员的构成、工人的技术水准等等。我因为来的时间不长,不到一年,所以当时掌握的情况也不是很多,说得也不多,就是把我了解的一些基本情况都跟习书记讲了。
习书记就说起集中发展个体经济、乡镇企业的好处,而且提出不但要放心大胆地搞,还要上规模。他还说,咱们应该走出去,多看看沿海、南方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后来,我们又谈到了农业。我们当时的农业生产比较单一,主要就是小麦、玉米,习书记说:“农业只靠这些也不行,要搞现代农业,要大力发展深加工、养殖、肉蛋奶,供应城市,抓准城市的需求来发展农村经济,这样才能让老百姓的生活好起来。”
我们一边吃着饭,一边听习书记讲,这个把小时真是充实。他确实讲得好,我们一边听着,心里面暗自佩服——别看习书记这么年轻,真是有思想、有水平。
那天晚上,习书记熬夜把我们公社1979年到1981年这3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年报全都看完了。
第二天早上,我去看他,他把年报还给我,说:“这些年报我都看完了,你收起来吧。”
我说:“习书记,你一晚上看这么多资料,够辛苦的。”
接下来,习书记跟我告别,骑自行车赶路回县城了。本来周末可以好好休息的,他还冒着小雨骑车到我们这里来搞调研,真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