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近代史
上,毛泽东以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才能,将支离破碎的旧山河锻造成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结束了
1840年以来中国的百年屈辱。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毛泽东带领亿万人民走向胜利呢?答案之一在于他有着非凡的领导力。
领导力,简单来说,就是凝聚人心、引领变革的能力。
在一个团队、一家公司乃至于一个国家中,领导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朱鸿召在分析毛泽东领导力的时候说过一句话:“真理的力量一定要借助人格的力量来传递”。开会、演讲、说服其实都是在展示人格的力量,都是在打造领导力。
毛泽东的演讲,总是能够深入人心,激发人们的共鸣。他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深奥的思想,让普通百姓也能理解并认同他的理念。
他的开会艺术,更是集思广益、高效决策的典范。通过会议,他能够汇聚各方智慧,形成有效的决策和战略。
而他的说服能力,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他总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让对手成为朋友,让疑虑变成信任。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毛泽东卓越领导力背后的三大能力:演讲、开会以及说服别人,共同感受这位伟大领袖独特的人格力量。
毛泽东的演讲魅力,堪称领导力艺术中的瑰宝。他深知,演讲不仅是语言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
他的演讲风格独具特色,既不失文人的儒雅,又兼具战士的激情。早年间的经历为他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革命实践的磨砺则让他的演讲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每一位听众都能轻松理解、深刻领会。
毛泽东从来不说什么“黑话”“大词”,从来不“掉书袋”,而是用干部和群众最能听得懂的话,讲最贴切的道理,解决最实际的问题。
毛泽东在一次讲话时,把日本侵略中国比作一头疯牛冲进了中国,正面和它直接对抗暂时抗不过,怎么办?靠持久战、游击战和全民族抗战。有扳牛头的,有拽牛尾巴的,有薅牛毛的,有砍牛蹄子的,最后的结果是这头疯牛必死无疑!听课学员在会心的笑声中明晰了党的革命策略,增强了战胜日寇的坚定信心。
延安时期,毛泽东在红军大学作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报告时,台下有人提问:如果蒋介石不谈判,不接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抗日主张怎么办?蒋介石心狠手毒,毫无信义,放了他,他会抗日吗?
毛泽东听后,风趣幽默地说:
“你们看,陕北的毛驴很多。毛驴驮了东西是不愿上山的,但是陕北老乡让毛驴上山有三个办法,一拉、二推、三打。蒋介石是不愿意抗战的,我们就采取对付毛驴一样的办法,拉他,推他,再不干就打他。当然喽,要拉得很紧,推得有力,打得得当,驴子就被赶上山了。西安事变就是这样。”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在讲到文化的重要性时说:共产党要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武装的军队,一支是文化的军队。
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
“像一个人一样,有他的幼年、青年、壮年和老年。中国共产党已经不是小孩子,也不是十几岁的年青小伙子,而是一个大人了。”如此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话语,令人印象深刻。
毛泽东还善用比喻批评不良现象。比如,他批评党八股是
“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像个瘪三”,像“开中药铺”;批评没有坚定立场的人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等等。
毛泽东对于事物的刻画和道理的描述都十分形象逼真,入木三分,充分发挥出了语言的战斗力和感染力,具有极强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许多听过毛泽东讲课或讲话的人
,
都觉得听他讲话是一种精神享受,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听了他的讲话也不觉得深奥难懂,文化水平高的人听了他的讲话也不以为浅薄。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演讲大师,更是一位开会的智者。他深知,开会不仅是集体讨论的形式,更是集思广益、决策千里的重要手段。通过开会,毛泽东能够汇聚各方智慧,形成有效的决策和战略,展现出他卓越的领导力。
毛泽东讲过许多开会的方法,我们跟毛泽东学开会,可以把一次好的会议拆解出3个要素。
你是否也曾对频繁的会议感到头疼?为何“开会”二字,总能引发职场人的集体共鸣?只因太多的会议,沦为了“三无”产品:无准备、无重点、无效果。临时起意,仓促上阵,仿佛成了会议的常态。
然而真正的会议,应是“箭在弦上,有的放矢”。主题明确,才能直击靶心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那些高效的开会者,是如何重视会议的每一分每一秒。毛泽东曾明确指出:
“开会要事先通知,让大家知道要讨论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并且早做准备。”这不仅是高效会议的准则,更是对时间与效率的尊重。
古人云:“谋定而后动。”
开会,绝不是为了消磨时间,而是为了共创价值。首先,你必须清楚知道,这次会议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它将带来哪些实质性的价值。
其次,参会人员的选择,更是一次会议成败的关键。只邀请那些与会议主题息息相关的人员,避免无关人员的无效参与。因为,每一次开会,都是对他人时间的无声承诺。
毛泽东曾说:“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自己也不会垮台。不让人讲话呢?那就难免有一天要垮台。”这不仅是言论自由的真谛,更是会议管理的智慧。
会议,本应是集思广益、激发思维火花的舞台。然而,许多管理者在会议中却走向了两个极端。
一是过于压制,担心员工反对会影响自己的决策,导致会议气氛压抑,创造性荡然无存。
二是过于宽松,任由天马行空,最终将会议变成了无效的发泄和吐槽场所。
领导者,并非舞台上的主角,而是搭建戏台的人。如果把会议变成个人秀场,滔滔不绝却无视他人见解,拍脑袋搞一言堂,失误便在所难免。
正如管理大师彼得
·德鲁克所说:
“我们开会是要完成具体工作,单凭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不够,需要结合几个人的学识和经验。”
优秀的领导者,懂得让会议成为思想碰撞的平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贡献智慧。一场有意义的会议,绝不是个人独角戏,参会者不仅是
“倾听者”,更是“贡献者”。
然而,有些领导者开会动不动数小时,既耽误时间,又影响工作。那么我们如何提高会议效率?以下两点至关重要:
①
丢掉形式主义
开会不是走流程,而是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时就曾反对
“一开会,二报告,三讨论,四结论,五散会”这样的形式主义。这样的会议,既浪费时间,又消耗积极性。
②
议题少而精
毛泽东指出:
“每次代表会议只应有一个主要的问题,此外可以有一两个次要问题。”
会议主题不要过多,时间不要过长,次数不要过频,更不要沉溺于细枝末节,以免妨碍工作。
记住,什么都是重点,那就什么都不是重点。贪多嚼不烂,精准聚焦,才能事半功倍。
3.开会后,要有追踪有结果
毛泽东曾深刻指出:
“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
这句话,说出了会议的本质与核心。
真正的会议,应是行动的起点,而非空谈的终点。你必须确保,会后每一个决议都有人落实,每一个问题都有人解决。光说不练,终究是假把式。
毛泽东也曾强调:
“决议不要轻易,一成决议,就要坚决执行。”
关门开会时,可以畅所欲言,激烈讨论;但一旦出门,便需达成共识,形成决议。
决议一旦形成,便要坚决落地执行。执行,必须明明白白,责任到人。
切记,会议最终能取得何种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后跟进的速度与力度。散会不追踪,开会一场空;开会不落实,一切等于零。
会议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集思广益,更在于解决问题,落地执行。
03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演讲大师和开会智者,更是一位说服他人的高手。他深知,说服不仅是语言的交锋,更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通过说服,毛泽东能够化解矛盾、凝聚共识,展现出他卓越的领导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其实,他的这个能力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革命斗争中通过实践成长出来的。
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中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但个人作风强悍,容易发脾气。
有研究者分析认为,“他是那种极好强,易敏感,爱冲动,不大掩饰其内心感情及好恶的人”。“在一些党史文件中,我们也能看到对他个性方面的一些尖锐批评,比如说他动不动就‘咆哮起来’,甚至‘骂起娘来’,说他‘态度(脾气)不好’,‘好揽权’,‘排斥异己’,过于威严,使群众和同志‘个个怕他’等等。”
后来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努力修养自己,用温和的态度和方式方法去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在长征途中,毛泽东扬弃了工作方式方法中的简单粗暴,修正了脾气性格上的傲慢偏执,逐渐变得温和包容、大度从容起来。
他主动接近并说服王稼祥、张闻天、周恩来,并逐渐争取博古思想观念的转变,促成遵义会议顺利召开。许多参加过长征的干部,不约而同地观察到一个现象:
“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以后,有很大的变化,他更加沉着、练达,思想更加缜密、周到,特别是更善于团结人了。”
最终,毛泽东用事实和道理争取了不少反对过他的人,成为革命领袖。
只有真人,才有真理。真理在手,更要放下身段,用一颗心去点燃另一颗心,才能实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理想,才能达到我是光明,中国就不会黑暗的人生境界。
在大生产运动中,针对当时
“抗大”有些从大城市来的青年抱怨说“什么军政大学,干脆叫劳动大学”的思想问题,毛泽东非常诚恳地说:“‘抗大’在不断扩大,学员数量成倍增加,学校配备了一些必要的勤务人员,不够用也不能再多补充了。
那么,大家的吃、穿、用、烧,大量的服务工作由谁承担?如果从前线调一些战斗部队回延安,来代替
‘抗大’的学生担负这些日常的劳动,这样做是增强了抗战力量,还是减少了抗战力量呢?我们办‘抗大’是为了抗战,那种减少抗战力量的事情,我们能办还是不能办?”
毛泽东的话,让这些有抱怨情绪的学员解除了思想上的问题,自觉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去锻炼自己。
毛泽东正是因为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正,才做到了最大限度团结大多数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支持。正如他对作家丁玲所说:“
你开始做工作就是要认识人,一个一个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
”
毛泽东的说服力量,是他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说服,他能够化解矛盾、凝聚共识,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他的说服艺术,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为提升自身领导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提供宝贵的借鉴。
毛泽东的领导力,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代企业家和领导者的重要启示。他的演讲、开会、说服人三个方面,都体现了真理与人格力量的结合。当代企业家和领导者应当学习毛泽东的领导力,不仅要追求真理,更要注重人格的修养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领导力的作用,带领团队走向成功。
真正的领导力从不是权谋之术,而是用思想凝聚共识,用远见穿透迷雾,用价值观构建命运共同体。
若喜欢袋鼠的文章,欢迎点击右下角的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