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气相色谱为基础,在经典液相色谱实验和技术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液相色谱法。。。
主要区别:
固定相差别,输液设备和检测手段。
1.LC:
仅作为一种分离手段;
①柱内径1~3cm,固定相粒径>100μm且不均匀;
②常压输送流动相;
③柱效低(H↑,n↓);
④分析周期长;
⑤无法在线检测;
2.HPLC:
分离和分析;
①柱内径2~6mm,固定相粒径<10μm(球形,匀浆装柱);
②高压输送流动相;
③柱效高(H↓,n↑);
④分析时间大大缩短;
⑤可以在线检测;
相同:
兼具分离和分析功能,均可以在线检测;
主要差别:
分析对象的差别和流动相的差别;
1.分析对象
GC:
①能气化、热稳定性好、且沸点较低的样品;
②高沸点、挥发性差、热稳定性差、离子型及高聚物的样品不可检测,占有机物的20%;
HPLC:
①溶解后能制成溶液的样品;
②不受样品挥发性和热稳定性的限制;
③分子量大、难气化、热稳定性差及高分子;
④和离子型样品均可检测;
⑤用途广泛,占有机物的80%;
2.流动相差别
GC:
①流动相为惰性气体;
②组分与流动相无亲合作用力,只与固定相作用;
HPLC:
①流动相为液体;
②流动相与组分间有亲合作用力,为提高柱的选择性、改善分离度增加了因素,对分离起很大作用;
③流动相种类较多,选择余地广;
④流动相极性和pH值的选择也对分离起到重要作用;
⑤选用不同比例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液体作为流动相;
⑥可以增大分离选择性;
3.操作条件差别
GC:
加温操作
;
HPLC:
①室温;
②高压;
(粘度大,峰展宽小)
1.固定相与装柱方法的选择:
选粒径小的、分布均匀的球形固定相(dp≤10μm);
首选化学键合相,匀浆法装柱;
2.流动相及其流速的选择:
选粘度小、低流速的流动相—甲醇,1mL/min;
3.柱温的选择:
选室温25℃左右;
(
一
)
液固吸附色谱法(
LSC
)
流动相为液体,固定相为固体吸附剂
;
1
.分离机制:
利用溶质分子占据固定相表面吸附活性中心能力差异;
分离前提:
K
不等或
k
不等;
2
.固定相:
与
LC
比,固定相粒径不同(
<10μm
);
3
.流动相:
底剂(烷烃)
+
有机极性调节剂;
※例:正己烷或庚烷
+
氯仿。。。
4
.影响
K
的因素:
与固定相性质和流动相性质有关;
溶质分子极性
↑
,洗脱能力
↓
,
k↑
,
t
R
↑
;
溶剂系统极性
↑
,洗脱能力
↑
,
k↓
,
t
R
↓
;
注:调节溶剂极性,可以控制组分的保留时间;
5
.出柱顺序:
强极性组分后出柱,弱极性组分先出柱;
6
.硅胶吸水量
↑
,
LSC→LLC
硅胶含水量较小,吸附色谱,硅胶极性较大;
硅胶含水量
>17%
,分配色谱,硅胶失活
→
载体;
吸附的水
→
固定液
(
二
)
液
-
液分配色谱法(
LLC
)
1
.分离机制:
利用组分在两相中溶解度的差异
2
.固定相:
载体
+
固定液
(物理或机械涂渍法)
缺点:
系统内部压力大,易流失,不实用
固定液
-
极性
→NLLC
固定液
-
非极性
→RLLC
3.
①正相色谱
-
固定液极性
>
流动相极性(
NLLC
)
极性小的组分先出柱,极性大的组分后出柱:适于分离极性组分;
②反相色谱
-
固定液极性
<
流动相极性(
RLLC
)
极性大的组分先出柱,极性小的组分后出柱:适于分离非极性组分;
(
三
)
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BPC
)
1.化学键合相
(1)
分离机制:
分配
+
吸附(以
LLC
为基础);
(2)
特点:
1
)不易流失;
2
)热稳定性好;
3
)化学性能好;
4
)载样量大;
5
)适于梯度洗脱;
2.反相键合相色谱
(1)
分离机制:
疏溶剂理论;
正相
-
流动相与溶质排斥力强,作用时间
↑
,
K↑
,组分
t
R
↑
;
反相
-
流动相与溶质排斥力弱,作用时间
↓
,
K↓
,组分
t
R
↓
;
(2)
固定相:
极性小的烷基键合相;
C
8
柱,
C
18
柱(
ODS
柱
-HPLC
约
80%
问题);
(3)
流动相:
极性大的甲醇
-
水或乙腈
-
水;
流动相极性
>
固定相极性;
底剂
+
有机调节剂(极性调节剂);
例:水
+
甲醇,乙腈,
THF
;
(4)
流动相极性与
k
的关系:
流动相极性
↑
,洗脱能力
↓
,
k↑
,组分
t
R
↑
(5)
出柱顺序:
极性大的组分先出柱;
极性小的组分后出柱;
(6)
适用:
非极性
~
中等极性组分(
HPLC 80%
问题)
3.
正相键合相色谱
(1)分离机制:
溶质分子与固定相之间定向作用力、诱导力、或氢键作用力
(2)固定相:
极性大的氰基或氨基键合相;
(3)流动相:
极性小(同
LSC
);底剂
+
有机极性调节剂;
例:
正己烷
+
氯仿
-
甲醇,氯仿
-
乙醇;
(4)流动相极性与
K
的关系:
流动相极性
↑
,洗脱能力
↑
,组分
t
R
↓
,
k↓
;
(5)出柱顺序:
结构相近组分,极性小的组分先出柱,极性大的组分后出柱;
(6)适用:
氰基键合相与硅胶的柱选择性相似(极性稍小),分离物质也相似;
氨基键合相与硅胶性质差别大,碱性,分析极性大物质、糖类等;
4.离子对色谱和离子抑制色谱
反相离子对色谱法(
IPC
或
PIC
)
反相色谱中,在极性流动相中加入离子对试剂,使被测组分与其中的反离子形成中性离子对,增加
K
和
t
R
,以改善分离;
(1)
离子对试剂:
烷基磺酸钠
→
分析碱
四丁基季胺盐
→
分析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