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
“要资讯”
关注我们
"面对每年的20万份报告,用好研报的投资人胜得更轻松"
上文
把投资这个复杂过程做了拆分,聊了聊
投资中应该做的第一件事
为什么是它?
今天再对这件‘小事’做进一步的聚焦,具体聊聊如何用好研报,让它成为我们成长的垫脚石。
此文由某投行的首席策略师与伦敦交易员共同完成,谨此祝他在新岗位鲲鹏展翅。
为何要用好报告?
研究报告被称为投资行业的基石。然而,目前市场上的报告可谓是汗牛充栋,
光A股一年就生成近20万份研报!
其中绝大部分的质量如何,想必各位读者心中都有一杆称。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所有投资人都会面临一个问题:
如何读好研报?
毕竟,面对市场上的每年20万份报告,
用好研报的投资人胜得更轻松
我们将其具体分为
三个小话题:
1.是否值得读?
2.应该读什么?
3.应该怎么读?
如何读好研报?
1.
先判断研报是否值得读?
should do ≠ could do ≠ would do ≠ will do
在预测市场参与者行为,尤其是在预测政策制定者行为时,极其容易
混淆should do(应该做)、could do(可以做)、would do(想要做), will do(将要做)
。
分析的最终落脚点是will do。但很多研究与分析往往是
基于should do来做分析,错误地将should do等价于will do
。
这个偏见在国内具有社科博士背景的研究员身上尤其明显。可能的原因在于国内高校的社科论文中,研究的落脚点常常都是政策建议(will do)。
很多的研究分析都常常越俎代庖,
不自觉地以一种替市场或政策制定者寻找最优路径的方式进行研究
,那么到最后,它的研究不自觉地以should do代替will do就完全不意外了。
那些
“公知化”的研究报告尤其需要警惕
,因为这暗示着研究者的分析路径可能已存在
系统性偏见
。
预测will do的合理姿势应该是以一个大集合的角度展开的。这个
大集合中包含了would do(厘清动机)、should do(路径判断)、could do(条件限制)。在此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最后再去判断will do(最终结果)
。
用这个分析框架一方面可帮助你提高预判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可
助你
快速判断这份报告是否值得一读。
2.
研报应该读什么?
先说核心结论:
*
逻辑
>
结论
*
*
不同
观点
> 相同
观点
*
*
老
报告
>
新
报告
*
*
冷门
研究
>
热门
研究
*
*
见微知著 > 大道理
*
逻辑框架>指标>数据>结论
[
逻辑
]
说到研报,估计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卖方(券商/投行)报告。
但是,大部分卖方的研究报告多少会以销售为导向,即所谓的:
“逻辑可以看, 结论直接删”
。
多数人关注的是结论,但是,如果你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
绝大多数时候研究报告的研究结论其实是最不重要的
。
因为结论可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但是其中的逻辑、研究框架却可以
是长期不变的
。
马克思、科思、诺斯等人为何牛?
不是因为其研究结论而伟大,而是因为其发现了一个新的框架
去审视当下与分析问题。
一份好的报告带给我们最重要的是一个小心翼翼地、漂亮而独特的切蛋糕方式,里面的精华一旦被汲取,也许可以用10年、100年。
若我们只知追随结论,其后果往往是若干年后,脑中除了一大堆已发生的事实堆砌,却依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框架,我们所谓的从业经验,只能聊以自慰罢了。这即是伦敦交易员常说的:
'要知识积累,不要知识体验
'
逻辑与研究框架是一切研究的核心所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此乃形而上者,谓之道也。
[
指标
]
在有了道的基础上,必须有术。
报告里提到的有效指标也应关注。这是我们
学习可通过哪些观测量来解剖市场
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从中还可倒推出作者的真实思路。
有不少时候,一份报告的框架与逻辑非常平实,但是所用的指标却让人眼前一亮,比如(以下都是好报告,我只是举个例):
*
十年前通过广东的辣椒销量观测西南地区的民工流入量,来反推外需走势;
*
前段时间高善文通过观测小学生入学数量,来反推人口流入;
这些指标的选择可以给读者很多其他启发。
[
数据
]
接下来就是报告里的数据信息了。
在做投资研究时,不少数据可能不容易直接获得,但是不少卖方报告已经帮我们间接计算了出来,极大节省了时间与精力,比如说
上文提到的茅台例子
。
但是,用卖方报告的数据和指标的时候一定要留意这些计算结果背后的假设、方法,别被生搬硬凑的假数据给带进坑。
[
结论
]
就像前几段所说,研究报告的结论应该是最后再关注的。
一般情况下,一份好的报告有了逻辑、分析框架、指标、数据,结论一般不会偏离的太远。
但
即使最后结论偏离的很远,我们也不应以此来论英雄
。比如卡尔.马克思,他的研究结论也许有问题,但即使是两个世纪之后再去读,依然会被他宏大而精妙的问题分析框架所折服。
结论'被打脸'不一定是它的框架和逻辑出了问题,可能是数据或者研究的立点出了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其精妙的分析框架。
另外,
再优秀的报告也不能替代本人的最终决策
,如果我们幻想着找到某个人或者某个公司的研究报告,就能以此征战市场,那一开始就已经输了。
不同观点 > 相同观点
在一窝蜂上又一窝蜂散的大A股,如果一共有10份关于A公司的报告,8份都是建议买入,那么剩下的2份应该值得看看。
毕竟,
与市场大方向拧着走是需要勇气的
,而这种勇气也常常来自详实可靠的论证 - 即为什么大部分人看好这家公司的时候你却不看好,
理由到底是什么
?
在我们有了基本的分析框架、独立的判别能力、再加上
谦卑的自信
时,一定要
刻意
寻求不同意见
。在与高质量的异见碰撞后,方能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分析框架。
我寻找最聪明的人来质疑我的观点。只有当我完全搞懂他们的思路后,我再选择拒绝还是接受他们的意见。年复一年的如此重复,不仅增加了我正确的几率,也让我学到了许多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