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伪砖家说经济和投资
最敢说真话的中国经济原创干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消费日报  ·  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破59亿! ·  21 小时前  
新消费日报  ·  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破59亿! ·  21 小时前  
经济观察报  ·  A股收评:沪指高开低走跌0.65%,Deep ... ·  昨天  
21世纪经济报道  ·  年薪超150万!DeepSeek,又刷屏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伪砖家说经济和投资

藏债于民,中产大概率被消灭!

伪砖家说经济和投资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7-03 21:01

正文

关注最敢说 真话 的经济 原创 干货



伪砖家简介

某基金合伙人,混过名校,厮杀于股市和宏观对冲市场数年。 如今专家甚多,高谈阔论,自觉不如遂取“伪砖”名号,经济本该理性,奈何阴谋论四起,骂娘声不绝,甚觉无聊说点实话以道“中国经济真相”。伪砖家胡乱之言,以贻志同道合者。


过去两年的繁荣,都是靠房子拉起来的。

这是一个居民端疯狂加杠杆的过程,这是一个藏债于民的过程。

中国经济要为企业去库存,去产能,去债务,尤其是房地产和基建产业链。因为他们的产能、库存和债务需要消化,2009年的四万亿之后积压了太多的过剩产能。

只是这个去的方式,并不是让这些企业赶紧去关停并转,而是要居民来买单。

中产阶级,在过去几年里,压力和欲望并举,资产和债务齐飞。房子,也在勾引中产欲望、消化中产的财富。

01

“两套房贷两个娃,38岁被迫辞职入不敷出。”

前段时间一个热门帖,过去两年居民端疯狂加杠杆的一个典型案例。

38岁男出身农村,在深圳某知名通信公司工作了十年。老婆没工作。2010年辛辛苦苦攒钱在坂田买了套二手房,120万、月供6000元。

2015年底深圳房价大涨,手里几十万余款,在关内又买了一套学位房,300多万、月供1.7万。第二套房因为首付不够,把首套房抵押又贷款70万,每月还款7000多。

两套房贷+抵押贷每月需还款3万多。收入:两万多的工资+奖金+分红。这时候还能够勉强维持。

后来,公司安排出国不想去,被要求离职。随之而来的是难以承受的压力 :三十多岁再去投简历找工作没人要,少数小公司通过了,基本月薪也是税前不到两万,用来还税后房贷都不够。

心想着只能把学位房卖掉了,但眼下比较麻烦的是,目前深圳二手房交易十分低迷,学位房也不好卖,急着卖的话,350万可能只能卖300万,还了贷款这些杂七杂八的之后刚好就没有了。

这个人,收入不低,支出也不夸张,没有乱花钱。但还是被裹挟进杠杆濒危的境地。 只是因为多买了一套小户型房。只能说,中国的购买力没有很多人想象中那么强,即使在一线城市。

中产变“中惨”,甚至“中残”,太过容易,说不焦虑都是假的。

02

2012年,中国经济就开始降息、渐次放水、定向刺激,但一直到2014年针对房产的“930”新政出台之后才逐渐显效。

是因为企业债务太高了,过剩产能和债务必须有一个最后买单人 ,也就是藏债于民:转移过剩产能和债务,居民端负债飙升。


很多中产在这一波房价暴涨过程中加杠杆进场。 这是一种恐慌性买入。是对“未来买不起房”的恐惧,而不是建立在自己的支付能力和风险承受力之上。

子弹打尽之后,中产抵押的并不是房产,而是自己未来的现金流。个体是没有偿债能力的,实际的偿债能力都命系企业的存续能力。

当华为都开始考虑从人工上节约成本的时候,没有什么企业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民营企业和民间资金链,是中产和资产泡沫的命门。承担了最大量的就业和最高的金融成本。资金链已经非常脆弱。

中产的恐慌性买房和投资,耗尽了余粮,没有能力提升消费。 大多数消费品是民企提供的,缺乏消费需求,民企只能缩减投资,甚至裁员。 紧缩效应一触即发。

新常态已经来了,L型经济增长阶段也来了,未来会怎样,谁也不知道。中国中产阶级的现状,都得了一种叫“财富焦虑症”的病。《经济学人》封面称之为“节节败退的中国中产阶层”。

有人建议说,对冲泡沫最好的办法就是绑定一个泡沫比如房子。 是啊,当初有没有买房,如今成了划分同班同学不同阶层的指标。

但绑定泡沫往前冲的前提有两个 ,一个是大环境还不错,还可以泡沫化运行;第二,个人条件还允许加杠杆,中途不掉链子,不辞职,不断粮。


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将成为埋葬中产的陷阱,正如上面所提到的那个38岁青年。


03

记得大概是去年。

教育界的论调,还是“相对于贫困阶层和工人阶层,中产父母有财富、地位、学历、资源和价值观方面的种种优势。”

这些被我们用数据和研究论证的事实,总能让中产家长们,在无边无际的焦虑中,暗暗舒上一口气。

似乎再怎么样,都有工人阶层和贫困阶层的人垫底,而且中产父母,被证明可以为孩子建造一个“玻璃屏障”,让底层的竞争者无法上来。

不过,也好像是仅仅几个月的时间,社会上舆论的口风又悄悄变了。 “中产”,似乎又成了一个备受挪揄和讽刺的角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