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家-腾讯新闻
精选大家文章,畅享阅读时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周国平  ·  这类人更容易遇到自己的灵魂伴侣 ·  2 天前  
每日读报60秒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  昨天  
每日读报60秒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  昨天  
青年文摘  ·  莫言:不被大风吹倒,本身就是一种胜利了 ·  4 天前  
青年文摘  ·  东北没有澡堂,请尊称它为“皇宫” ·  3 天前  
周国平  ·  第一批囤“木乃伊饭”的人,已经吃疯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家-腾讯新闻

振聋发聩的沉默,人人都能打破一点

大家-腾讯新闻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12-15 15:09

正文

这是大家之选的第28篇文章

今日出品方:猫头鹰

本文作者:周韵

点击了解《大家》编辑部开放计划


今年,在漫长的包庇与对发声者的打压之后,好莱坞知名制片人Harvey Weinstein长年骚扰侵犯多名女性的行为,终于被揭露。随后,不断有性侵犯的幸存者站出来——这些声音在社交网络上#MeToo(#我也是)的标签下,汇聚成一个运动。跨越各个领域、不同政治谱系,越来越多男性名人的骚扰侵犯行为被曝光。《时代》评选出了2017年度人物“打破沉默的人”,致敬这些来自许多女性与部分男性的勇气与团结。



受害者主要为女性的性骚扰与侵犯,核心不是性,而是不平等性别关系下的权力与控制。在中文语境下,这些年来一次次社会事件后,针对促进性别平等、消除性骚扰侵犯的讨论也从来不少——今年,《嘉年华》上映,再次聚焦于女性的权益与康乐。有些话说了一次又一次,仍然要不断说下去:在性别不平等的结构环境下,性侵犯的(潜在)受害者面对着什么结构困境,而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够做什么?


我们的社会规范,不断规训的是女性的身体——在一次次社会事件后,公共话语空间里从来不少各种专门针对女性、看似无比温馨的“安全小帖士”:不要独自出门喝酒、不要孤身一人走夜路、不要去偏僻无人的地方、不要单独和异性出门、不要穿着“暴露”举止“风骚”……


当我们不断耳提面命女性遵守“安全小帖士”,试图以此保护她的人身安全,往往忽略了:“自我保护教育”并非没有必要,然而这些单方面面向女性的“安全教育”也同样并非没有代价和陷阱。当我们把目光单一聚焦于(潜在的)受害者如何“自我保护”“不惹事”上——我们的注意力恰恰在从真正的施暴者身上移开;当我们完全立足于个体、将避免危险的责任转嫁给(潜在的)受害者时,我们应该追问却没有追问的是:如何建立一个让每一个人——无论性别与年龄——都能够自由安全行动的环境。


美国女作家Roxane Gay曾经在她的TED演讲里说:“我们有权利自由行走世间,而不受暴力和骚扰”。将避免被侵犯骚扰的责任转嫁给女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女性身体进行过度规训,本质上构成的是对女性生活和公共空间参与的挤压与限制。这种挤压与限制的思路,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是试图将两性隔绝开来。


前一段时间,有人提出建立公交车“女性专用车厢”的政策建议,理由之一恰恰是:如此或许可以缓解消除公共交通上的性骚扰问题。这样的建议看似是贴心的“为女人好”,实则仍然治标不治本。这样挤压、限制、隔离的思路忽略了: 性骚扰侵犯的受害者不仅仅是女性,而女性遭遇性骚扰侵犯的场合,也不仅仅局限于公共交通设施。如果指望靠将男女两性隔离开以保证女性的安全,那么设立“女性专用车厢”的下一步难道是再设立“女性专用”商店、餐厅、公园,难道是在学校、职场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男女两性物理分隔吗?


一脉相承的,近一年来,各个领域诸多身居高位者性骚扰侵犯行为被曝光后,也有一种声音表示:为了避免“误会”,看来以后要减少和女同事的接触——如果说,职场中来自上位者的骚扰侵犯,是最直接的对受害人发展前景的伤害,那么工作中非专业性地刻意回避,则是对女性职场上升通路的隐性挤压。换言之,一个男人,如果不能以专业、平等、尊重的方式和女性相处而一定可能要引起什么“误会”——这是他的问题,不是她的问题、更不是应该由她来承担可能的代价。


在对女性生存发展空间的挤压外,将避免侵犯骚扰的责任转嫁给女性——这枚硬币的另一面,是对受害者的挑剔指摘与道德审判:仿佛一定是因为 “不小心”“不检点”才出事,而正是因为 “不小心”“不检点”,那么出了事自然也是咎由自取。于是,在各种性侵害骚扰事件后,一声声“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为什么别人遇不到就你遇到了”、“穿成那样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活该自讨苦吃”不绝于耳。于是,性侵犯的幸存者在这样的话语里,不再是一个个“人”,而成为了未尽力抵抗的弱者、举止风骚被侵犯了活该的荡妇、错误时间出现在错误地点的倒霉蛋、自我保护不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蠢货。于是,建构出一个不可能的“完美受害者”期待,在任何一点偏离后,将性侵害中的耻辱感施加于受害人,而不是施暴者。


电影《嘉年华》剧照


聚焦于(潜在)受害者的规训和谴责,构成了司法制度中的隐性偏见与二次伤害:在性侵害中,女性往往面对着过度审判,需要力证自己不存在瑕疵。而这些对性侵害受害者的道德审判与羞辱,恰恰让许许多多幸存者,在事发后选择沉默而无法获得公正。


社交网络上#MeToo (#我也是)背后的彼此支持,给了无数人发声与讲述的勇气,《时代》年度人物定名为“打破沉默的人”——固然,正是这些发声、讲述、打破沉默的勇气,在一点点、一步步推动着我们对性别不平等、侵犯骚扰问题的重视与讨论。然而,开拓一个能够安全发声与讲述的环境、引起重视推动讨论的责任,这些负担不应该永远只落在事发后的幸存者身上——面对振聋发聩的沉默,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打破一点。


这就回到了之前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能做什么?


社会学家爱讲“结构限制”与“自主性”的双面性——意识到诸多结构限制,于是对个体的选择与命运多一份充满共情的理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生于结构之中,便完全没有自主性,只能选择驯服、低头、接受预设的剧本。我们的社会舆论和家庭教育观念里,完全不缺少对女儿如何避免危险、如何自我保护的训诫,也不缺少对“没有保护好自己”的谴责批评事后诸葛亮,但是常常忽略了另一层更根本的教育: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推动性别平等,换言之,我们应该如何教男性平等尊重地对待女性。


屡见不鲜的是,学校里小男孩欺负了同班小女生,一些老师家长通常觉得无伤大雅:“毕竟男孩子都淘气嘛”——甚至一个常见的说法是,“哎呀他喜欢你才这样的哦”“他欺负你说明他喜欢你”。 以至于还会因此觉得小男孩聪明伶俐,小小年纪就懂得”撩妹”。而有儿子的家庭,在孩子情欲懵懂与女伴的互动中,一部分家长在很多时候秉持的的心态恰恰正是:“不管怎样,反正儿子又不会‘吃亏’”。



在这样的教育思路与文化语境下,在对男孩的性别社会化过程中,少的是教男人如何尊重他人的身体、空间、意志;少的是教男人如何将自己的情感以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达;少的是教男人为自己引起的他人的不快承担责任。


而与“男孩子就是这样的嘛”“儿子又不‘吃亏’”相应的,是从小开始,弱化、轻视、消解女性的经验和感受:“他欺负你,你不开心,不过你不开心这不重要,因为他是喜欢你嘛”——而这种对女孩身体空间和情感意志的轻视,从小,就把她从一个孩子一个人,变成了被异性“泡”的“妞”、被异性“撩”的“妹” 。


于是,“追求不成怒而杀人”,是被害的女孩在围观者的口水里成了“无情、不识好歹、辜负深情老实人”,是被害女孩的家长要一遍遍试图证明“自己的女儿是好姑娘”;于是,一年年高校里女生节一些带有性骚扰意味的标语是幽默、某些宿舍楼下聚众表白靠制造盛大声势让对方骑虎难下的死缠烂打是痴心如海;于是,在一次次性侵犯骚扰案之后,是对施暴者包庇纵容,是受害者被道德审视质问“你为什么不奋力抵抗”“你是不是本来就做了什么让对方误会的举动”;于是,男性性冲动仿佛“天赋人权”无法控制“男人都是这样的嘛”、男性对女性的身体仿佛天然拥有某种占有的权力,所以女人必须保护隐藏自身,否则一旦受到伤害,只能是咎由自取。


1988年电影《The Accused》中,就有一个被指责为荡妇的强暴案受害者


希望我们这一代的父母老师,不只会训诫女孩如何“注意安全”,也会告诉她,她的身体、她的情欲、她的空间,都只是属于她的——不欠任何人,也不服务于任何人。希望我们这一代的父母老师,不会轻描淡写“男孩子就是男孩子”“反正儿子又不吃亏”,而能够告诉他:来自对方的拒绝就是拒绝,她没有义务一遍一遍声嘶力竭地喊“”,你有义务在她第一次说的时候就听好。


有性别平等意识的父母师长,以身作则培养出有性别平等意识的孩子;那些振聋发聩的沉默,每个人都可以打破一点——对于有些我们期待的改变,这些事,轮到我们自己来做了。


本篇头条文章由猫头鹰出品  用学术框架思考,用非学术语言写作。

团队成员:闾丘露薇、张晨晨、周韵

闾丘露薇的小程序主页

张晨晨的小程序主页

周韵的小程序主页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回顾往期精彩

推荐文章
每日读报60秒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昨天
每日读报60秒  ·  今日早安心语日签
昨天
半导体行业观察  ·  深圳能成为下一个硅谷吗?
8 年前
慈怀读书会  ·  安静的人最大的特点是......
8 年前
滑州百事通  ·  滑县最新酒驾曝光:48人被处理!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