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艺绽
谈谈文化,聊聊艺术,拒绝虚伪,强调态度。做有品位、有素质、有情调,有梦想的靠谱文艺青年。北京日报文化新闻部诚意制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疆司法行政  ·  兵地公共法律服务领域融合发展座谈会召开 ... ·  昨天  
丁香妈妈  ·  1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艺绽

香港回归20年|这十位北上的香港文艺大咖感慨的竟是同一件事

艺绽  · 公众号  ·  · 2017-07-01 08:18

正文

卷首语


致敬光辉岁月


风雨廿载,携手前行。

今年,今天,香港回归20周年了。

香港流行文化曾风靡一时,领亚洲风气之先。在本土市场式微之后,近些年来,大批香港导演、编剧、监制、戏剧人、音乐人、美术家、作家,北上内地,寻求机遇。

他们,找寻到了更广阔的打拼舞台,也推动了内地文化行业之大发展、华语文化之大融合。

从5月份至今,北京日报推出“北上·文艺记”专栏,采访了10位香港文娱大咖,聆听他们北上内地的人生故事和心路历程。

他们分别是:著名导演陈可辛、编剧兼监制文隽、出品人兼院线老板吴思远、演员兼画家徐锦江、电视剧导演林玉芬、TVB编剧陈宝华、舞台剧导演林奕华、舞蹈家曹诚渊、音乐家莫华伦、作家马家辉。

潮来潮往世界多变迁,以此,致敬那一段满载希望从未幻灭的光辉岁月。


电影


陈可辛


一个香港导演的适者生存哲学

见报时间:2017年6月14日12版

戳我看全文

人物简介

1962年11月28日生于中国香港,著名导演、监制。1986年,监制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无泪》,自此踏入电影圈。1996年,执导的《甜蜜蜜》公映,后赢得香港电影金像奖九项大奖。《如果·爱》是陈可辛进军内地的首部作品,之后陆续推出导演作品《投名状》《武侠》《中国合伙人》《亲爱的》。


北上故事节选

2004年底拍《如果·爱》,有好几场重头戏需要雪景,身为南方人的陈可辛从小没见过几次雪,满心以为在北京能看到,结果整个拍摄期间也没飘雪,只能靠人工造景。“但是戏里的冰河是真的,就在二环边安定门桥下护城河那儿,周迅躺在冰河上。”这场戏也成为周迅最难忘的一个片段,她跟金城武拍摄在冰河上拥吻的桥段,气温低到零下二十摄氏度,两人在寒风中几乎冻僵。但周迅很开心,因为终于“师出有名”,可以紧紧抱着金城武取暖,久久不舍得放开。

“我很庆幸没有更晚来北京拍戏,如果再晚一两年,很多东西可能就拍不到了。”《如果·爱》里,周迅在小歌厅里唱梅艳芳的《冰山大火》,和金城武跑出去后在破旧的街上翻跟头,这一极富颓废美的场景,拍摄于当时还没有建成太古里的三里屯。“我们拍的时候就在跟时间赛跑,因为很多小酒吧可能今天还有,明天来就关门了,后天来就拆了,一直在变。”

北上感言

好莱坞近一半的明星和大导演都是澳洲来的 但澳洲没有电影市场。在澳洲 只要稍微红一点的电影人都会被吸到好莱坞 因为他们都讲英语。内地和香港都讲中文 我肯定会被内地吸引过去。虽然这些年在内地拍得很苦 但的确拓宽了自己的路。真的不能想象 要是没有内地市场 我现在会是怎样 ?”



文隽


拍好片要懂民情,要跑菜市场

见报时间:2017年5月3日12版

戳我看全文

人物简介

文隽,原名王文俊,1957年出生,香港影视人,监制及策划的电影主要有《阳光灿烂的日子》《风云》《中华英雄》《百分感觉》《古惑仔》系列《停不了的爱》《我的兄弟姐妹》《我的美丽乡愁》《京城81号》等。曾担任第23届至第2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并借助金像奖大力推动内地和香港的电影交流。


北上故事节选

因为拍电影,1991年到1994年间,文隽几乎每个月都有一段时间住在北京,“就是那时候混熟了。”他最喜欢回忆那几年的北京:“东三环两边都是白杨树,没有这么多过街天桥,奔首都机场要走霄云路机场辅路,坐‘面的’。我是港澳同胞,头两年还要用外汇券,不能用人民币。”合作拍片的模式也不一样,“那会儿剧组一起住在胡同里,只有一部电话,谁打来电话,就有人出去喊一嗓子,谁谁谁你来听个电话。”

也因为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文隽很早就和后来在内地电影界叱咤风云的“大院子弟”有了接触,“后来姜文和冯小刚、王朔、郑晓龙等人拍《北京人在纽约》,我和他们都认识了。当时他们也都是刚出道的人。小刚是我们的演员(《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没火。”作为香港较早跟内地演艺圈交往的人,文隽一直挺骄傲于这一点,并把原因归结为“很多话题都能接得上”,“比如他们调侃会用到一些北京俚语,什么‘四红四绿’之类,反正就是一套一套的,我都懂。”

北上感言

“如果没有内地市场,徐克、吴宇森、陈嘉上、刘伟强、郑保瑞、陈木胜他们的才华都会没地方发挥。你固守香港不就是拍几百万投资的片子吗?怎么去拍大场面?老爷子(徐克)怎么拍特效?林超贤怎么拍《湄公河行动》?”



吴思远


甘做电影界活雷锋

见报时间:7月3日下周一

敬请期待!

人物简介

吴思远,香港资深电影人、UME影院管理集团董事长。1966年踏入电影圈,1972年因执导影片《荡寇滩》而知名,曾出品《黄飞鸿》系列电影、《新龙门客栈》《醉拳》《青蛇》《宋家王朝》等影片,并曾发掘出徐克、成龙、刘德华、周星驰等巨星。曾连续5年出任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


北上故事节选

2003年,吴思远得知中央政府将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一个有关经贸的协议安排,以更有利于促进香港经济发展和两地互动。最初,这个名为CEPA的安排里,并没有电影业的一席之地。而当时,香港电影已经明显开始走下坡路,东南亚市场大幅萎缩。

一次,当时的香港特首董建华请吴思远吃饭,吴思远便问:“董先生,CEPA里能不能加入电影啊?”董建华一听,觉得这的确会对香港电影业有帮助,也很高兴,但他也跟吴思远坦言,这也许会很困难。吴思远便缠着他,请求他能不能帮香港电影想想办法。

“后来也不知道他找到哪位中央领导,真的把有关电影的政策加到了CEPA里。”吴思远回忆,当董建华打电话向他宣布这一好消息时,他还在上海。听到CEPA加上了电影,吴思远欣喜若狂,马上飞回香港,又叫上时任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的梅艳芳,大家一起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开了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

北上感言

“CEPA里关于合拍片、香港电影进口的优惠,为香港电影争取到更大的生存空间,促进了两地电影的共同发展。”


吴思远今年73岁,走起路来,膝盖都会弯曲,但他仍然在为中国电影而奔走,推动中国巨幕建设,帮助年轻导演拍电影。“我甘愿做电影界的活雷锋。我一生做电影,从中得到名、得到利,没有道理不为电影做点事。”



徐锦江


重拾画笔归来,这条路走对了

见报时间:2017年5月24日12版

人物简介

徐锦江,演员、画家。1961年出生于东北,幼年移居香港。凭借影片《水浒传之英雄本色》《色情男女》两度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提名。此后转战内地荧屏,留下《倚天屠龙记》里的“金毛狮王”,张纪中版《西游记》里的沙僧等角色。


北上故事节选

徐锦江一度在港片里饰演了不少情色形象,网络上比较集中的推测是其经济拮据,养家糊口。对于外界的误会,他并不为忤,只是稍敛笑容:“当时家境虽 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我们不缺钱。”他解释,麦当雄那时候找到他,递上一个新剧本,他选择了一个侠盗的角色。“不过麦先生希望我能有一些新突破。他对我有知遇之恩,加上演员本就应该是多面手,我就答应了。”他透露,当年因为接拍这些角色,让母亲和妹妹都遭人非议。

历经数年高产后,徐锦江厌倦了雷同的表演模式。“大概是在我拍戏的第十个年头,真的就想一走了之。”他从已显出颓势的港片里“逃”出来,想把人生的第二次“重启”由香港转向内地。大约在2001年,徐锦江开始频繁到内地拍摄各类电视剧。他的经纪人做了粗略统计,在之后的12年里,他参演的公开播出的电视剧集接近40部,年均3部有余,成功塑造了金毛狮王、拜月教主、沙僧等经典角色。

他形容那些年内地影视行情火爆到根本停不下来。最忙的时候 他同时在好几个剧组间穿梭。有一年在横店拍戏 换一套衣服就由民国年代戏穿越到了古装武侠剧 ,“ 总产生一种幻觉 不知身在何处。 妻子殷祝平也长年奔波于各大片场之间 给他带去生活用品 拖走换下的衣物 被圈内人趣称为 蚂蚁姐

北上感言

“我其实是一名文艺工作者,是别人给的机会,让我成了明星,现在想把一切还给世人。”


“我 人生头三十年一直四处漂泊,可根始终在内地。我和妻子都出生在内地,第一门正经八百的手艺‘绘画’是在内地学的。如今17岁的儿子也在北京念国际学校。现在再回香港,也是住酒店。”



电视


林玉芬


东棉花胡同走来香港女生

见报时间:2017年6月6日12版

戳我看全文

人物简介

林玉芬,1962年出生于香港,1989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是中戏导演系的第一个香港毕业生。曾在TVB执导过《刑事侦缉档案2、3》《真情》等电视剧作品。1997年北上,陆续执导《仙剑奇侠传》《步步惊心》《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剧作,被称为”内地古装玄幻剧金牌导演“。


北上故事节选

上世纪80年代初,林玉芬决定去北京的中央戏剧学院深造。怎么和中戏联系上?她想到了新华社香港分社,但除了中戏的地址,其他的信息一无所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林同学”给中戏的招生部门写了一封信,表明自己想在导演系学习的意愿。收到回信时,已经是1985年9月,过了中戏导演系当年招生的时间。幸运的是,负责招生的老师在信中答复林玉芬:“你可以先来旁听。”

1985年秋,位于东棉花胡同39号的中戏导演系,迎来了史上第一个香港女生林玉芬,在中戏85级导演系旁听一年后,86年林玉芬正式考进中戏导演系。

在中戏学习的那几年,林玉芬和上世纪80年代所有的大学生一样,浑身被一种家国情怀所笼罩。因为在京求学期间充分了解国情,也使她1997年从TVB出走到内地拍戏后,迅速树立了口碑。北京文化氛围的熏陶,也成就了她日后被内地观众津津乐道的“林氏古装剧审美”。

北上感言

TVB 的通告制度被大量用于内地剧组 如今内地的剧组正变得越来越规范 这绝对是好事。”



陈宝华


想写好剧本要把自己当本地人

见报时间:2017年6月21日15版

人物简介

陈宝华,著名香港编剧,生于1961年。在香港参与编剧创作的电视剧包括1990年的《我本善良》《卡拉屋企》《妙手仁心II》《万家灯火》等。2003年,正式前往内地发展,先后创作电视剧《天地真情》《新不了情》《荣归》《婆婆来了》《盛夏晚晴天》等。


北上故事节选

陈宝华正式扎根内地的第一部戏,是与导演李少红所在的荣信达合作《天地真情》,制作班底全部来自内地。尽管此前有过给内地写戏的经验,但与全内地班底合作、创作无香港背景的故事,对她来说还是第一次。陈宝华透露,制作人李小婉最初在看完前10集剧本时,觉得剧本很好,但还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少了点儿北京的味道。” 我什么也没说,只说 我改好了你再看

随后两个星期,她把自己当成北京人去体验生活、收集资料,又重写了前 10 集的剧本, 剧中人物的讲话特点都要真的像内地人。 再看剧本时,李小婉再无异议。

2006年开始,陈宝华的名字出现在公开报道中的频次明显减少,并非她创作乏力,更多是出于她对羽毛的爱惜而主动拒绝了很多工作。“始终有很多人来找我做编剧,但对我的要求就是要改编网络小说。”她直言,这些网络小说毫无改编基础,人物和情节的设计过于天马行空,没有情感逻辑,“这种情况下我会跟对方说,我可以帮忙做编审,对剧本提修改意见,但要署名做编剧,还是算了吧。”

北上感言

我从来都觉得,如果想要在这边把事做好,就真的要把自己当做本地人。不要想着我是来赚一把快钱,干完这个活我就回香港去。这样你只会交给别人行活,而不是真正用心的作品。



舞台


林奕华


怪才林奕华北上十年遇知音

见报时间:2017年6月23日15版

人物简介

1959年生人,香港文化界著名人物,舞台剧导演。1991年创立非常林奕华剧团,编导超过40部剧场作品。1994年凭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获台湾地区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十年前开始进入内地市场,上演十余部舞台剧作品,《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贾宝玉》《红楼梦》等剧均取得成功。


北上故事节选

林奕华第一部在内地巡演的戏是《包法利夫人们——名媛的美丽与哀愁》。在第一站上海演出时,第一场上座率七成左右,但口碑爆棚;第二场上座率就达九成;第三场之后的门票最后全部售罄,当地的“黄牛”开始炒票。第一次到上海的林奕华,被这里的观众给震住了。

北京的八场也是刚开始卖得不好,但随着口碑传播,观众一天比一天多,反响也越来越好。这次巡演完不久,尹璐又问他,“要不要再来一次?”林奕华张大了嘴巴。很快他们带着《包法利夫人们——名媛的美丽与哀愁》又在南京、上海、重庆等五个城市巡演了一圈。

在香港,所有演出都必须通过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才能拿到制作费和演出场地。场地要平均分给所有艺术团体,林奕华剧团因为规模较小,当时一年只能分到一个档期,也就只能演出四天,“我感觉处于困境中,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 困境之中的他,就这样忽然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真正体会到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

北上感言

“我就像是个孩子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曹诚渊


内地现代舞拓荒者

见报时间:2017年5月10日15版

人物简介

曹诚渊,1955年生于香港,1979年创建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自任团长兼编舞。30多年来,他为香港及内地舞团编排了《安魂曲》《昆仑》《寻找大观园》等作品,香港回归20年,但曹诚渊与内地结缘已有近40年。


北上故事节选

曹诚渊第一次随香港城市当代舞团在内地演出是 1980 年,如今 30 多年过去了,他依然清晰记得那场 失败 的演出。 当时内地还没有现代舞的演出。演出前他们被告知,这是一场广东省歌舞团在内部剧场进行的内部演出,不对外宣传,观众也都是广东省文化界人士。

演出中,曹诚渊能够感觉到台下挤满了观众,甚至在舞蹈时也能感受到大家关注的目光。可奇怪的是,演出结束后现场却没什么掌声。谢幕时,等他们弯腰鞠躬、起身看向台下时,大部分观众都已经走了,“我们当时想,内地的观众肯定不喜欢我们的演出,大家还有点沮丧。”

演出结束,他们要离开的前一天晚上,一个年轻编导偷偷过来找他聊天,问了很多问题。这个编导告诉他,原来,在他们到来之前,广东省歌舞团的领导还对年轻人说现代舞是“大毒草”。没想到“大毒草”到家门口来演了,大家都想看看是啥样儿,但又怕被领导看见,所以就都赶在剧场灯亮前赶紧溜掉。

北上感言

“要是没有内地这个空间,我可能二三十年前就不做舞蹈了。”



乐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