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过,中国革命有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从古到今的历代革命,发生武装斗争是家常便饭。而苏联、东欧、南美等地的社会主义革命也有党的建设。因此唯有统一战线,才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独门绝活。
关于统一战线,还有一句更加通俗的注解:所谓政治,就是把拥护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
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个“多多少少”的目的呢?有些人可能会说,那还不简单,求同存异嘛。
我想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想要运用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只知道求同存异是不够的。在什么样的前提下求同存异,按照什么样的原则去求同存异,求同存异最终想要达到什么效果?这些都是问题。
本文将试探其究竟。
条件
建立统一战线的客观前提,就是存在相当的共同利益,而矛盾冲突又不甚激烈。
比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肯定无法与日寇建立统一战线,去跟非洲人民建立统一战线也没有什么意义。
建立统一战线的第二个条件,就是共同利益的部分,处于时间上紧迫,逻辑上前序的位置。而矛盾冲突的部分,处于时间上滞后,逻辑上后序的位置。这样才有可能先讲团结,搁置争议。
那么要是这个条件不存在呢?这就要看是否有可能引入一些资源,扭转逻辑顺序。这也就是所谓设置议题的能力。
满足了上述两个条件还不算完,还要有第三个条件。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共同利益的部分必须不断发展壮大,而矛盾冲突的部分必须逐渐化解消失,这样统一战线才能够坚强稳固,发挥作用,才能够被称为法宝。
假如只是把矛盾推后而不能化解,那就不叫法宝了,叫做埋雷。俗话常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英语说
kick the can down the road
,都是这个意思。
咱们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吧。
比如说,我准备安排一次度假。那首先就得看老婆孩子有没有兴趣。这是第一个前提条件,找到共同利益。如果他们已经有更优先的行程安排了,那就只好作罢。硬要去外面组几个野人做搭子,恐怕也不太正常。
第二个条件是设置议题,它的达成通常又分为两步。
比如说,孩子想去北京,老婆想去新疆。这就产生矛盾了。你光搁那儿吵架,永远得出不结论。因为一身不能二置,去了这里就不可能去那里。这样看,矛盾就不可能化解。
但是我们可以换个思路。度假不是出差,无论主张去哪里,大家都是为了开心这个根本目的。只不过这个共同利益位于逻辑上后序的位置。只有行程走完了才知道开不开心,而行程的方向必须定在前面。所以其实矛盾是在这里。
要解决这个矛盾,第一步先得研究。你的眼光要穿透各方的提案,看清他们的底层需求和实际偏好,然后找出最大公约数。比如说,我研究发现,成都可以同时满足各方的需求。
接下来才开始正式设置议题。设置议题是需要资源的。假如你平时在家里就很有威望,那么可以直接发话:你俩都别吵了,听我的,去成都,保证大家都满意。
假如没有现成的资源呢?也可以引入新的。比如说:这次成都要是不好玩,我把我的显卡卖了,给你们买包买玩具。(这次要是赌对了,下次就有威望了)
好不容易成团了吧。这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事情的成败还是得落实到你的研究上面。假如成都确实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那么这就是一次成功的实践。统一战线这个法宝算是给你用对了。
可要是你的研究失误了,玩下来感觉并不能满意,那可就真成了给自己埋雷了。早知如此,还不如当初就别搞呢。威望有限,省着点用。
所以你看,统一战线想要成功,什么求同存异啦,什么议题设置啦,都重要,但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呀?是正确的判断。
时间
在这里,我想用一个比较另类的视角去描述统一战线的实质,那就是:
利用智力优势,预见别人看不到的未来,然后坚定地站在历史前进的方向,借助时间和自然的力量,将不可能化为可能。
回到前面的例子,假如老婆孩子都不能预见到自己在成都也能玩得开心,而你却能够正确地预见到。那么这种预见就将使得你成为统一战线的领导者。
不要觉得我这样说是在搞玄学。乔布斯有一句名言: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做出来,拿给他们看。
其实同样的意思,一百多年前的亨利福特说得更好:如果你问客户,他们只想要更快的马车。
在中国的神话体系中,法宝是很厉害的东西,但也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工具。往往它也要讲究什么人来用。错误的人来使唤它,它就不灵。那么,什么样的人用不好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呢?
首先就是智力不够的人。问题研究得不清楚,找不到解决方案,或者干脆搞错。这种情况没什么可说的。
然后就是勇气不够的人。要么是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一遇风吹草动就开始反思、怀疑。要么是嘴皮子上笃定得很,但是不敢拿出真金白银来下注。
最后才是手段不够的人。有些人,智力和勇气都够,就是脑袋一根筋。他必须把所有的矛盾都摊在桌面上,全部讲清楚了才肯往下推。这种人小事可以办得很好,但是办不了大事。因为要处理复杂问题,必须充分利用时间这个维度的展开。
小说《三体》里有一种虚构的武器叫做二向箔,可以实现降维打击。如果你一定要把时间远近不同的事情全部放到眼下来讲清楚,那就等于是给自己上了一次降维打击。卡死的概率显然会大得多。如果你真的相信时间站在你这一边,那么显然应该分一些“活儿”给它去干。
生活小事如此,历史大事也是如此。
从晚清洋务运动开始,人们就一直在争议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才能走向现代化。后来到了军阀混战的时候,大家还是各投一方,各执一词。最后日本人打进来了。假如此时还想要把所有道路的终点全都辩论清楚再团结,那恐怕中国早就亡了。
西安事变是国民党内部事务。张学良,杨虎城当年所设想的未来中国,未必就是中国共产党所描绘的模样。但是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当事各方都知道何为轻,何为重,何为缓,何为急。这就够了。其它的可以交给时间。
抗日战争
8
年,解放战争
4
年。很多晚清以降争论了几十年悬而未决的问题,打着打着就不再争论了。中国共产党所断言的大资产阶级反动性暴露出来了,小资产阶级软弱性也显示出来了,工农联盟的强大力量也已经被充分证明了。那么最后建立怎样的国体、政体,还会有什么大的分歧呢?
所以说,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者,首先是智力上的胜利,其次是勇气上的胜利,相对最不重要的才是手段上的胜利。
而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的魔法元素,就是时间。
做多
讲完了大历史,咱们再来点俗的。怎样看待眼下的金融市场?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我们要做预判,首先得摸清来龙去脉。我想大致的历史分期可能是这样的。
第一个阶段差不多已经过去了。中国经济将会崩溃的说法越来越没有市场。事实上,中国崩溃论讲了几十年,核心逻辑甚至从来没有更新过。
只不过最近几年,新冠危机叠加房地产出清,短期压力确实很大。直到现在,仍然有一小部分人还卡在这儿。如果心里的这个坎过不去,那么其它任何事情都不用提了。
第二个阶段跟第一个阶段是平行且大部重合的。人们关于世界的看法改变了,尤其是对于美国。
毕竟当了几十年的世界灯塔,
美国是人们判断自身状态的重要参照物。除了个别股迷心窍的家伙,绝大多数人都看得出来,美国现在有问题了。
在
GDP
的总盘子中,资本利得的份额越来越高,这样的社会是否有问题?在资本利得的总盘子中,少数头部企业的占比越来越大,这样的经济是否有问题?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环境中,股票市场的市盈率和市净率不断提升,这样的估值是否有问题?
总而言之,美国模式是有缺陷的。在繁荣的表面之下,隐藏着深刻的危机。这个共识已经在逐渐形成之中了。
第三个阶段是从当下到未来若干年。人们的链式思维开始转向台式思维。什么叫链式思维呢?就是把世界各国的各段历史,理解成无数条相互独立的逻辑链。
比如说,当年日本的房地产市场见顶,随后失去了
30
年。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见顶了,那么是不是接下来也要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