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受邀参加了生财在福建举办的年会。
去年,我也参加了类似的年会。但今年,我参与的姿势、心态,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变。
我也深刻的感受到了:
「换个角度思考,你的世界会焕然一新」。
从输出,到倾听
之前参加线下聚会,我脑子里想的都是:我要说什么,分享什么。
这次参加年会,我开始刻意地去思考:我有什么问题?谁那边可能有答案?
在演讲上上:
在线下讨论局上:
- 之前线下聚会有讨论局的时候,我要么是作为最主要输出的组局人,要么是到自己擅长的讨论局里面,寻找自己擅长的话题,做让人讨厌的抢麦者。
- 这次我推掉了做组局人的邀约,转而混进我感兴趣的、还没那么擅长的讨论主题局里,当个小透明,默默地倾听
我为什么要克制输出,转而做更多的倾听呢?
很难判断是出于热心肠,还是出于表现欲,我特别热衷于「教人做事」。
但这两年,我逐渐意识到:
1 我的想法不一定是对的。换句话说,我可能好心办坏事儿,热心地把别人往错误的方向引导
2 我的输出,有效的前提是:别人愿意听。但,只有极少数情况,人们才愿意倾听「逆耳良言」
所以,我在逐步增多「自我反省」,减少「主动输出」。
要输出,也更多地是在别人主动提问,准备好倾听的时候,我才去输出。
这次见面会,我的姿态的转变,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
首先,我的输出更有力量了。
之前,我是无时不刻在输出,力量被分散了。
这次,我只有在台上演讲的那一小段时间在输出,力量是集中的。
其次,我自己收获了更多原有视野之外的信息。
这个很好理解,我把注意力从「总结已有经验」转移到「探索未知信息」上,收获自然更大。
更有意思的是,我觉得周边的人都变得更美好了。
之前,我的目光都放在别人的问题上。于是,我就处于一个充满问题的世界。
这次,我努力把目光放在别人的优点上。结果,我的世界也随之变得美好。
或许,能够不着急去表现自己,愿意低下头倾听,才是内心真正强大的表现,才会让自己更加强大。
从全面否定,到选择性学习
早年,我看到过一类朋友圈:「和 xxx混在一起的,我都会统统拉黑」。
- 这里的xxx,并不具体指某一位,而是指价值观鲜明且一些争议的大 v。
- 这里的混在一起,包括但不限于购买其产品,加入其社群,转发其内容。
而且,这类朋友圈,往往也是由「大佬」发出来的。
之前还是小萌新的我,每次看到大佬发这类朋友圈,都会心生后怕——还好我没跟 xx 扯上关系,不然就会被大佬讨厌了。
我在不知不觉中,也形成了会因为「某个人的某个瑕疵」去「全面否定这个人」,进而完全隔绝这个人的思维方式。
但这两年,我开始感觉到这种思维方式,会让我变得越来越狭隘。
之前听过的一句话,又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不要因为一个人的道德瑕疵,去否定他的商业能力」
这句话,还可以有很多变体:
- 不要因为一个人商业上的失败,去否定他做内容的能力
- 不要因为一个人婚姻上的失败,去否定他的情商
- 不要因为一个人某次失败的创业,全盘否定这个人的商业能力
- ……
总结一个词,就是不要「以偏概全」。别因为一个人某方面不好,就去全盘否定这个人。
总结一句话,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找到别人好的部分并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就好了。
我因为之前的思维习惯,对很多人都有一些「成见」。
之前,因为这些成见,让我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去从这些人身上学习。
这次,我选择放下成见,更多地去看到、学习各种各样的人身上的优点。
结果,我不仅收获了更多有营养的信息、观点,甚至还发现,之前的许多成见,是由片面的信息引发的误会,所造成的偏见。
我的世界,也因此又变得更丰富、更美好了。
放下功利心,多点温度
昨天晚上,我还参加了见面会的夜宵局。
之前的我,几乎没参加过这种大场、多人的夜宵局。
因为:
- 我不喜欢喝酒,也不能喝酒(有点过敏,不能喝多)
- 我觉得这种局大家都喝得醉醺醺的,交流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信息
所以,昨天的夜宵局,我原本是没打算去的。
但就在我习惯性拒绝的时候,脑海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于是,昨天我选择了参加夜宵局,也和大家喝了一些小酒。
结果:
1 在这种状态下,确实很难有一些有「功利」价值的沟通
2 但,和一群整体同频的人在一起放松地呆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少点功利心,多点温度。
少点紧张,多点松弛。
挺好的,下次有类似的机会,我还会选择参加。
写在最后
昨天的分享结束后,有一位我公众号的老读者@猫猫 还专门过来打招呼,说之前我的文字陪伴过他一段时间,给过他很多温暖。
我很感动。
作者和读者,是互相成就的关系。
我很高兴,自己敲下的文字,能引发一些共鸣,能激发一些思考,能给大家一些力量。
猫猫的反馈,又给了我更新的动力。
接下来,我会继续在这里,更新自己的一些碎碎念。
感恩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