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是中国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教育新闻媒体。教师自己的报纸,学生喜爱的报纸,教育部门离不开的报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网信江苏  ·  教育部最新公示!江苏20个入围 ·  6 小时前  
吉安发布  ·  公开招聘! ·  昨天  
洪观新闻  ·  事关中考!南昌刚刚发布! ·  昨天  
融媒吴江  ·  吴江人钮凤林教授,自美归国! ·  2 天前  
融媒吴江  ·  吴江人钮凤林教授,自美归国!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教育报

12岁男孩当众掐妈妈脖子:别在该管孩子的时候和他做朋友! | 精选

中国教育报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12-10 18:31

正文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这篇文章授权转载自“择学堂”(微信号: zexuetang_com )微信公号。

作者 | 南匀木




文/南匀木

择学堂专栏


网上流传了一段视频,让无数当了爹妈的人看不下去了。 视频里面一个12岁的小男孩因为弄坏了茶馆里面的物品,想让妈妈替他赔偿。

之后妈妈教育他,可是孩子当场竟然对妈妈动起手来,双手死死掐住了妈妈的脖子!

妈妈的同伴见状上前阻拦,妈妈也趁机用筷子狠狠打了孩子两下。


本以为两人已经被分开,可是没想到随后母亲又和孩子扭打成一团。双方互不相让。



建议在wifi环境下播放


每个父母都深爱自己的孩子,但爱不是盲目的。 管教孩子是有“关键期”的,爸妈可要抓住关键期,用对方法,施以矫正。


那个没有被好好管教过的孩子


一次同学聚会,一位女同学带着10岁的儿子一起来,大家都和这对母子打招呼,尤其是很多同学都喜欢逗孩子,找个特点夸一下孩子,表示一下同学之间并不见外。


但是,那孩子却只顾着低头玩手机,一脸的冷漠,妈妈只好笑笑,佯装训斥一句,就随孩子去了。


酒席开始了,那孩子突然来了热情:嚷嚷着要吃肉。妈妈尴尬地笑笑,说这孩子怎么这样,在座的都没动筷呢,不懂规矩。


同学们客气道:孩子嘛,想吃就吃,不必拘束。


结果,这孩子马上站起来,开始把几盘肉往自己的盘子里划拉,一桌子人就看他把几盘主菜翻腾得一片狼藉。


妈妈眼见孩子很不像话,训斥孩子,结果令人瞠目结舌……


孩子站起来,指着妈妈大叫:“你算什么东西?我想吃就吃。”说这话的时候,孩子一脸蛮横,眼里满是驯服他人的表情。


这种情况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场面有点尴尬。估计这孩子是平时被惯坏了。


妈妈只好边道歉,边站起来把孩子拉到一边。孩子就各种耍赖,大家只好装作看不见。尴尬的妈妈没坐多久就带着儿子提前离开了,并留下了一句话: “唉,不好意思哈,其实吧,我们平时的相处都随意惯了,跟朋友一样。”


这位同学走后,剩下的几位同学开始议论纷纷熊孩子的家教问题。估计,这位女同学以后再见同学们会很难为情。


并非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和孩子用朋友的方式解决


我楼下一邻居简 妈妈 因为工作地点变动,上班路线有所改动,不再经过孩子的幼儿园。考虑到早上送孩子进幼儿园问题:如果先送孩子到原来的幼儿园再去上班,就需要多花费50分钟,于是简妈妈跟孩子商量,“是不是可以换个幼儿园”?没想到家里5岁的孩子嘟着小嘴反对,原因是现在的幼儿园里有他一个很喜欢的小朋友。


在多次和孩子商量不成的情况下,这个妈妈依从了孩子,做出了不换幼儿园的决定。但是很快她就吃不消了,她每天不但要提前50分钟出门送孩子,而且下午还要想尽办法提前下班去接孩子,经常不得不请幼儿园的老师延长下班时间帮忙多看孩子一会儿。


其实,这整个和孩子协商的过程的确很民主了,是充分尊重了孩子的意见,但结果却给整个家庭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和“潜在的”危险 妈妈不得不路上开快车,孩子不得不经常一个人留在幼儿园,老师因她的孩子经常晚下班而有怨言等等。


5岁孩子的决定,只是依照他们自身的意愿,很难考虑整个家庭的因素,也更难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事情。 所以,有些特殊时候根本不能以孩子的意见为主。


再比如文章开头的那位同学,孩子之所以表现的很无礼,与在家的习惯息息相关,有哪些规矩一定要遵守,哪些是父母的底线问题等等,但是绝对不能用“朋友式”的方式来处理——打不了骂不了惩戒不了,其结果必然是—— 培养出缺乏规则意识、缺乏有教养的孩子。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伸出朋友援助之手


隔壁班级里的故事。


小果,是一个天生敏感胆小的孩子,做事情总是畏缩不前。老师鼓励孩子们积极发言,但即便是小果知道答案也不敢举手,老师主动叫她发言时,她的声音低得也只有自己能听见。


不仅在课堂上如此,平常里说话,她也不敢大声,课余也不敢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小果在别人眼中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之后,老师把情况反馈给小果的父母后,他们并没有因为孩子胆小而责怪她,而是开始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放下父母的权威姿态,经常与小果一起玩耍、做游戏,用朋友的方式鼓励她,用各种方式激发小果去做一些以前不敢做的事情。


一段时间之后,小果敢与别的孩子一起做游戏了,也能在上课时主动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她的改变,连老师和同学都大吃一惊。


孩子有困难有问题,父母需要摒弃权威, 为了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与孩子像朋友似的交流。要不要做朋友?要什么时候做朋友?这个分寸要把握。


好父母和孩子都要有界限感


“父母要和孩子做朋友”,估计这话大家的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我们小时候羡慕身边那些爸妈把孩子当朋友的同学。


现在我们也为人父母了,也誓言要用民主的家教模式,小错也不必严格。岂料,正是对小事的放纵,孩子逐渐养成了坏习惯。当家长意识到问题严重时,孩子已经习惯成自然,再改,困难重重。


平等地对待,朋友式地相处,曾经我们家长以科学民主的亲子模式引以为傲。殊不知, 无原则的平等,无边界的相处,过分的宽容,不但让家庭秩序出现错乱,还丧失了家长必要的权威性,让孩子错过了家庭管教的关键期。


父母和孩子要有界限感,就是在各自的边界里做好各自的事情。 守住父母边界,帮助孩子确立规则意识,这才是对孩子未来最大的负责。


如果我们只强调朋友式教育,而疏于对孩子的管教,结果就是造就一个不尊重权威、没规矩、没教养、自私自利的人。这样的孩子,以后在学校和职场都会受更大更多的打击。



父母管教的两个关键期


法国儿童教育专家马克·雷诺研究特别指出, 儿童 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树立家长的权威,善于向孩子的“任性”说“不”。 因为有时候,孩子并不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而教导他们分辨是非则是父母的责任。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初的时间特别依赖父母,以父母为权威,这是父母管教的关键期。


我们所熟知的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相对意义上的关键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