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简七读财
我想把这纷繁复杂的金融世界,读成一本言情小说,情节简单,结局明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简七读财

我29岁,每年给爸妈存10万养老金|一个超具体的计划

简七读财  · 公众号  · 理财  · 2019-12-18 22:5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击 “ 简七读财 ”,后台回复“礼包”

领取“ 从0开始学理财大礼包


前面的话:
今天内有点长、有点费脑力。
毕竟,这些问题,对我们都 不是个小决定。

从思考“ 安排好爸妈手上的钱,保证他们未来的生活质量 ”,到落实到这个上百万的计划,我花了1年多时间。

顺带着,我也对“ 早一点,安排自己的养老 ”,有了更好的方案。

倒不是说,我的案例就是模板了。但这些思考,应该比大部分人都仔细一些;也能给有需要的朋友,一些参考和帮助。

另外,如果你也 正在具体安排养老问题, 无论是父母辈的、还是自己的,也欢迎 关注文末的群活动。



晚上好,我是八爷。
作为第一批90后,还有十几天,就要迈入30岁了。

年龄的刻度,我倒没有太多执念;
但不同的阶段,的确会面临不一样的问题。

其中, 越来越紧迫的,就是父母在“老去”


去年年末,也差不多是这个时候吧,我接到了家里的电话,说我爸住院了。
作为在外工作的独生子女,接到这样的电话,说不慌,那是骗人的。
我爸是个挺能“熬”的人,一般小毛小病,都不愿意说。这次疼得要住院,就更急人了。
一听电话,我就说要往回赶。我妈却让我等:
先说,目前各项检查,都没问题,让我别急,等下周的详细检查结果;
又说,我回来了没啥用,退休的她都能陪着。
我拗不过,只能每天保持沟通,同时研究上海的相关医院、提早预约挂号,以防万一。
所幸,最后我爸的各项检查都没异常;常规治疗后,疼痛也慢慢消失,一周后顺利出院了。
这事虽然结束了,但对父母未来的生活,我开始有了 更具象的思考


那怎么更具象地思考呢?
一开始,我就被难住了: 对“老去”这件事,真没啥概念
于是,我干了两件事:
1、看了一些相关纪录片、相关报告和身边案例;
2、和父母讨论这个话题,并一起明确要做更详细的财务准备
这里挺推荐大家看看 @所有人《未富先老与老后破产》 这个节目。不仅仅是为父母,也是为自己做一次感性+理性的思考。


其中一段细节,让我尤其动容:
一位75岁的日本老先生,在太太去世后, 再也不敢在晚上喝酒了 :生怕会有意外,甚至会担心一个人悄无声息地死去。
后来,他偶然发现,对面的女邻居,竟然是妻子之前常串门的对象;
而这位老太太,恰好也丈夫也去世了,有着类似的烦恼。
两人一商量,决定每天翻动自己大门上的一个布娃娃。
“如果布娃娃不挂在门上的话,女邻居就会过来确认。”
有了这个安排,他又重拾了小酌的爱好。看到这一出,我感到又欣慰又有点心酸。原来,我们 对于老去,有这么多盲区
1. 不是日常生活,也不是大病治疗,而是 护理问题
这不仅相对隐蔽,而且是个一旦产生,往往持续的问题。
单一个“未来,好的护理资源在哪里?是优质家庭护工?养老社区?”,就可以难倒绝大多数人,尤其是独生子女。
2. 体面地生活, 医疗 问题无法忽视。
医保只能做基础,多层次准备,怎么做?
3. 除了身体健康, 精神健康和安全感 ,如何重视?
高质量的长寿,那叫福气;
低质量的长寿,那叫风险。


这些问题,不是钱就能解决的; 但没有钱先准备着,几乎无解。

优雅养老,是一个主动选择的结果。

有点烧脑,但干货的部分来了!

父母的养老更紧迫,说说我的财务思考过程:



第一步: 养老,哪些方面要花钱?

奔着保证小康,能力范围内追求更好的目标,我把养老需求,进一步分成了3个层次。 加大了对护理、休闲娱乐准备的量化思考。

第二步: 养老到底要用多少钱,准备多久,领多少,领多久?


有了这个思路,我还做了一些假设,让方案:
1.参考国人的平均年龄,至少要保证85岁前的优质生活,更长寿也要有准备;
2.完全基于目前他们的收入和资产状况,可以稳稳实现
3.方案准备期,最多10年。 65岁后他们就不需要为打理钱而操心。

第三步: 和父母认真聊聊,他们的想法

直接和父母聊聊,真的很重要!

分享几个通用的问题:

1)父母目前的日常基础消费水平

正常吃吃喝喝没压力那种,比如让我妈爱吃榴莲,至少这事没压力

问了问,目前一个月4000块,已经很充足了。

2)升级一些,具体描述一些相对理想的退休画面

比如,我爸妈还是挺喜欢出去走走的。 在身体玩得动的情况,保持现在这样一年1-2次较深度旅行的安排; 再比如我妈可以跳跳舞、我爸想重拾养花养草的爱好,也可以保证。

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休闲娱乐金的细化标准。

3)目前的家庭财务状况

包括现在的资产情况; 未来几年,在退休前的收入情况; 退休后,退休金领取情况。

4)如果身体不好了,如何治疗和护养?

由另一方照顾到什么程度,需要请护工? 如何看待住家护工? 对养老社区、养老院有什么看法或要求吗?

5)明确我的一些态度

- 我希望他们可以有尽可能好的晚年状态,不需要考虑给我留什么钱,包括房产;


- 爱和陪伴是肯定的,但作为不在家工作的独身子女,如果遇到长期护理问题,还是需要更多依赖他人、设施服务来解决;


- 希望他们更认真地设想,怎么安排退休生活。

6)如果,最近几年,家中还有 别的大项支出计划 ,也要考虑在内。

第四步,拿出你的执行力,定方案,想清楚了要操作!

有了这些信息,我为父母规划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执行方案:


- 点击图表可放大 -

补充两句,参考了一些行业报告的护理需求,我设定了现在物价水平, 9000元/月的专项护理金


早期父母用不上的时候,既可以用来休闲娱乐、提升生活,也可以用来理财投资。

这里,多说两句方案中的大头——10年100万的年金险。
这也是我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完成的一个大决定:
为爸妈一人5万,交了第一年的年金险保费。



最近,很多人给我们留言提问年金险。

先说个我对年金险的态度:

1. 先别冲动,按需来思考

别因为一说“停售”、“4.025%要没了”就急着投。


2.真有需要,12月可以先认真梳理需求,再比较产品。



* 年金险的具体内容比较复杂,不同方案会有不同的侧重。

感兴趣的可以留言,人多的话,我们再有针对地,做一次详细科普。

很多朋友,可能都还不太清楚,年金险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理财向的产品;
因为年金险,会明确把交多少钱、给你多少年金,白纸黑字直接写入合同;


它最独特的优势,是可以非常确定地做3件事:
- 给 确定的人 发钱
- 定期、一直发钱 ,直到这个人死亡
- 发 确定金额 的钱

所以,你会发现年金险,天然适合养老需求,是一种“稳稳的幸福”。

你可以类似理解为保险公司给你多发一笔“养老金”。

不过,世上没有完美的理财产品,年金险的 整体收益,不会很太高 。和股票、基金的长期收益率不能比。
所以我为父母的安排,大概是 8:2的比例 ,安排了稳健投资(年金、存款)和风险投资(股票、基金)。
这里多说一句,爸妈手里整笔的钱多了,也是一种风险。
前段时间,我们科普过 上海大爱城 的骗局,就有老人自己琢磨养老问题,反而上了当的案例,当时就挺唏嘘的。
在简单介绍下我的挑选思路。
前面也说了,对于父母的养老问题,我的需求是:
1.不需要留遗产,也就是不用“退保”或“身故”后,还有一大笔钱
2.活到几岁领到几岁,每月领到的钱还能尽可能多
最终的 挑选主逻辑,看每月能领的钱,能够更高
目前,年金险,最高的结算利率,是4.025%(年化);
12月过后,银保监要求降到3.5%。
原因么,也很简单,作为不能改的长期承诺,监管也怕未来保险公司达不到那么高的收益。

所以,我最终选择了一款长期发钱情况下,收益率更高、实际接近4%的产品。
而我自己的养老,考虑未来还有可能中途有大额用钱需求,选择了长期收益率稍低,但10年后退保,已经能拿到3.5%以上收益率的产品。
总之,还是那句话, 抛开 需求谈产品收益,都是耍流氓。


制定完这个方案,我又和父母做了一次沟通。


得到父母的认可和支持,我也舒了一口气。

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我说,养老也知父母恩。

这个过程中,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开明、一直以来的辛勤和奋斗,几乎可以说,做到他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结果。

敬佩、感谢、感恩。

而在制定这个方案的过程中,权衡、压力 vs 安心、动力,总是交替出现,有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主动寻找答案,走上大致正确的路,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写文不易。你觉得这个规划思路,对你有启发,想要参考, 请右下角点个 【在看】 ,让我知道~


-养老规划快闪群活动-

养老规划,是个很细致、很个性化的问题,尽管写了3000来自,还有很多细节没有聊。


如果 近期有明确的养老规划需求 ,想听八爷再做一些更详细的分享,欢迎申请加 入养老主题快闪群


首次尝试,为了保障效果, 会限额 。请先添加小助手,抽2分钟填写问卷,参与申请。


明晚,八爷会在群中,和你聊聊:

1.思路分享: 我是这样制定养老计划的

2.养老“武器库”: 哪些产品,适合纳入普通人的养老计划?

3.年金险科普: 你适合用年金险,规划养老吗?

4.一点题外话: 容易被忽视的养老问题——护理需求






后台回复“礼包”
领取“ 从0开始学理财大礼包
👇投资学习,一键开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