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绍了作者对家乡安徽省岳西县的惜字亭的怀旧与感慨,引发了对文字重要性的深入思考。文章提到文字作为人类文明基石与羽翼的重要性,以及全球各地对文字的珍视和传承的例子。同时,通过个人参观图书馆的经历和走访世界各地文明的经历,体现了文字对世界文明传承的意义。
作者通过参观图书馆和走访世界各地文明的经历,展现了文字对世界文明传承的深远影响。
老家的小镇有一座地标性建筑——建于清代的三层楼高的青砖塔,人称“惜字亭”。塔建在两条溪流交汇处,塔顶有自生藤树,塔下流水潺潺。小时候我从塔旁的小石桥走过,望着高塔往往心生敬畏。
惜字亭。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政府供图
听老人们说,古时候人们烧有字的东西,不能随便烧,要拿到惜字亭边烧才没有罪过。家乡与桐城为邻,算是桐城派的边缘地带,因而保存有尊重文化、尊重文字的民风和传统。
长大了,走出了大山,才知道对文字的珍视是国人的普遍情结。《颜氏家训》上说,读圣人之书,应严肃恭敬相对。事实上,全国许多地方都建有大大小小的“惜字亭”“惜字塔”“惜字宫”“敬字亭”,不过尺寸上大都如大号的香炉,像老家那么高大的惜字亭确实不多见。“惜”也好“敬”也好,说到底是对文化的恭敬与珍视。
前不久我去天津图书馆调研,看到其收藏的100多年前的《大公报》,从创刊号开始每期都有。作为媒体人,我翻拍了几期样报,发给远在香港的《大公报》同仁,开玩笑说让其有机会来天津“寻根”。天津图书馆还有一支低调的古籍修复团队,他们日复一日地做着让古籍延长生命力的繁杂工作,我有幸见识了诸多独门“秘笈”。
天津市图书馆珍藏的《大公报》,吴黎明摄
当时间的车轮转入21世纪,在一个芯片就能装下一座图书馆的时代,人们为何对文字依然如此珍爱?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文字宛如人类文明的基石与羽翼,它既是文明诞生与传承的关键载体,记录着文明发展的脉络与智慧结晶,又凭借其传播力量助力文明跨越时空、地域的界限,广泛交流融合,从而蓬勃发展、绵延不绝。
据考古学家们考证,人类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美洲的玛雅文明稍晚一些。楔形文字在两河流域萌芽,那一个个楔子般的笔画,虽已隐没于时光深处,但曾经见证了苏美尔人的辉煌。埃及象形文字,刻在金字塔与神庙的墙壁上,神秘而庄重,记录着法老的荣耀,如今却只留下岁月的残痕,供后人在断壁残垣中寻觅往昔。玛雅文字,那繁复精美的符号,承载着玛雅文明的神秘智慧,天文历法、神话传说皆藏于其中,然而随着玛雅文明的衰落,它也陷入了沉睡。
在东方的华夏大地上,汉字从甲骨文的刻痕中走来,历经篆、隶、楷等书体的演变,从未间断地书写着中华文明的传奇,成为世界文字宝库中一颗不朽的明珠。从甲骨文的占卜祈愿,到金文在钟鼎上铭刻的家国大事,从竹简上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到丝帛纸张间诗词歌赋的文采风流,文字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汉字以其独特的魅力,印证着从未断流的5000年中华文明。如今的你我,只要经过中学的文言文训练,就能读懂几千年前的书籍,就能与老子、孔子进行灵魂的对话,就能与李白、苏轼进行穿越唱和……
这是天津图书馆古籍文献部古籍修复组部分同事合影。新华社记者孙凡越摄
关于文字的佳话更是数不胜数。文人墨客们“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为求一字精准,不惜呕心沥血。藏书之家“汗牛充栋”,以收藏典籍为至高荣耀,哪怕战火纷飞,也舍命护书,将文化的火种代代相传。从周代守藏室、秦代石室,到汉代天禄阁、唐代弘文馆,再到宋代崇文院、明代文渊阁、清代四库七阁,收藏好中华文明的“种子”是历朝历代极其重视的国之大事。汉字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民族认同的纽带,是历史、道德、艺术等无尽宝藏的钥匙,开启着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的大门。
参观者在天津美术馆观看书法展。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文字对世界各地文明传承的意义与东方大同小异。在欧洲,古希腊史诗如《伊利亚特》《奥德赛》,凭借文字传颂着英雄的传奇、诸神的威严与人性的光辉,吟游诗人穿梭于城邦之间,用激昂的语调将故事口口相传,而后文字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定格,成为西方文学的源头活水。文艺复兴时期,文豪巨匠辈出,莎士比亚用文字塑造了无数鲜活的人物形象,薄伽丘以文字描绘了人间百态,文字成为了冲破思想禁锢、推动社会变革的有力武器,激发着人们对人性、自由和美的追求。印刷术传到欧洲之后,书籍得以大量刊印,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冲破了教会的禁锢,在欧洲大陆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浪潮,推动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世界各国人们对书籍、对文化的尊重与珍视亦是共通的,图书馆成为了文字宝藏的珍藏地。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宏伟的建筑内珍藏着无数珍贵的手稿与典籍,从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们的手稿到经典文学作品的初版,每一页纸张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与文化的价值。漫步在保持着中世纪城市风貌的捷克首都布拉格,各种风格的古老建筑让人应接不暇,但美轮美奂的斯特拉霍夫图书馆依然是最打动旅人的地方之一。这个“世界最美的图书馆”有850多年历史,从建筑样式、布局展示到馆藏珍品,都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在法国巴黎拍摄的法国国家图书馆黎塞留馆的“椭圆大厅”。新华社记者 高静 摄
当然,文字的传承也不乏令人痛心的例子。古印度的哈拉帕文明,曾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城市文化,却因未能留下完整可解的文字体系,其文明的诸多细节和核心内涵在岁月中逐渐模糊、消散。当后世的研究者面对那些神秘的印章文字,虽竭力探寻,却依然难以完整地拼凑出这个古老文明的全貌,如同一场文化盛宴在历史的迷雾中悄然落幕,只留下断壁残垣供人凭吊。往后的印度也没有记载历史的传统,仅存少量史料和充满了神话色彩的传说。当步入近代,印度的学者们企图构建完整的印度史时,才发现他们需要从一部中国的古书——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中寻找佐证。
我曾有幸到墨西哥城外的太阳金字塔与月亮金字塔参观,但见恢弘的两座金字塔静静矗立,宛如沉默的巨人,守望着岁月的流转。它们雄伟壮丽,每一块古老的砖石都诉说着阿兹特克文明往昔的辉煌,却唯独缺少文字的吟诵。当微风拂过塔身,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叹。由于缺乏文字记载,我们无从知晓建造者们的名字,不了解他们如何搬运巨石、如何规划布局,那些曾经鲜活的故事与细节,皆消散于时间的无涯荒野。两大金字塔犹如无字的史诗,虽震撼人心,却让后人在探寻其奥秘时,常常陷入怅惘之中……
在墨西哥特奥蒂瓦坎月亮金字塔,人们沐浴阳光。新华社发(弗朗西斯科·卡涅多摄)
最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中国国家版本馆参观。相对于偏僻乡野的惜字亭,国家版本馆展现出的赓续文脉的万丈豪情与历史使命感令人震撼。版本是记录历史、见证文明的“金种子”,是中华文明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信证,是文脉赓续、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从古老甲骨上的刻痕,到宣纸上的墨韵书香,从一部部典籍到一幅幅书画,无不见证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它们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寄托,将华夏儿女紧紧相连。
这是天津图书馆古籍文献部古籍修复组部分同事合影。新华社记者孙凡越摄
世界是通的。惜字亭下的这条溪流流入皖河,汇入长江,最终与浩瀚的大洋相会,乃至与世界各地的水网相通。文字也一样,无论沧海桑田,世界各地对文字的珍视从未停息,只因它是我们灵魂深处永不熄灭的灯火,照亮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
吴黎明是岳西县响肠镇人,先后就读于响肠初中、岳西师范、安徽教育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00年进入新华社工作,曾在中央政文室、外事室、欧洲总分社、柏林分社担任记者,是中国新闻奖名专栏“新华国际时评”栏目的主创人员之一,中央领导人出访报道的新华社骨干记者、欧洲问题的专家型记者。
吴黎明长期坚持中英文写作报道,连续4年被评为国际部“外文之星”,连续2年被评为“评论写手”,个人累计有10多篇稿件被评为新华社社级好稿,100多篇稿件被评为总编室表扬稿。吴黎明十分注重业务研究,精益求精,著有《欧洲真相》一书,社会反响良好,2011年曾登上《光明日报》月度好书榜。
将“岳西网”设置为星标★
这样就能第一时间收到消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