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发明火药后都拿来干啥了?
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这是人尽皆知的常识。据古籍记载,春秋时期火药就已经发明并开始用于民用。直到唐朝末期,火药才开始被用于军事。之后,尽管发展速度算不上快,但各个朝代的火器都层出不穷。
▲唐朝的飞火北宋的雷
南宋的火枪元代的铳
到了明代,用于战争的火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时的人们习惯将各种火器称为“神机”。而我们今天的主角神机箭,正是其中泛用性最广的武器之一。
火箭虽然在唐代就有雏形,直到明朝其才有大规模使用的记录。这个时代的火箭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期战场上的作用也令人满意。据明代《武备志》记载:夫火箭亦水陆利器,其功不在鸟铳下。
杨吉明,烟火工程专业教授。他将按照古代的生产力,为我们严格还原明代的神机箭。神机箭的结构并不复杂,倒不如说和我们过年时玩的“窜天猴”差不多。但是,如果想要把“窜天猴”变成武器,这里面的讲究就多了:要反复尝试火药的配比,让单位重量的火药在燃烧时尽可能多的产生气体,以增加火箭的推力,提升火箭的射程。
保证火箭精准的关键,就是让火药的密度尽量保持一致,这样才能让火药充分燃烧,火箭的飞行更加稳定。通过让火药(燃料)进行激烈且持续的燃烧,使化学能最终转化为动能,带动整个火箭前进。
外国人对于中国古代的箭的看法也十分类似:这是中国古代发明的最伟大的武器。事实上,从基本原理上讲,人类至今使用的所有火箭,其基本原理都与神机箭这个“老祖宗”毫无差异。我们甚至可以用考量现代火箭发动机的性能指标,来衡量神机箭的性能。
推力重量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推重比”是衡量火箭发动机的重要指标。结构简单的神机箭,我们只需要用电子秤就可以算出它的推重比。
600年前的神机箭,推重比能达到35,其瞬间加速的能力相当惊人。数据上足以证明神机箭巨大的威力,当时没有任何盔甲可以抵挡加速度如此之快的武器。难怪戚继光的《练兵实纪》中记载:“
(神机箭)燃火发之,可去三百步(约合400米),中者人马皆倒。
”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已经复制好的神机箭性能如何,自然要经过实际试验才能证明。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射程:仰角45度,三发连续发射。三枚神机箭在大山上的落点分别是252米、265米、270米。
那么神机箭的实战威力究竟如何呢?在50米的距离上,测试人员放置了4个模拟的人体标靶。以测试神机箭在近距离水平射击时的杀伤效能。
威力测试暴露出了神机箭的巨大弱点:它的精度实在太差,弹道往往让人难以捉摸。这种随缘的精度在实战中会是致命的弱点。那么明军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一窝蜂:质量不行就拿数量弥补啊!
事实上,神机箭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是在明朝的靖难之役中。建文帝为了对付朱棣南下骁勇善战的塞北铁骑,祭出神机箭这种新式武器。然而,试验表明神机箭连固定的靶子都很难命中。面对迅捷的骑兵,又要怎么发挥出威力呢?
俗话说:质量不够,数量来凑!单发神机箭的精准度不行,那么如果同时发射一群一齐打击一个面不久能弥补精度不足的问题了吗?
于是,一种足以影响战争的形态的武器被迅速投入实战,明军称其为“一窝蜂”。明军将30~40支强大的神机箭塞进简易的木桶发射架中。他们将引信调整好,确保能一次性点燃发射。于是,世界上第一种成功投入实战的多发齐射火箭诞生了——后世考证其名为“群豹横奔箭”。
明朝《武备志》中记载:“匣藏神机箭,筒长五寸,以肥短荆棍,长二尺三寸为杆,共四十矢。翎后加以铁硾,去筒口六指,称量相平为准,力可到四百余步,一发四十矢。匣口稀疏,稍分左右,尾后紧密架之,一发横布数十丈。凡原野间遇敌,只以十余匣列阵前,横阔数百丈皆箭矣,能左右击敌,故名群豹横奔箭。”
这或许是中国最早详细记载的炮兵战术,也首次提出了火力覆盖的概念。一门群豹横奔箭可以覆盖射击大量横布在正面的敌人。只需要数门就可以覆盖整个战场。高密度的神机箭让骑兵无处可逃,是李景隆阻挡燕王朱棣的铁骑的杀手锏。
由于一窝蜂一般用于平射,所以首先要测量的就是其散布范围,这是检测一窝蜂实战能力的重要指标。
这样的武器在面对骑兵时真的有效吗?根据对实战情况的推测,攻击距离被选在45米左右,在这个距离上,骑兵即使立刻掉头也不可能超出一窝蜂的射程。8个人形靶,2个马形靶被一字排开,来模拟汹汹而来的骑兵。
神机箭对士兵造成了复合伤,他们的身体被箭簇和药筒穿过,创口巨大几乎无法治愈,许多标靶内脏、大动脉等要害部位受伤严重,这种伤害是绝对致命的!
虽然一窝蜂威力巨大,给燕王朱棣的塞北骑兵带来较大伤亡,但是并没有足以影响到战争的最终走向。最终朱棣攻破南京城,随即加冕为王!
这位为后世称道的永乐大帝没有忘记曾让他大吃苦头的一窝蜂。迅速将众多先进火器为己所用,“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等装备先进火器的部队在他的指导下迅速建立。此时还不算成熟的一窝蜂,注定也要完全进化……
领先世界200年,却被韩国抢了
在朱棣死后170年,一场意义深远的战争在中国的属国朝鲜爆发了。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后挥师朝鲜,准备吞并朝鲜,意欲入侵大明,史称壬辰倭乱。明军将领李如松率辽东铁骑驰援朝鲜。在平壤城下,日本武士见识到了让他们的望尘莫及的先进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