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聚焦TIR与OADs失效后治疗,曹英华、程越教授分享前沿见解与实践经验。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复杂的代谢性疾病,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退,血糖控制难度增加,口服降糖药(OADs)的疗效可能逐渐减弱甚至失效。如何更精准地反映血糖控制情况,并在OADs失效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重大挑战。令人鼓舞的是,近年来糖尿病诊疗领域不断涌现出新型药物和创新疗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可能性。
科学研究是临床诊疗发展的重要基石,积极推动糖尿病领域全球前沿研究成果交流共享的意义非凡。基于此,2024年东北2型糖尿病指南落地推广项目跨科室交流会于10月12日以线上形式顺利举行。本次会议旨在促进糖尿病诊疗指南的落地实施,推动跨科室合作,提升糖尿病管理的临床实践水平。
会议特邀
长春市中心医院曹英华教授和程越教授
作为主讲嘉宾,分别围绕“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的临床意义与临床应用”和“OADs失效后的治疗方案”展开深入探讨。两位专家结合最新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为与会者带来了前沿的学术见解和实用的治疗策略,助力糖尿病管理的精准化和个体化发展。
TIR是近年来糖尿病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患者在24小时内血糖处于目标范围(通常为3.9—10.0mmol/L)的时间比例
[1]
。随着连续血糖监测(CGM)技术的普及,TIR逐渐成为评估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工具。曹英华教授以“探究、思考、实践——探讨TIR的临床意义与临床应用解析”为主题,深入剖析了TIR在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从TIR的临床意义、控制目标到具体应用,全面展现了这一指标在优化血糖控制中的核心价值。
TIR不仅反映了血糖控制的良好情况,还与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并发症及死亡风险密切相关。研究表明,TIR与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呈正相关
[2]
。一项针对中国T2DM患者的研究显示,TIR较高的患者,其C肽水平和HOMA-β指数显著高于TIR较低的患者,表明TIR与β细胞功能密切相关
[3]
。
此外,TIR与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国际数据显示,TIR每降低1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4]
。中国学者的研究进一步证实,TIR每降低10%,全因死亡风险增加8%,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5%
[5]
。(图一)
图一:TIR与全因死亡和CVD死亡风险的相关性
目前,2023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南
[6]
推荐TIR>70%作为评估血糖管理的目标。TIR的评判方法主要包括CGM和自我血糖监测(SMBG)。CGM可以直接读取TIR、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和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而SMBG则可以通过多点血糖监测数据计算TIR。
研究表明,采用40%、70%、85%作为TIR切点,可以有效区分2型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7]
。TIR≤40%提示血糖控制差,TIR>70%提示血糖控制达标,TIR>85%则提示血糖控制优。(图二)
图二:上海交大六院横断面研究
TIR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高血糖、低血糖、血糖波动以及患者特征(如年龄、病程、BMI等)。研究显示,空腹血糖(FPG)每降低1mmol/L,TIR升高6.5%;餐后血糖(PPG)每降低1mmol/L,TIR升高5.3%
[8]
。此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和改善血糖波动也有助于提高TIR。
在临床实践中,TIR的改善可以通过优化治疗方案来实现。近年来,降糖制剂的不断创新为糖尿病管理提供了更多选择。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IDegLira)在未使用胰岛素和已使用胰岛素的T2DM患者中,均显示出优于甘精胰岛素U100的疗效,显著提高了TIR,降低了TAR和TBR
[9]
。(图三)
图三:DUAL Ⅷ研究事后分析
TIR作为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与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并发症及死亡风险密切相关。曹华英教授指出,通过CGM和SMBG,临床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未来,随着胰岛素制剂的不断研发和TIR的广泛应用,糖尿病管理将更加精准和有效。
OADs失效后,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为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T2DM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涉及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肝糖输出增加等多个环节。传统的单药治疗往往只能覆盖部分病理生理异常,难以长期平稳控制血糖。程越教授则围绕“OADS失效后的治疗方案”展开讨论,分享了在口服降糖药物失效后的治疗策略与最新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往往需要多药联合治疗才能维持血糖达标。然而,传统的“序贯联合”治疗模式容易导致血糖波动和并发症风险的增加
[10]
。随着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发展,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11]
以及2023版ADA指南
[6]
均推荐“早期联合”的治疗策略来提高T2DM的管理水平,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改善患者预后(图四)。如不同作用机制的口服降糖药早期联合,或基础胰岛素与GLP-1RA的早期联合。
图四:序贯治疗vs早期联合
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是德谷胰岛素和利拉鲁肽的联合制剂,结合了基础胰岛素和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的双重作用机制。德谷胰岛素提供平稳的基础血糖控制,而利拉鲁肽则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释放、延缓胃排空等多种机制,进一步改善FPG和体重。该新型制剂不仅能够有效降血糖,还能减少患者低血糖风险,并在体重管理方面带来额外获益(图五)。并且2024年ADA指南将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分类为降糖效果非常高(very high)的降糖药物
[12]
。
图五: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的优势
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在OADs失效后的T2DM患者中的显著疗效,并且可以用于全球的T2DM患者。DUAL系列全球研究和中国研究显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在降低HbA
1c
、减少低血糖事件和改善体重方面均优于单独使用基础胰岛素或GLP-1RA。特别是对于中国T2DM患者,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在26周的治疗中表现出显著的降糖效果,且低血糖风险低,体重增加少
[13]
。(图六)
图六:IDegLira在中国患者中的试验结果
对于OADs失效的T2DM患者,早期起始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联合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风险。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的剂量调整简单,根据FBG水平每周调整1-2次,直至血糖达标。其每日一次的给药方式也大大简化了治疗方案,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作为一种创新的联合制剂,为OADs失效后的T2DM患者提供了高效、安全且便捷的治疗选择。其双重作用机制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血糖,还能减少低血糖风险和体重增加,为患者带来多重获益。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积累,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有望在糖尿病管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TIR作为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与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并发症及死亡风险密切相关。通过CGM和SMBG,临床医生可以更精准地评估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预后。随着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等新型药物的应用为OADs失效后的T2DM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其不仅能有效控制血糖,还能显著改善患者TIR,为血糖管理带来更多获益。未来,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积累和治疗方案的优化,糖尿病管理将迈向更加精准、安全和高效的新时代。
曹英华
长春市中心医院
内分泌一科 主任医师 科主任
-
长春市医学会糖尿病分会 主任委员
-
吉林省健康管理学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
吉林省营养学会慢性病营养康复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
吉林省健康管理学会糖尿病眼病专科委员会 常务委员
-
吉林省医疗保障协会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
吉林省健康管理学会中西医结合肥胖与体重管理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