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券商中国
致力于提供最及时的财经资讯,最专业的解读分析,覆盖宏观经济、金融机构、A股市场、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等财经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济参考报  ·  夜读|好运,会眷顾这四种人 ·  2 天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破90亿,全球第一!凌晨仍爆满,高峰期5分钟一场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券商中国

上个假期雄安出世,这个假期雄安满月,除了概念股,最新关注点来了

券商中国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5-01 21:10

正文

图片来源:新华网(鸟瞰雄安新区雄县县城)

上个假期,雄安横空出世,这个假期,雄安就满月了!这一个月里,人们将目标锁定了概念股,锁定了房地产,但是关于雄安新区的发展、产业生态,却是少被关注的。


虽然舆论上各种降温,但政策看雄安新区的发展是比较急迫的,有加速、提速发展的预期。关注点显然最应该在于雄安的产业链!

规划中的雄安新区覆盖安新、容城、雄县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三县各有本地特色产业,正因为如此,“北方鞋都”、“北方服装名城“等称号甚至盖过了3县的本名,券商中国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2016年,容城服装业完成产值256亿元,雄县塑料包装产业完成营业收入145亿元,安新县制鞋业的年产值也达到45亿元。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中,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突出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之一便是要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同时,“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的定位也非常明确。

那么,在未来新区的规划建设中,如何协调新区的高端高新产业及现有传统产业的关系呢?关于此,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徐匡迪曾表示,重点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做好现状传统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做好就业保障;统筹好移民搬迁和城镇改造,让搬迁农民融入城镇生活;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谈到如何建设的问题时,也表示,要统筹新区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有序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实现与北京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错位发展。

在雄安新区“满月”之际,券商中国记者再次走入新区,探寻这里的传统产业版图,看看对于新区定位及规划,企业主们都有哪些期待。

雄县
软包装产业基地的波澜起伏


2008年,雄县被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2013年又被中国包装协会授予“中国软包装产业基地”,12余万从业者,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3000余家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这些数字记录了一个小城的创业史。

记者从雄县县委宣传部获得的数据显示,2016年,雄县塑料包装产业完成营业收入145亿元,位列当地四大支柱产业之首。

雄安新区设立的消息出台后,雄县曾是新区三县中房地产市场最为火爆的一个,如今房产市场降温,但是当地的企业家们不敢松懈,毕竟如果新区的规划产业如何与当地的传统产业相协调是他们心中的疑问。

“雄安新区规划出来后,企业家们的心情也经历了一个起伏的过程。”雄县塑纸包装印刷协会秘书长邵岩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企业家们非常兴奋,毕竟雄安新区被定位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不过,到了4月3、4号,企业家们的心理就波动特别大,因为新区规划建设的重点是高端产业,他们对于传统产业何去何从并没有底。”

雄县的另外一个招牌是中国·雄县包装印刷博览会,2002年开始每年一届,每逢博览会,全国的包装机械商,以及当地的生产商都会进行展览,这也成为雄县的一个名片。“当时举办博览会,是为了给本地的塑料包装产业上档升级、设备更新提供一个方便,因为当地的体量太大,机械厂商们对雄县也是很看好的。”

谈到今年的博览会,邵岩告诉记者,协会原本计划安排今年9月20日新一届博览会,但是新区规划消息出来后,博览会的报批事项目前也已处在刹车状态。“企业家门现在不敢购买新的设备,但是他们也担心,如果一段时间内设备不更新,企业不进步,就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据了解,为了稳定企业家们的情绪,雄县政府已经在4月10日召集了当地主要企业的老板们开了一次协调会议,当时企业老板们的主要诉求就是希望能够在本地做一个园区规划。

邵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大一点的企业要向外搬迁的话,设备搬迁费用将是很大一笔投入,“没有几百万搬不走,更别说在外地买地建厂了”;另外,搬迁后,当地有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条,是继续雇佣原本用惯的工人还是重新雇佣当地的工人,这些都不是一件小事情。

压延制革是雄县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16年完成营业收入45亿元,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30%左右。对于传统产业将走向何方,当地几家大企业家们的心中也有顾虑。“如果搬迁,我们企业就只有死路一条,因为边建边生产,就意味着我需要两套资金,个体企业难以承担;如果现在的工厂停工,到外地建新厂,我的客户就会流失,因为现在的市场竞争太激烈了。”

记者从雄县发改局获得的一份《雄县产业发展情况报告》中,在谈到对传统产业发展的建议时提出,鼓励优势主导企业依靠工艺优势、设备优势、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实现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小微企业“抱团取暖”,合理划定“传统产业提升聚集区”设定门槛,使小微企业组团入园。不过关于这份文件的背景,发改局人士告诉记者与雄安新区规划并没有关系。

邵岩告诉记者,据其了解, 目前雄县已经有9家纸包装企业自发地做了重组方案,希望能打包在一起,上档升级。“因为大家都知道,根据新区的规划,如果要建园区的话,门槛会很高,不集约化发展,普通的单体作战肯定是要被淘汰的。” 邵岩认为,虽然现在土地申请被冻结,但是这些企业家们将重组的想法上报后,一旦有进园机会也是有希望能参与的。

上述《报告》中的建议还提到,由于雄安新区主城区未涉及雄县,建议在符合新区总体规划前提下,合理安排区域,引导企业聚集…着力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以产业技术创新引领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外,《报告》提到,积极导入符合雄安新区定位和战略发展需求的央、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驻雄县…以解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剩余产业工人就业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4月16日“河北发布”的微博消息,针对三县部分企业高度关注的搬迁安置、未来发展等问题,新区将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从传统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特点入手,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建设企业园区。

容城
服装厂主希望得到妥善安排

容城县政府以及新成立的雄安新区筹委会座落在县城奥威路上,这里交通便捷,不远处就是高速和高铁站。 而在奥威路尽头,屹立着一座刻有“北方服装名城”的石门,格外显眼;走在奥威路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规模或大或小的服装厂,容城的两家新三板企业澳森制衣、津海制衣也坐落于此。

与雄县的塑料包装产业一样,容城县的服装产业也有3、40年的历史,从起步到兴起,从联合办厂再到股份制,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当地的特色支柱产业。另外,容城也在2006年被中国纺织业协会和中国服装协会评定为“中国男装名城“和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

容城县委宣传部提供给记者的数据显示,容城县服装产品涵盖西服、衬衫、休闲、棉服、运动、裤装等6大系列,年产各类服装4.5亿件(套),去年,服装业完成产值256亿元。

记者在津海制衣门口看到,一行考察团刚刚在厂区内参观完,准备坐车离开,厂里领导则出来送行。门卫告诉记者,作为当地的标杆企业,最近有不少媒体来津海采访,而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团也不在少数;不过,津海制衣以未得到上级指示为由婉拒了记者的参观、采访需求。

离津海制衣不远处,有一家中小规模的服装厂,记者看到,紧邻马路的是这家服装厂的工厂店,里面整齐的码放着各类西装,或许是由于假期的原因,店内并没有见到客人光顾;工厂店后面,是这家服装厂的生产车间,时不时的有工人进进出出。

“这几年实体店都不好做了,一年不如一年。”服装厂老板告诉记者,现在主要做来料加工和自有产品,但是由于人工成本不断攀升,服装厂的好日子也不像从前了。“现在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是一年5万元,管理岗位的更高,平均工资已经比2010年时上涨了2万元,一年2/3的成本都要算在人工成本上。”

当地的一位官员则告诉记者,容城的服装业以外贸加工为主,在上世纪90年代发展最为鼎盛,江、浙地区的商家甚至要到容城来学习。“事物的发展跟人的思想理念有很大关系,但是新形势下,容城服装业的经营理念、资本运作有点跟不上前进节奏,和南方企业家的差距也就逐渐拉开了。

谈到近年来当地服装业的变迁,服装厂老板表示,这两年已经有不少人陆续退出服装行业,转而投资其它行业。“前几年,我们县里有个服装厂雇佣了几百人,但是现在只剩下几十人,仅剩下一成左右。”她告诉记者,这些年新开张的服装厂几乎没有了,而他自己的厂子也维持着原有七八十人的规模没有扩大。

“当然是一件好事。”说起雄安新区的设立,服装厂老板这样对记者说道。但是,对于未来容城的服装业会走向哪里,她告诉记者,内心也很忐忑。“我觉得服装产业还要做下去,大一点规模的可能会聚起来,小的服装厂可能就会被取缔掉。”

记者在容城并未获得更多关于如何协调传统产业的信息,在向服装厂老板问道“现在服装厂规模并不大,是否考虑过与其他企业兼并重组”时,她告诉记者,之前县里的工作人员已经下来征求意见了,可能会采取兼并的措施。

“西服的工艺要求比较高,外地人做不了,所以我们服装厂雇佣的工人基本上都是当地三里五乡的,只要工人能有个安置,服装厂能有安置,怎么安排我们都能接受。“谈到对新区的希望时,服装厂老板告诉记者,容城的服装产业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的大量就业问题,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很多服装厂主将一辈子的心血投入到经营中,希望能有一个合理的安排。

安新
协调新旧产业外,生态环保也是重点


提到安新县,或许你会觉得名不见经传,但是提到白洋淀,那就是无人不知了,白洋淀的大部分淀区都在安新县境内,这也形成了当地独树一帜的旅游业;根据当地统计,清明节小长假期间,白洋淀景区共接待游客18312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效益1649万元。

除了旅游业,安新县还有有色金属、制鞋、羽绒三大传统产业,其中, 安新县羽绒业年产羽绒服装1000万件,年产值6.7亿元,安新县被省政府确定为羽绒生产基地,也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羽绒集散地。

安新县制鞋业现有企业1700多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产各类鞋1.5亿双,年产值45亿元,安新已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 记者在安新县调研时,来到了位于三台镇的三台鞋业交易中心,一位鞋材店老板告诉记者,交易中心总共有300多个门面,聚集了200余家商户。

据了解,当地的鞋材厂商主要是从南方的福建等地进货,将鞋材销售给三台周边的鞋厂,再由鞋厂进行加工、出售。一位鞋材店老板告诉记者,三台镇拥有完整的制鞋产业链,基本没有人去外地打工,本地就有能力消化;生意做得大的自己开工厂,做得小的也有个门面,而他自己的鞋材店每年的销售额也在8、900万元左右。

谈到雄安新区设立后,这位鞋材店老板也不无忧虑,他告诉记者,现在每年的经营都比较稳定,但是在雄安新区的高定位下,政府可能就瞧不上小企业了。“之前听说要把大的鞋厂搬进工业园,但只有大鞋厂,离开了供货商也很难生存。”

他告诉记者,本地的产业链从底厂、面料、扎眼、鞋垫加工到整鞋、物流,三台本地都有相应的配套产业,再到下面就是全国各地卖鞋的,渠道非常畅通。“虽然现在关于制鞋产业搬迁的传言不少,但是只要整个产业链不散了,大家还能集中在一起就可以。”

另外一位从2003年开始就从事鞋材生意的老板则向记者表示,鞋材商在从上游进货时,上游商家要求现金结算,即使建立了互信,也只能放宽到1个月内结清;但是在向本地的下游鞋厂销售时,就不是这种情况了,下游鞋厂长期欠账导致鞋材商资金周转困难。

“我现在最关心账款如何收回的问题。”这位鞋材老板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后,生意本就不是很好,新区设立的消息出台后,前路未卜的情绪也在从业者中间蔓延,账款回收也变得更难了一些。

“从春节到现在总共回流了不到5万块钱,前些年到了5月份差不多也能回流5、60万了,现在手里没现金就不能进货,不进货就没货可卖,给鞋厂的供应断了,他们就更不会早点还账了。”鞋材老板向记者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在鞋材交易中心看到,背后不远处正冒起滚滚的黑烟,似乎是在焚烧什么东西,而在交易中心右前方不远处的一片田地里,长长的蓝色铁皮围起了一圈,其中堆满了各种垃圾,当地人告诉记者,这是当地鞋厂用剩的边角料的集中处理地。

生态环保在雄安新区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安新县也承载了白洋淀的大部分水域,在协调新旧产业的关系上,安新县或许还要加上一条,如何保证环境与产业的和谐,做到可持续发展。

容城官员谈变化
招商引资已经变成招商选资


“要想出精品,就急不得,我们现在的工作紧锣密鼓,不会准备不充分就进行建设,时间紧张,但不会匆忙。”记者在容城调研期间,一位当地县政府官员如此向记者形容现阶段的工作状态。

设立雄安新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产业,但是目前新区三县的支柱产业中,无论是容城的服装、雄县的塑料包装亦或安新的制鞋等,均为劳动密集的传统产业,似乎很难与新区定位搭上边,如何协调新区的高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成为企业主们关注的核心问题。

对于新旧产业如何协调,这位官员向记者表达了他个人的看法,他认为,目前存在两方面的机遇,一是当地产业的整合提升、消化吸收;二是向外搬迁转移。

“现在当地传统产业的布局非常分散,同时技术水平、能力、规模各方面离新区的定位也有一定差距,其中有集中、整合、提升的机遇。”这位官员认为,从尊重现状的原则来看,原先的特色产业不会完全消亡或者搬迁,只要整合、提升,能够适应新区的发展需要,就可能继续生存,并发展壮大。

但是,这位官员也指出, 新区设立后,原来不符合环保要求、不符合科技创新引领的企业可能都要逐渐搬迁出去。“比如造纸、印染等涉水行业可能都不会存在了,部分劳动密集型和传统的制造业甚至连进入园区的可能性也没有。”

既然要向外搬迁,那么搬到哪里就是一个问题。这位官员告诉记者,现在不仅省内的区县,就连西部省份的区县也纷纷来容城进行洽谈,希望承接容城的现有产业。“邢台的、西部省份例如陕西的,都已经派人过来对接了,因为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层次不同,他们可能需要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提供就业机会,所以要是有合适的他们也希望承接下来。”

在谈到产业转移及更新换代对当地经济会有何种影响时,这位官员告诉记者,从新区建设角度来看,创新驱动引领示范区的定位非常关键,传统制造业或者科技含量不高的产业肯定很难进来。“将来很有可能会实行负面清单。符合发展理念的才能进的来,因为这儿不是工业聚集地,而是研发聚集地。生产制造基地可能就不在了,而是分布在周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