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远古时代,为了保护女人和孩子,与野兽和外族不断抗争,而渗透在血液里的基因。
都说,
每个直男导演心中,都有一部战争片
。
这不,一向钟情于悬疑和科幻题材的
诺兰
,也拍了属于他的第一部战争片
《敦刻尔克》
。
诺兰一般都是两年拍一部电影,而这次,他用了
三年
。
初次涉猎战争片的诺兰,把目光放在了著名的
敦刻尔克大撤退
。
这场英法联军的撤退行动,是
二战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撤退
,也是二战的转折点。
英法联军被德军一路赶往,截断所有退路。
将近40万士兵,被围困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小港口,作为海上退路。
9天9夜,撤出33万8千人。
因此被后人称为
「敦刻尔克的奇迹」
。
在诺兰心中,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
有人预测,
此片一出,IMDB可能又要重新排位了!
确实,诺兰出手,从未失手。
执导9部作品,
7部杀入IMDb前250
。
这一成绩,令绝大多数导演都望尘莫及。
除了,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这位大导演,不仅IMDB250的作品和诺兰一样多,而且还比诺兰
多两个小金人
。
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
皆因战争片
。
斯皮尔伯格可以说是最成功的商业片导演之一。
《大白鲨》、
《夺宝奇兵》、
《侏罗纪公园》,都是数次
刷新世界票房纪录
的作品。
可惜一直没有获得奥斯卡的青睐。
直到拍摄了那部
震撼无数人心灵的
《辛德勒的名单》
。
这个讲述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倾家荡产保护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剧本,一早就被斯皮尔伯格买下版权。
他担心自己犹太人的身份,无法将这个故事讲得公正,因此将执导这部电影的大权交给其他同行。
其中就包括大导演
罗曼·波兰斯基
。
波兰斯基是大屠杀的幸存者,他感觉自己还没有准备好面对这一题材,婉言拒绝。
最终仍由斯皮尔伯格本人执导。
结果电影大获成功。
后来,他还凭借
《拯救大兵瑞恩》
,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
这部电影也被认为是
有史以来最逼真的战争片
之一。
片中全长26分钟重现诺曼底登陆的壮观场面,
堪称经典
。
和斯皮尔伯格一样是犹太人的
罗曼·波兰斯基,
拍摄第一部二战电影,已经是69岁高龄。
他之所以拒绝执导《辛德勒的名单》,是因为还没准备好面对童年悲伤的经历。
等他老了,终于有勇气将他童年亲身所见的遭遇,用一部
《钢琴家》
,冰冷地呈现出来。
波兰斯基以近乎真实的记录方式,呈现了二战时一个犹太钢琴家的命运。
将人性在战争中的复杂,表现地淋漓尽致。
这部电影是波兰斯基26年拍片生涯中,
第一次折桂戛纳“金棕榈奖”的作品
。
他也凭借此片,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导演。
除了国外的大导演都寄存着一部战争片的情结,国内的大导演也不例外。
有国师之称的
张艺谋
,悉数拿遍戛纳、柏林、威尼斯,欧洲三大影展大奖。
他风格多变,农村、城市、历史、人文、现实、爱情、武侠...涉猎各种题材。
终于在2011年,完成了一部宏大的战争片,
《金陵十三钗》
。
跟诺兰发现《敦刻尔克》一样,张艺谋对于这个战争故事,也说出了类似的话:
这是我当导演二十年来碰到的最好剧本。
它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大屠杀为背景,描述了
13个
躲避战火的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放下生死,英勇赴义的故事。
张艺谋新世纪的作品,常被诟病华而不实。
而这部《金陵十三钗》,则被认为是《活着》之后最好的张艺谋作品。
但要说到最好的国产战争片,还属
姜文的《鬼子来了》
。
姜文说:这部电影不仅是再现日本军队当年的暴行,更是出于一种警世的责任。
为了电影最后砍头的那抹鲜红画面,他任性地将整部电影拍成黑白。
昆汀曾盛赞:
姜文是中国最好的导演
。
李安更是说:他的才气远高于我。
如果说《阳光灿烂的日子》只是发掘了姜文的导演才华,那《鬼子来了》直接就确立了他在中国影坛的独特地位。
他也凭借这部电影,拿下了唯一一樽
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
和姜文和张艺谋相比,
冯小刚
的国际影响力远远不及。
但要说到国内的票房号召力,那冯小刚还是有一点优势的。
他以
幽默
的语言包袱制胜,拍出了大量叫好叫座的贺岁片。
但厌倦了喜剧片之后,他也终于拍了第一部战争片,
《集结号》
。
这也证明了冯小刚不仅仅只会拍市井小民的故事,同样可以驾驭战争题材。
电影聚焦的是在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都立下军功的谷子地,为死去的47个战友,争取名誉的故事。
冯小刚说,
这部影片并非为了探讨牺牲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形而上的主题,在自己的心目中,这就是一个在漫长的岁月中不被人理解的
“英雄受了委屈的故事”
。
是啊,不能让英雄受了委屈,不能让老兵随岁月淡忘。
最近看了南航推出的微电影,更加深有感触。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老兵。
他跨越千里,只为祭拜
常德会战
中牺牲的兄弟。
因一个不曾被遗忘的承诺。
老人说:
凡是愿意拿命对你好的,都是亲人
。
在常德会战中,兄弟为了救他,牺牲了自己。
那一句
「我上无老,下无小,用我一条换你几代人,值得」
,让老人感恩至今。
在那以后,
他
都会如期赶回来纪念。
哪怕迟一天,都不行。
所以飞机晚点,孙子想要明天再走,老人一声拒绝:
我们早就约好的,明天见,必须要明天见,不能改期。
这是一个老兵的约定。
| 时长:8分08秒 |
这部微电影,取材自真人真事。
故事的原型是99岁的陈锡强老人,他是国民革命军74军的一名老兵。
本片导演是
张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