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沉醉复又醒
光绪是被慈禧毒死的,通过检测他尸体上的砷的含量,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但他具体怎样被毒死,看清末脉案和宫廷记录,可以切实体验宫廷阴谋的恐怖。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正二刻三分,即公历1908年11月14日18点33分,时年38岁的清光绪帝去世。
第二天的未正三刻,即公历11月15日14点45分,时年74岁的慈禧太后去世。
两位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在不到20小时的时间内相继去世,并且38岁的壮年皇帝死在74岁的老年太后之前,实在太过匪夷所思。时人即认为“天下无此巧事也”。
光绪到底是怎么死的呢?一直以来就有自然病死和被毒死两种说法,被毒死又有慈禧下手,李莲英/崔玉贵下手和袁世凯下手三种说法。那么,哪一种才是历史的真相呢?
1908年光绪死后,清廷于次年开建崇陵,1913年光绪入葬。1938年抗战时期,原本几十人的护陵队仅剩1人,盗墓贼趁虚而入,将崇陵盗掘。
1980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对崇陵做保护性清理,进入地宫的人员发现:盗墓者用斧头将光绪脚部的棺椁挡板劈开,然后将光绪的尸体拉出棺材,将尸体上的财宝盗走以后,将尸体原路塞回,但是塞的太着急,光绪的一只脚还露在外
面。
光绪被倒了斗了
与光绪合葬的隆裕皇后的棺椁损毁更加严重,盗墓者从上面把棺材盖掀开,盗走了陪葬品,棺材盖也扔到别处。
2003年,“清光绪帝死因研究”课题组1980年收集的光绪遗骨、发辫与衣物做了科学检测。
经过检测发现,光绪头发中砷含量最高值为2404µg/g,而当代正常人发砷含量为0.25~1.0µg/g,光绪帝发砷含量是正常人的2400倍!
而隆裕发砷含量最高值为9.20µg/g,在北京南苑出土的清末草料官干尸发砷含量最高值为18.2µg/g,可见光绪的发砷含量是清末草料官的132倍,是隆裕皇后的261倍。
那么问题来了,光绪发砷含量畸高,是不是周边环境污染导致的?
研究人员又对棺椁残渣、头发及黏结的残渣物和光绪葬衣进行检测,发现越是靠近光绪尸体的物品(如头发、内衣)砷含量越高,如果光绪尸体还在,那其中的砷含量将是可怕的高数值。这说明光绪本人,正是砷中毒而死。
砷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而砷为主要元素的毒药,就是小说中的常见的毒物砒霜。换言之,光绪正是被砒霜毒死!
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头发和衣物上的砷含量,推算出光绪本人至少摄入了201.5mg的砒霜,而一般人口服60~200mg的砒霜就会中毒身亡。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光绪,隆裕和草料官的砷含量也高于现代人,这是什么原因呢?最有可能的推测是清末当时普遍使用砒霜做杀虫剂,从而导致了食物污染。
但隆裕和草料官虽然砷含量较高,但是还没达到砷中毒的程度,而光绪却是砷中毒无疑。
那么光绪是如何被毒死的呢?为了揭开这个谜团,我们有必要对光绪生活与身体状况做一个简单的评估。
慈禧与光绪的关系在1898年戊戌政变以后变得非常恶劣,光绪被慈禧囚于瀛台,生活非常凄惨。
清末内务府大臣增崇之子察存耆,在光绪末年大概十二三岁,他回忆说:
据太监们说,光绪吃饭,只有摆在眼前的几样菜食是新做出的,其余的俱和祭祀上供一样。初一搭上“膳桌”的菜食,可能到十五还是这些,所以光绪一吃饭就闹气。
再说到他的独身生活,更是凄惨。我的一位叔父 (增绂,内务府员外郎)常在带“匠”(给光绪的住所换纱窗的裱匠和木匠)的时候,到太监的屋里休息,常常听到他们说点闲话。
有一次,我那位叔父向一个太监说:“咱们老爷子(光绪)总这样一个人,他寂寞不寂寞呀 ?”
那个太监说:“别提啦。我们上夜(夜间在光绪住的房里守更)的时候,有时就听见老爷子叫‘小珍儿,小珍儿’的,还有什么‘小宝贝儿’。”那个太监说着,脸上也很凄惨。
光绪被慈禧虐待得很惨
虽然生活凄惨,但是正值壮年的光绪身体还是没什么问题的。所谓戊戌年后光绪的“久病不愈”,其实是奉懿旨生病,慈禧需要光绪生病好重新训政,所以光绪生的是“政治病”。
既然是“生病”,那就会有医生看病,就会留下脉案,也就是病历,这些病历为我们一探光绪真实的身体状况提供了突破口。
以戊戌变法失败4个多月后的光绪二十五年正月十五日的脉案为例,太医们在脉案中记载:
“(光绪)左鼻孔内有时觉疼、发燥,时或涕见黑丝。头觉眩晕,坐久则疼。左边颊颐发木,耳后项筋酸疼。腭间偏左粟炮呛破,漱口时或带血丝。咽喉觉挡,左边似欲起泡,右边微疼,咽物痛觉轻减,其味仍见发咸。左牙疼痛,唇焦起皮,口渴思饮,喉痒呛咳,气不舒畅,心烦而悸。……目中白睛红丝未净,视物眯朦,左眼尤甚,眼胞时觉发胀。耳内觉聋,时作烘声。……”
乍一看此脉案,会感觉光绪果真病情沉重,脸、鼻、口腔、咽喉、眼睛、耳朵等处无一不疼,但是细看却觉什么“耳后项筋酸疼”“咽喉觉挡,左边似欲起泡”“唇焦起皮,口渴思饮”等处看似严重,但都是夸大其词。
我们普通人面对医生硬找身体不适,大概也能找出如此许多。
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再来看看太医开出的药方即可:
“云茯神苓各二钱,淮山药三钱,细生地三钱,麦冬二钱去心,元参三钱,杭白芍二钱,霜桑叶二钱,甘菊二钱,金石斛二钱,桔梗二钱,竹茹一钱五分,甘草八分。引用炒谷芽三钱。”
中医界权威陈存仁对此药方的看法是:
“那四位医生所订立的药方,一共用药十四味,所用的药物,没有一味药是烈性的。石斛、元参,是生津清火,大概对他的唇焦舌干有些效用。茯神、淮山,对他的睡眠有些帮助。生地、麦冬,可以增加阴液,其余如桑叶、菊花、桔梗、竹茹,都是无关紧要的东西。
这种药方就可以看出,光绪皇帝当时的病症,虽然脉案上写出数十种病情,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
”
也就是说,光绪的病历看似写的严重,但医生其实知道光绪无病,所以开的都是“健胃消食片”一类可吃可不吃的保健品。
所以说,光绪的身体其实并没有太大问题。
那么,以光绪还不错的身体状况,38岁就死掉,当然有问题。
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已经说过光绪被砒霜毒死确凿无疑,那么光绪是何时被毒死,被谁毒死呢?通过太医为光绪和慈禧诊断的病历,我们可以还原两人死前的身体状况。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二日(光绪死前19天):
光绪帝未服药,无脉案。
十月初三日(光绪死前18天):
(御医)施焕、张彭年在脉案中建议停止用药,说明光绪身体健康。
十月初六日~初十一日(光绪死前15~9天):
无脉案,合理推测是御医请医,但是被光绪拒绝。
十月初九日(光绪死前12天,慈禧太后生日前1天,生日庆典第1天):
光绪参加了宫廷内部的祝寿活动,未服药。
十月初十日(光绪死前11天,慈禧太后生日,生日庆典第2天):
根据军机大臣鹿传霖与起居注官恽毓鼎的日记,可以看到光绪当日有如下两个行程:
寅时(凌晨4点),光绪从瀛台至仪鸾殿向慈禧请安,然后回到瀛台。
辰刻(早上8点),光绪步行至勤政殿陪慈禧太后召见军机大臣。
有趣的是,起居注官恽毓鼎在《崇陵传信录》里却记载:“忽奉懿旨:‘皇帝卧病在床,免率百官行礼,辍侍班。’”——
这和他日记里所记得截然相反,实际上光绪不但无病,更不在床,而在勤政殿。
光绪身体健康,反而是慈禧因为身体不适,提前结束了万寿庆典的演出——
鹿传霖日记记载:“巳刻听戏,未正二刻散归。”也就是上午10点开始演戏,下午2点提前散戏。
下午6点,光绪复往慈禧处问安。
酉刻(下午5-7点),张仲元为慈禧诊脉,脉案记载慈禧有“水走大肠(小便少)”“小水发赤(小便为红色)”“得食则泻(腹泻)”的症状。
十月十一日(光绪死前10天,慈禧太后生日庆典第3天):
光绪连续6天未服药。
太医张仲元上午为慈禧诊病。
因为慈禧身体不适,“传谕停戏”。
杜钟骏《德宗请脉记》记载了慈禧与张之洞的谈话:
十一日,皇太后谕张中堂之洞曰:“皇上病日加剧,头班用药不效。予因日来受贺、听戏,亦颇不适,你看如何?”张曰:“臣家有病,吕用宾看看尚好。”皇太后曰:“叫他明日来请脉。”
戊刻(晚上7-9点),张仲元又为慈禧诊病,脉案记载慈禧“心中烦热,口渴思饮,胸肋串痛。”
本日晚间,光绪“稍患感冒,身体微热。”
十月十二日(光绪死前9天)
因昨日感冒,光绪恢复服药,但随后感觉“小愈”,拒绝继续服药。
本日,慈禧继续腹泻,胸痛。
《申报》报道:“是日,慈宫仍未康复,故未召见军机。”
十月十三日(光绪死前8天)
本日,慈禧腹泻,胸痛的症状仍未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