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warfalcon
想每年读完100本书吗?想在100天内培养一个好习惯吗?想搞定拖延和注意力不集中吗?关注我,让你成为一个行动者,跟几十万读者一起成长,欢迎参加100天行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中国移动:手机号可以线上销户 ·  21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百事在中国赚钱越来越难 ·  昨天  
界面新闻  ·  哪吒系列电影总票房刷新中国影史纪录 ·  昨天  
界面新闻  ·  iPhone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warfalcon

建立心理界限,抵抗情感压力:做不轻易让步的自己

warfalcon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9-12-04 23:49

正文


昨天跟一个朋友见面聊天,他最近一段时间不管是工作还是感情都遇到一堆问题,总是过于讨好别人,压力大得要命,聊完天之后推荐给他一本《心理界限》给他,正好适合他的情况。


2019年第119本书



很多人处于讨好别人,自己却变得不好的状况里,失去自我的价值感,活得很累。 作者 杨嘉玲是一个心理咨询师 ,书中分享了以 正确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心理界限,不会被人指责自私,也不会让你失去重要的人。


当你发现 你在一段关系中愈来愈觉得消耗精力,整个人空空的,好像快要没有自己了,代表你的内在空间正被强烈地挤压


这时你可以通过以下五种方法,抵抗外来的一些压力,以维持心理平衡。


更借此试着帮助自己厘清心理界限,区分出: 什么是你该负责的? 什么不是你的责任?



方法1 接纳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许多默默付出的朋友,总是把目光投向他人,却忘了低头看看自己的需要,直觉性地认为找别人帮忙,就是麻烦别人。 于是经常下意识地否认自己的需求,只要看着别人好,自己就会跟着快乐。 然而,施与受就像人的两只脚,长期仅用其中一只脚走路是很吃力的,而且也走得不远。 此外, 当你在关系中只会以牺牲或成全的方式与人互动,其实你是在扼杀旁人学习付出的机会。


一个真正信任别人的人,才能坦然接受他人的帮助。 换言之, 如果你对于表达自己的需求有困难,很可能你只是把“不放心”包装成“付出”,才需要事必躬亲。


可是,人不是机器,你不用每次都要求自己当“处理器”,偶尔当一下“分流器”,让信息只是通过,不必停留,肩上的压力自然会变少。 你不需要一直坚强,允许自己也有被照顾的时候,别人的爱才找得到入口流进来。


当你发现自己好像又开始忙得像个陀螺,不停地打转,这时不妨问问以下几个问题,或许能帮自己把界限慢慢地找回来,活得自在优雅。


  • 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 和我有关吗? 谁是真正该负责的人?

  • 如果我介入了,对整件事会有什么影响?

  • (请你明确列出好的影响&坏的影响)

  • 我计划怎么解决? 有没有替代方案? 非得由我处理吗?

  • 我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这代价我能够欣然接受吗? 我能承受的底线是什么?

  •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生困难,情况不如预期,我能够从哪里得到协助?

  • 完成这件事我会有什么感受? 我会更开心,还是更疲惫?


当别人丢球给你时,别急着做反应,花一点时间厘清自己的想法,搞清楚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也许问题还没问完,你就已经知道该怎么响应了。


此外,要能够把别人的情绪切分出去, 首先你得先接纳并尊重自己的感受,允许自己会有低潮、瓶颈、疲惫、焦虑,才不会过度勉强自己,非得做到面面俱到不可 进而才能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期待,让别人知道你的界限。




方法2 把决定权拿回来




把界限划清楚:就是 把自己的期望明白地讲出来,让对方知道自己的需要,这样别人就会知道怎么跟我们相处了。


这个做法其实只对了一半,当你表达自己的期望时,你不能只期待对方调整,把改变的权利交给对方。 相反地,你 必须有意识地保有自己行动的选择权 ,无论对方怎么反应,你都会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书中有一段热恋中的小情侣仁华和佳静的故事。


当仁华面对佳静的好意,期待他早点收工回家吃晚餐时,如果仁华妥协了,佳静就会学到用撒娇、耍赖的方法,就能让仁华配合自己的期待。 久而久之,慢慢地演变成一种固定的模式。 佳静可以随意地操控仁华的行踪,只要是她觉得对仁华好的事情,仁华就没有拒绝的余地。

因此,仁华若要学着坚守自己的原则,他必须有勇气跟佳静说: “‘我’计划今晚完成客户的草稿,忙完才会回家。 你可以等我回家再吃饭,也可以饿了先吃,我相信你会照顾好自己。 回家后,如果你不累,我会愿意陪你说说话。


仁华在这段表达中清楚地告诉佳静自己的计划,同时也让佳静清楚,他是珍惜这段感情的,但不能以牺牲工作为前提,来换取佳静需要的安全感。 如此,他们才有可能在这段关系中学会真正的成熟与独立。


总结来说, 当你在表达自己的界限或期望时,不能只告诉对方“你不要他怎样”,同时你也要说出你可以接受的条件与做法。 如果对方愿意尊重你的游戏规则,关系就能继续互动下去; 如果对方侵犯你的领域,不论是时间、空间还是情绪,你要能做出相对应的行为,离开或阻止对方继续这样对待你。




方法3 赋予新意义





容易受伤害的人也是很愿意为别人默默付出的人,所以很容易被小事影响,当情况不如预期时,他们习惯用自责的语言来总结事情的成败,比如:


  • 都是我不好,问题才会发生。

  • 是不是我太粗心,才会让他受伤?

  • 如果我能提早准备,说不定就不会错过了。


这些自我批评的话,让他们愈来愈没有信心,不敢提出自己的需要。


当你陷入自责的无限循环时,不妨试着转移焦点,帮助自己脱离负面情绪的流沙。 用心理学的方式来说明的话,就是: 重新框架 (reframe)。 这是一种认知的技巧,通过意识焦点的转移,当事人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不再执着于某一种想法,可以看见其他的可能性,进而赋予事物新的意义,或者感受到背后隐藏的正面力量。


爱迪生有一句名言: “我没有失败,我只是找到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让失败不再是一种无助消极的状态,而是更接近成功的过程。 懂得自我反省是一件好事,但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在身上,很容易变成自我攻击,无法看到过程中的力量与学习。 重新定义目的,是找出新的可能性,让事情有不同的进展,而非停滞不前,活在过去的创伤中。



当你遇到类似的情况时,需要 练习说出自己的观点 ,无论观点好坏,至少别人能感受得到你的态度才行,而不是可有可无。




方法4 调整内在的语言




即使没有人跟我们说话,我们内心里仍旧有许多小声音,不停地轰炸我们的脑袋,比如“这样做好不好”“会不会失败”等,比起听得到的话,这些没有说出口的言语,对我们的影响反而更为强大。 特别是心理界限相对不明确的人,由于生活的焦点经常是摆放在他人身上,以至于他们在做任何决定时,往往考虑的不是自己的感受,而是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如:


  • “她”会不会觉得我很自私?

  • 这么做,会不会造成“别人”的麻烦?

  • “爸爸”很希望我出席,不参加说不过去。

  • “同事”对我这么好,没有理由推辞。

  • “主管”说,如果我愿意帮忙,大家就能快些下班。


仔细分析,很快就会发现,这些句子中的主导者几乎都是“别人”,很少用“我”作为主导。 再加上他们在陈述自己的看法时,经常使用“应该”“必须”“一定”等封闭性语言,更限制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好像眼前只有一条路,如果不照做,结果就会很糟糕。 这些非理性的信念就像紧箍咒,让他们一再地重复相同的行为,承担过多的工作或请求。


这些容易受伤的人,本身就比较害怕冲突,如果你要他们直接拒绝别人,对他们来说压力太大。 因此要改变这些习惯,“觉察”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发现自己经常使用这些语词,就会朝着惯性的方向前进。


觉察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有机会停下来,想一想,非得用这样的语言继续和自己对话不可吗? 能不能试着换一种词,帮助自己重新思考?


书中有另一个案例:妍熙,作者鼓励她每当脑海中又浮现一些小念头时,如:


  • 我“应该”回家陪妈妈吃饭。

  • 妈妈一个人很孤单,我“必须”带她出门走走。

  • 妈妈没有我,“一定”会很可怜!


当这些想法出现时,先好好地深呼吸,把“应该”、“必须”或“一定”这些语词,试着换成“我选择”。 结果会变成:


  • 我“选择”回家陪妈妈吃饭。

  • 妈妈一个人很孤单,我“选择”带她出门走走。

  • 妈妈没有我,我“选择”觉得她是可怜的。


通过语词的置换,妍熙发现自己少了一种被压迫感,不再是不得不留在这个家中。 既然她可以选择回家吃饭,下一次也可以选择带妈妈出去吃,远离不好的气氛。


其实对这群默默付出的朋友而言,照顾他人已经是他们根深蒂固的直觉反应,若要他们只把自己管好,不理别人,难度太高,而且即使做到了他们也不开心。 倒不如让他们从被动要求换到主动判断的位置上,赋予他们选项,让他们决定自己的力量可以怎么使用,再一点一滴地产生信心与自主。


否则,就算我们想帮助他们,很可能还是复制了“听话照做”的模式,我们变相地在一直灌输他们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从内在的语言调整做起,他们才有机会做自己的主人,学会疼惜自己。




方法5 打破想象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拒绝对方,缘于我们舍不得看见对方苦恼的表情,只好勉强自己接受请求,只为了让对方眉头舒展开来,重拾笑颜。 然而,你有没有想过,那些担心与心疼很可能不全是真的,而是来自你个人的投射?


讲一个生活趣事。作者 有一个朋友,一个人在台北工作、定居,每次回乡探亲,离开前,妈妈总要她带上一大堆食物,吃都吃不完,她非常苦恼。 总是要上演一段你推我躲的拉锯战,直到母亲的爱心塞满了行李,妈妈才肯放她离开。


她不止一次告诉妈妈,东西吃不完,放进冰箱也会放到坏掉,很可惜。 可是妈妈总说: “不多啊! 一天吃一点,一星期就吃完了。 ”看着妈妈这么努力地想要孩子吃得有营养一点,朋友怎么都狠不下心拒绝,只要妈妈表现出一丝丝落寞的表情,她就两手一摊,直接投降,任由母亲安排。


朋友跟我讲完她的苦恼之后,我说: “你有没有发现,你和妈妈都在用自己的想象推论对方的状态,而不是真的进入对方的世界了解真相?


我请朋友下次回台北,把冰箱被塞爆的样子拍下来,传给母亲看。 然后继续生活,直到食物因为吃不完开始发霉腐烂,再把“案发现场”的状况拍下来,下次回家时拿给妈妈看。


为什么这么做呢? 其实这位母亲并不了解孩子的冰箱有多大、食量有多好,所以她就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标准套在孩子身上。 这个时候,孩子不应努力去反驳,而是拿出证据打破母亲的想象,让母亲真实感受到她能接受的善意有多少,超过了孩子的负荷就是负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