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一手调研纪要和研报数据,点击上面图片小程序
陈果:今年股市最多实现熊牛转换,A股不太可能领先美股,有特别明显的科技行情,低位股可以配一些
1、往后看,我认为战略上可以不悲观。市场总体上有一定的配置价值。
政策上讲,我们需要做耐心的资本。短期内有特别大的行情,难度较大。
2、现在有一些行业是明显值得关注的,但也有一些需要边走边看。
从明显的角度来看,在新质生产力方面,一些行业已经开始得到实际的政策支持.
3、从全球大的产业周期或创新周期来看,现在应该说是新一轮智能化的前夜,或者说是一个萌芽期。
所以,很多条件都可能在持续地有一些催化,但渗透率还没有达到甜蜜点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整个股票投资波动会很大。就相当于说我们现在处在10年代上半叶的新能源汽车状态。
4、对于A股来说,它不太可能领先美股,有特别明显的科技行情。
具体来说,AI现在的状态是大家都看好AI,然后大家都会去囤GPU芯片。但应用目前还没有出现突破性进展。
5、科技股在A股现在的基础并不是那么好。低位的股票可以配一些,但目前还没到进入一个很流畅的,像2013年到2015年这样的科技股产业背景中。
摘要
•
今年市场总体表现尚可,基本验证了“熊牛转换”的趋势,告别了熊市。然而,市场并不会一路向上,而是会经历一定的震荡和整理阶段。当前阶段属于震荡整理期,预计短期内市场不会立即进入上升阶段,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调整,同时等待一些外部条件的改善。从中期来看,自2,635点以来,市场仍处于熊牛转换的回升过程中。
•今年熊牛转换的核心逻辑主要体现在估值修复上。市场从对经济系统性风险的极度悲观情绪开始修复,重新评估股票相对于债券的性价比。初期投资者主要关注高股息红利资产、大盘价值股等,因为这些资产在股票属性中盈利稳定,在债券属性中估值吸引力较大。今年并未出现强劲的库存周期复苏、经济复苏和盈利复苏,因此投资者更倾向于防御性资产。
•从经济周期来看,中国经济在短周期内库存周期已见底,相较去年有所改善。然而,产能周期、金融周期和杠杆周期等更长纬度的因素仍对经济有一定压制。去年疫情后需求不强导致去库存,今年库存水平较低,但不会大幅补库存。同时,产能利用率偏低,不会大规模投产;杠杆水平偏高,也不会大幅加杠杆。因此,中长期信贷数据和社融数据整体仍在收缩,这是正常现象,需要时间来调整。
•政策方面,目前更倾向于温和调节,而非直接通过中央财政加杠杆来刺激需求。这种调节类似于中医调理,通过促进供需关系改善,从而逐步改善企业盈利状况。尽管短期内需要耐心,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方式有助于解决过度扩张带来的问题,实现经济健康发展。
•
今年企业盈利增速预计不会很高,因为整体经济环境仍在调整中。对于股票市场而言,更关注的是企业盈利而非
GDP增速。当估值达到极端水平后,市场逐渐发现系统性风险并不大,一些公司和板块盈利稳定且估值便宜,从而开始修复。例如,大银行、煤炭股和公共事业股等防御性板块在这种背景下表现较好。
•
市场修复速度较慢是因为当前逻辑偏防御性,而非进攻性。沪深
360等大指数PE静态水平达到过去3年50%分位或过去5年40%分位时,其修复速度会放缓。这种防御性逻辑意味着未来盈利增速并不高,因此估值修复到均值位置后速度减慢。目前市场可能在中间位置摆动,没有强劲动力继续上行。因此,今年需要关注股息收益率,但也要注意估值水平较低且具有系统性风险过度担忧迹象的行业,如银行业。
Q&A
今年市场的整体表现如何?未来的市场走势如何预期?
今年市场总体表现尚可,基本验证了“熊牛转换”的趋势,告别了熊市。然而,市场并不会一路向上,而是会经历一定的震荡和整理阶段。当前阶段属于震荡整理期,预计短期内市场不会立即进入上升阶段,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调整,同时等待一些外部条件的改善。从中期来看,自2,635点以来,市场仍处于熊牛转换的回升过程中。
熊牛转换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今年熊牛转换的核心逻辑主要体现在估值修复上。市场从对经济系统性风险的极度悲观情绪开始修复,重新评估股票相对于债券的性价比。初期投资者主要关注高股息红利资产、大盘价值股等,因为这些资产在股票属性中盈利稳定,在债券属性中估值吸引力较大。今年并未出现强劲的库存周期复苏、经济复苏和盈利复苏,因此投资者更倾向于防御性资产。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周期对市场的影响?
从经济周期来看,中国经济在短周期内库存周期已见底,相较去年有所改善。然而,产能周期、金融周期和杠杆周期等更长纬度的因素仍对经济有一定压制。去年疫情后需求不强导致去库存,今年库存水平较低,但不会大幅补库存。同时,产能利用率偏低,不会大规模投产;杠杆水平偏高,也不会大幅加杠杆。因此,中长期信贷数据和社融数据整体仍在收缩,这是正常现象,需要时间来调整。
政策方面是否有可能通过加杠杆来刺激需求?
政策方面,目前更倾向于温和调节,而非直接通过中央财政加杠杆来刺激需求。这种调节类似于中医调理,通过促进供需关系改善,从而逐步改善企业盈利状况。尽管短期内需要耐心,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方式有助于解决过度扩张带来的问题,实现经济健康发展。
今年企业盈利增速如何?对市场估值有何影响?
今年企业盈利增速预计不会很高,因为整体经济环境仍在调整中。对于股票市场而言,更关注的是企业盈利而非
GDP增速。当估值达到极端水平后,市场逐渐发现系统性风险并不大,一些公司和板块盈利稳定且估值便宜,从而开始修复。例如,大银行、煤炭股和公共事业股等防御性板块在这种背景下表现较好。
市场修复速度为何较慢?未来走势如何预期?
市场修复速度较慢是因为当前逻辑偏防御性,而非进攻性。沪深
360等大指数PE静态水平达到过去3年50%分位或过去5年40%分位时,其修复速度会放缓。这种防御性逻辑意味着未来盈利增速并不高,因此估值修复到均值位置后速度减慢。目前市场可能在中间位置摆动,没有强劲动力继续上行。因此,今年需要关注股息收益率,但也要注意估值水平较低且具有系统性风险过度担忧迹象的行业,如银行业。
熊牛转换初期有哪些特征?
熊牛转换初期特征包括增量资金主要来自低风险偏好资金,如固定收益资金,这些资金流入洼地股票,使其价格有所上涨。这一阶段投资者更关注防御性资产,而非进攻性资产,总体上呈现出填洼地效应。
当前全球流动性环境如何?美联储和中国央行的政策对市场有何影响?
当前全球流动性环境的改善非常缓慢。即使美联储宣布降息,这一过程也不会顺畅。根据目前的经济判断,美联储可能在今年第四季度降息一次,但也存在不降息的可能性。因此,整个降息周期将是缓慢且不流畅的。
对于中国而言,央行同样采取稳健的政策,考虑到汇率稳定和金融风险防控,不会激进地进行宽松政策或大幅降息。与
2014年和2015年的情况不同,中国需要为未来留有政策工具储备。因此,即便市场预期降准或降息,实际操作上也会非常谨慎。
在当前流动性环境下,股市和债市的表现如何?
由于流动性改善缓慢,利率下降速度较慢,因此不会有显著的增量资金流入股市。目前股市已经在
3,000点左右,而不是2,600点,这意味着需要利率进一步下行才能推动股市上涨。然而,由于利率下行速度较慢,短期内不会有强劲的流动性注入股市。 随着时间推移,美联储和国内利率可能会逐步下降,但这一过程将非常缓慢。因此,需要耐心等待。在这种情况下,短期内市场可能会出现波动,但长期来看仍有一定的流动性注入预期。
A
股上市公司盈利情况如何?未来盈利预期如何?
从最近的数据来看,
A股上市公司整体盈利呈现负增长。一季度盈利低于市场预期,为负增长。尽管二季度基数较低,但预计同比数据未必会出现明显正增长,因此二季度可能仍为负增长。今年上半年整体盈利为负增长,这对基本面来说是一个挑战。 下半年情况可能略好一些,但主要因素在于价格恢复,而不是需求快速上升。整体来看,今年全年盈利增速基本为零。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更倾向于关注红利类股票,因为这些股票相对稳定,即使整体市场盈利为负,它们仍能保持5%至10%的增长,并提供一定的股息收益。
为什么红利类股票在当前市场环境中具有吸引力?
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相对稳定且具有红利收益的股票更具吸引力。当其他公司盈利增速为零或负时,这些红利类股票仍能保持
5%至10%的增长,并提供一定比例的股息收益。此外,在人民币资产配置中,相比债券提供约2%的收益率,这些股票具有更高的吸引力。 因此,尽管市场存在“抱团”现象,但实际上这是经过市场比较后的理性选择。这些红利类股票由于其相对稳定的业绩和较高的股息收益,在当前环境下确实具有相对优势。关键在于评估其估值是否过高以及股息是否具有持续吸引力。
中性稳定风格与红利消费点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强调中性稳定风格?
中性稳定风格与红利消费点的区别在于,红利消费点主要关注当前股市的派息,而不一定考虑长期股息的稳定性或背后的盈利能力。某些公司即使在经营性现金流未转正或盈利稳定性较差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高分红率。然而,中性稳定风格更注重盈利的稳定性。即使当前分红率不高,只要公司具有稳定的盈利能力,未来提升分红率是可行的。因此,中信稳定风格指数排除了一些如煤炭和银行等行业,专注于盈利稳定性的公司。总体来看,中信稳定风格指数的市值占比与利润占比匹配,没有明显泡沫化现象。
如何看待中证红利指数近年来的表现及其未来趋势?
中证红利指数近年来表现较好,相对收益明显,市盈率上升,股息率下降。然而,从长期来看,其仍处于极端位置回归过程中,并未达到钟摆的另一端或均值。尽管股息率相对国债收益率吸引力下降,但仍在
90%以上。目前尚无科学答案确定何时红利股票抱团会瓦解或泡沫破灭。从整体来看,目前中证红利指数并未显现明显非理性或不合理迹象,即使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定价风险,其相对于其他抱团品种和成长股仍有区别。红利股票偏向债券属性,增长空间有限,因此需要注意其合理空间。
当前中证红利指数中的股息率与国债收益率相比如何?投资者应如何看待这一差异?
当前中证红利指数中的股息率大约为
6%左右,相对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仍有两个百分点左右的差距。尽管部分投资者担忧某些公司的盈利和未来股息率是否稳定,但理论上比历史平均水平高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经济放缓和盈利预期变化等因素可能要求更高的股息溢价。然而,这一差异具体数值难以精准确定。目前这一差异在历史上仍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尚未达到需要特别警惕泡沫破灭或抱团瓦解的程度。
红利板块目前是否存在明显泡沫?未来走势如何?
红利板块目前并未显现明显泡沫化迹象,其定价相对合理,但增长空间有限。因此,近期出现涨幅放缓或回调属于正常现象。整体来看,今年整体盈利环境并无显著增长,高新区和民宿等行业也未见高增长,因此以红利来吸引投资者的风格依然存在且定价合理。综合来看,虽然空间有限,但仍有一定上涨潜力,不会出现越涨越怕、涨得越快的问题。
对于中国企业出海战略及其面临的问题有何看法?
中国企业具备全球竞争力,在海外市场获取利润具有潜力。然而,出口具有周期性,如果海外经济下行,将面临业绩下滑风险。此外,出海设厂还需应对不同政治环境和政策等复杂因素。总体而言,应重视出海战略,因为主动出海可降低贸易壁垒风险,更贴近当地市场,有助于提升海外收入。这更多是渗透率概念,即使外需平稳,通过提升市场份额也能实现增长。例如电动车在汽车增速放缓背景下依然快速增长,同理出海战略也是如此逻辑。
在考虑国际市场扩展时,企业应如何评估目标市场的政策风险和竞争环境?
企业在考虑国际市场扩展时,应首先明确目标市场的地理位置,例如美国市场、东南亚市场或墨西哥市场。不同地区的政策风险和竞争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对于
B2B(企业对企业)和B2C(企业对消费者)模式,策略也应有所不同。如果是B2C模式,企业可能需要面对当地企业的竞争,而B2B模式则可能面临较少的阻力。此外,产品定位也是关键因素,高端路线与当地产业冲突较大,而终端路线可能会受到利润率限制。因此,在投资决策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哪些行业在海外市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一些行业在海外市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例如,电网设备、商用车和光模块等行业表现相对稳定。此外,一些独立于宏观经济周期的行业,如农业,也值得关注。农业需求相对平稳,而供给收缩,这为行业景气度上升提供了机会。通过观察母猪存栏量等指标,可以预判猪价走势,从而把握投资机会。
国内经济调整期内,哪些行业可能出现供给收缩并带来投资机会?
在国内经济调整期内,一些行业可能出现供给收缩并带来投资机会。例如,由于资本开支下降和固定资产周转率改善,一些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所提升。尽管整体
GDP增速为5%,但企业盈利尚未实现正增长,因此供给收缩还需进一步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关注那些供给收缩速度快于需求下降速度的行业,这将有助于改善供求关系,提高盈利能力。
科技股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前景如何?
从中期来看,科技股仍需持续关注,这是政策指引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国经济产业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科技股表现波动,但其成长性不容忽视。例如,
AI技术的发展虽然经历了多年的积累,但其应用尚未完全爆发。然而,随着硬件技术的进步,如苹果与OpenAI的合作,有望推动AI手机等新产品问世,从而提升市场信心。因此,在科技股领域,应重点关注硬件与应用生态系统的发展动态。
半导体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半导体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值得关注。近期国家大基金三期的推出为半导体行业带来了利好消息。从中期来看,该领域仍是重点投资方向之一。尽管目前市场反应不一,但随着技术进步和需求增长,半导体行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例如,与英伟达相关的光模块产业链,其景气度持续上升,并且预期仍在提高。因此,在半导体领域,应密切关注国家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带来的投资机会。
当前半导体行业的投资前景如何?有哪些需要特别关注的因素?
半导体行业的投资门槛较高,尤其是第三期投资项目,其技术要求和难度更大,因此需要更多时间和耐心。尽管半导体国产替代趋势将继续,但短期内不会显著提升基本面。电子股目前尚未进入流畅上升阶段,处于行情初期,可能呈现进三退二的状态。尽管估值偏高,但市场对电子股的配置仍然较多,风险相对较低,但不适合追高。真正的主升浪可能出现在半导体核心技术突破或
AI终端取得重大进展时。目前光模块表现不错,是值得关注的关键板块。
科技板块整体表现如何?政策对其有何影响?
科技板块整体基本面亮点有限,目前主要集中在
AI领域,尤其是光模块。消费电子有可能从虚到实,但尚未完全转实。在政策方面,科创板自成立以来一直对科技行业友好,并未出现政策转向。科创板门槛下调对流动性有边际改善作用,但根本上还是要看产业景气度。因此,科技板块整体仍需关注产业变化和基本面情况。
港股市场未来机会如何?哪些板块值得关注?
港股市场未来机会较大,港股相对于
A股长期处于折价状态,目前折价约35%。当折价收窄至15%时,将有20%的上涨空间。港股市场偏价值风格主导,与当前A股市场风格相似,因此南下资金可能会流入港股。此外,高股息股票和国企股票是南下资金最喜欢的标的,这些股票在港股中具有更高的吸引力。因此,在当前阶段,港股中的高股息股票和国企股票值得重点关注。
A
股与港股之间的资金流动情况如何?对两地市场有何影响?
南下资金在
A股获利后,会将部分资金流入港股,因为港股中的高股息股票具有更高吸引力。这种资金流动会导致A股中高股息股票涨幅减缓,而港股中的相关股票则会受到青睐。因此,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高息红利策略在A股中的表现可能趋缓,而在港股中则具有更大的潜力。同时,这也表明投资者应根据市场风格变化灵活调整资产配置,以抓住不同市场中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