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探讨了自然与人生的关系,阐述了道家的思想,强调道德修持的重要性。通过对比天地宇宙的短暂与人生的无常,提出了人生应如何面对死亡的哲学思考。
文章阐述了道家的思想,强调从事于道德修持的重要性,通过向死而悟、反观自照等方式,以期达到豁然而悟,彻见自家真面目,最终实现道德的境界。
文章认为,只有从事于道德修持,才能了却生死,达到永恒常在的状态。而虚妄心执著于肉体欲望和世俗名利只会让人迷失自性,失去道德之本心。
文章强调信心与行动在道德修持中的重要性。只要发愿修道,信心足够,再付诸行动实践,知行合一,就会有开悟证道的那一刻。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故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大音希声,少言乃至不言才是符合自然之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因为言乃是相,一旦言说,即落言诠;谁在言,我在言,一旦言说,即著我相,就陷入语言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乃至好坏善恶,二元对立的分别见中,于是流转生死,不得解脱。言者,心声也,此心为何?情绪也,思维也,此无端而起之情绪和妄念,就如大自然中的飘风和骤雨,忽然而起,忽然而灭,无法持久,亦无有真实性。
那么飘风骤雨是谁导致的呢?乃是天地所致,然天地所为之飘风骤雨不能持久,天地宇宙本身亦不能持久,那么即使一个人能够修炼成仙,与天地兮同寿,共三光而永光,那又如何?一个人能够如孔孟,程朱,陆王一样立德,那又如何!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般立功,那又怎样!如屈原陶潜,李白杜甫一般诗赋不朽,也不过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而已!宇宙终将毁灭,人类亦将灭亡,亿万年和一瞬间,皆为时间中之相对长短差别,实则皆不过弹指之一顷刻。
更何况,大多数芸芸众生又如何能成仙,如何能立德立功立言而不朽!人生少至百,短短几十年,不要说以永恒为尺度,即便以天地山川为尺度,也是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啊!然则四大皆空之肉身可恃乎!肉身之物质享受欲望满足可恃乎!附着此肉身之世俗地位名利可恃乎!
明乎此肉身之短暂虚幻,空无自性,自当向死而悟,反身而诚,反观自照,而从事于道德之修持,以期某一时刻豁然而悟,彻见自家真面目,无我而同于道德,则道德亦得之矣!如此,则了却生死,不生不灭,永恒常在矣!反之,如果不能从事于道德,而是虚妄心执著于肉体欲望,世俗名利这些如飘风骤雨般的虚幻无常之物,那么也就会迷失自性,失却道德之本心。如此则终归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