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锦缎
为上市公司提供知识产权解决方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产宝  ·  竞争 | ... ·  2 天前  
企业专利观察  ·  汤森路透的胜利,是否为“AI版权化”开了绿灯 ·  3 天前  
企业专利观察  ·  汤森路透的胜利,是否为“AI版权化”开了绿灯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锦缎

私有化折戟,复宏汉霖恐失最佳机会

锦缎  · 公众号  · 知识产权  · 2025-02-14 07:50

正文

图片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反对比例超出10%,复宏汉霖私有化最终以失败告终。

回顾港股18A的发展轨迹,交织着机遇与争议,每一家企业的重大抉择,都如同在书写一部扣人心弦的商业史诗,情节跌宕起伏,结局充满未知。复宏汉霖的私有化失败,绝对是其中令人瞩目的关键节点,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深刻印记。

近年来,港股市场的持续低迷,恒生医疗保健指数连续四年下行,创新药企业的估值被无情压低,股价长期在低位徘徊。在此背景下,2024年6月,大股东复星医药宣布将以现金及换股的方式,私有化复宏汉霖,这被认为是打响了18A私有化的第一枪。

但就在外界认为在复星医药控盘下,私有化复宏汉霖将十拿九稳时,剧情却突然反转。在今年1月22日复宏汉霖的H股类别股东大会上,私有化计划因股东反对比例过高而折戟沉沙。

私有化失败后,复宏汉霖的前路迷雾重重。


01
私有化为何失败?

复宏汉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10年,由刘世高和姜伟东联合复星医药共同创立,主要专注于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开发,产品覆盖肿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

在当年,PD-1与生物类似药是绝对的前沿产品,而这些都是复宏汉霖布局的重点。凭借热门的产品布局,复宏汉霖于2019年9月通过港股18A制度登陆港交所,发行价格49.6港元/股,IPO募集资金30.96亿港元,以当时收盘价计算,市值267亿港元。趁着18A热度,复宏汉霖股价一度在上市后冲破67港元,公司总市值超过360亿港元。

图片 图:复宏汉霖股价走势,来源:雪球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欣欣向荣的18A会突然失去光芒。从2020年8月起,复宏汉霖股价就随着市场开启单边下跌模式,最悲观的时候,复宏汉霖股价甚至已经不足10港元,较高点跌幅超85%。

持续低迷的股价给公司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一方面,严重打击了投资者和员工的信心,使得市场对公司前景产生诸多疑虑;另一方面,股价未能准确反映公司实际资产价值,导致公司难以通过股权融资获取业务发展所需资金,极大地制约了公司前行的步伐。自IPO后,复宏汉霖就再未从港股市场获得融资,对于极度依赖巨额研发资金投入的创新药企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阻碍,甚至可能成为致命伤。

想要获得市场认可,就必须要进行更前沿的研发,而更前沿的研发又需要更多的资金,显然需要资本市场的助力。“研发-融资”的死循环,犹如“莫比乌斯之环”诅咒,萦绕在复宏汉霖的心间。

如此困境之下,由大股东复星医药出面进行兜底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能够通过集团注资解决资金问题。因此在去年6月份,复星医药抛出私有化提案,计划以最高54.07亿港元出资,收购复宏汉霖所有H股和非上市股份,实现对复宏汉霖的私有化收购。

以此私有化提案计算,复星医药对复宏汉霖上市股份回购价格为24.6港元/股,远高于当时停牌的18.84港元的市场价格。消息一出,市场立马做出反应,在股价复牌当时,复宏汉霖股价暴涨19.4%以22.50港元收盘,并在此后持续于24港元左右徘徊。

然而,这场看似充满希望的私有化进程却遭遇了少数股东的反对。在H股股东大会的投票环节,赞成票占比80.57%,反对票占比19.25%。尽管赞成票数量占据优势,但根据收购守则,只要反对票数占比超过10%,提案便无法通过。最终,复宏汉霖私有化计划因中小股东反对而宣告流产。

中小股东反对的核心原因可能是回购价过低,虽然24.6港元的回购价格高于当时的市场价格,但相较于49.6港元的发行价,折价幅度仍超过50%。毫无疑问这些小股东是坚定看多复宏汉霖未来的,他们相信生物医药行业当前的低迷只是暂时现象,复宏汉霖的真实价值不止于此。

或许这种想法并没有错,但对于复宏汉霖来说恐怕已经错失了最好的机会。


02
最好的节点

复盘复宏汉霖的发展进程,当下可能是其价格最高的节点,因为其已经兑现了当初IPO时的全部预期。

2023年,复宏汉霖全年营收53.95亿元,同比增长约67.8%;净利润5.46亿元,首次实现全年盈利,成为首个依靠产品销售实现盈利的港股18A公司。2024年,复宏汉霖延续强劲的增长态势,半年营收27.46亿元,同比增长9.82%;净利润3.86亿元,同比增长60.97%,在一众创新药企中脱颖而出。

在产品布局上,目前复宏汉霖已有6款产品在中国获批上市,4款产品在国际获批上市,4个上市申请分别获中国药监局、美国FDA和欧盟EMA受理,16个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30多项临床试验,对外授权全面覆盖欧美主流生物药市场和众多新兴市场。

首款重磅产品汉利康(利妥昔单抗)作为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生物类似药,具有开创性意义;第二款产品汉曲优(曲妥珠单抗)在中、欧、美三地获批,是国产单抗生物类似药的典范;首个创新药汉斯状(斯鲁利单抗)则是全球首个获批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抗PD-1单抗。

图片 图:复宏汉霖产品管线一览,来源:公司公告

汉曲优作为复宏汉霖的重磅产品,在全球市场一路“乘风破浪”。截至目前,已在英国、德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新加坡、阿根廷、巴西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是获批上市国家和地区数量最多的国产生物类似药。不仅如此,汉曲优还被纳入中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医保目录,极大地提升了药物的可及性。市场表现方面,汉曲优的成绩同样耀眼,2023年销售收入达到27.37亿元,2024 年上半年更是斩获14.74亿元,同比增长15.4%,成为推动其业绩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

PD-1创新药汉斯状凭借其差异化优势,在2022年3月上市后,销售额持续攀升。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1.2亿元及6.7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0.2%及21.8%。2025年2月5日,汉斯状成功获得欧盟委员会批准,联合卡铂和依托泊苷用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成为首个且唯一在欧盟获批该适应症的抗PD-1单抗。此外,其也在积极推进汉斯状在美国的相关临床试验,力求打开美国市场。

以商业化结果而论,复宏汉霖已经兑现了当初的全部预期,而聚焦后续管线,复宏汉霖短期内已经不会再有重磅产品获批。可以说,现在就是复宏汉霖的预期高点,只不过并未获得市场的足够认可。

放眼未来,随着生物类似药集采的压力逐渐逼近,复宏汉霖的前景并不乐观。2025年1月14日,安徽省医保工作会议明确将牵头全国生物药品联盟集采,这一举措被视为生物药集采的“升级版”,涉及品种范围更广、市场规模更大、竞价更为激烈。一旦集采全面实施,生物类似药的价格大概率会受到冲击,复宏汉霖利润空间可能被压缩,市场份额也面临被竞争对手蚕食的风险。

综合来看,当前复宏汉霖已实现IPO预期,处于盈利状态,此时进行私有化,有助于摆脱资本市场短期波动的影响,集中精力应对未来挑战。对复星医药而言,私有化复宏汉霖,可加大创新药领域投入,完善医药产业链布局,提升整体竞争力,还能增强集团融资与战略的灵活性,实现双方长远发展。


03
前路迷雾重重

对于私有化失败,市场已经用脚投票对这件事给出回应。消息传出次日,复宏汉霖股价一度下跌超过11%,当日收跌7.95%,股价由此前的24港元左右跌至15.74港元。虽然后续复宏汉霖股价出现连续拉升,股价重新回到20港元以上,但依然不改市场对于私有化失败的失望。

在私有化失败后,复宏汉霖将重新面对“莫比乌斯之环”诅咒。或许有投资者认为,复宏汉霖可以凭借产品矩阵创造持续的现金流来覆盖后续研发费用,可生物类似药集采预期不断增强,留给复宏汉霖的时间可能已经不多。

早在2020年,复宏汉霖就有在A股科创板上市的计划,但2021年与2022年两次延长A股发行上市有效期。按科创板IPO计划,拟募集资金40亿元,其中24亿元用于生物类似药及创新药研发项目7亿元用于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项目,9亿元用于补充营运资金。但在2024年7月,受当时不乐观的融资环境影响,复宏汉霖宣布终止科创板上市工作。

如今复宏汉霖正在疯狂地将管线进行BD授权,这无疑是在为生物类似药集采而寻找后路,虽然可以一定程度的提升公司价值,但难改复宏汉霖融资难的问题。

怎样重新获得市场认可?怎样获得更多融资?这无疑是复宏汉霖最需要解决的两大课题,也是管理层接下来需要提交的答卷。如果这两道题回答得不够好,那么这次没有完成的私有化或将是复宏汉霖投资者心中永远的遗憾。 作者 :青栎,来源: 医曜 ,锦缎旗下医药产业研究品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