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款产品有很多人在用,甚至用钱投票,那一定有其内在逻辑。
只不过,这种逻辑也会有主观和客观之分。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
一辆理想 L7 高速追尾一辆货车,车辆 A 柱和 B 柱全部断裂,车上人员身亡。
于是汽车圈的博主们开始喷了,这是工业垃圾,没安全性可言,买这车的人都是交智商税。
我看了下原视频,一辆车以接近 100 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撞到大货车尾部,我不觉得有什么车能抗住那种撞击。
那么,这车到底怎么样?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买?真的是国货之光吗?
我一直认为,任何一款产品的成功都是对定位的拿捏、对需求的判断、对产品设计的成功。
定位、需求、设计,三者缺一不可。
如果再外加一个因素,那就是运营。
正好,上周我自驾去外地泡了个温泉,总共三天时间,有两个半天在路上,来回 600 公里。
这次不是开自己的车,而是租了一台理想 L7。借着这个事儿,跟你们聊聊我对这款产品的使用体验和感受。
我租的是一台理想 L7 Pro,五座版本,黑色外观白色内饰。
之所以选 L7 Pro,是因为这个版本带空气悬挂,我想全程体验一下空气悬挂的实际效果。
虽然之前也试驾过理想的车,但这是我第一次长途体验,也正好是个家庭用车场景。
说到家庭用车场景,这是理想在产品定位上的成功之处。
当天出发后到了第一个服务区我才开始统计小计里程,回家还车前看了下最终数据,总计是 545 公里,实际有 600 多公里。
在能耗方面,全程用油和用电基本是对半开,综合油耗 8.3 升,电耗 24.1 kWh。
在模式选择上,市区我切换到纯电优先,高速用的油电混合,也用了纯油和纯电模式。
单从油耗来看,比我自己的宝马 3 系要省油一点,目前我自己的车综合油耗得 9 升。
到了目的地后找了个快充桩,从 30% 充到 100% 大概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总计消费 37 块钱。
这车纯电模式下能开 170 公里,所以算下来充电会比加油省钱。
总共行程加了 200 块钱油,充电 100 块钱左右,相当于 300 多块钱跑 600 公里。
同样的里程,我自己的车估计得 400 多块钱才能做到。
对于有充电条件的场景来说,用电的确比用油更香,而且作为增程动力车型,也没有里程焦虑,充不上电还可以加油。
増程器的原理,相当于用汽油驱动发动机工作发电,然后用电驱动电机带动车辆行驶。
相较于传统燃油车,増程模式的车不需要变速箱,所以机械结构相对简单。
所以你要问我这车用车成本咋样,只能说比同级别同尺寸的车更省,毕竟是一台超过五米的车子。
如果只是在市区上下班代步,用纯电模式就非常省,晚上回家充满电即可。
再就是很多人吐槽的増程器工作噪音,说实话,的确有。
即便是在高速上有胎噪和风噪的情况下,増程器工作的声音也是能听到的。
不过,还得看跟什么比。
如果跟纯电车比,那这种噪音会比电机工作的声音大。如果跟燃油车比,那它跟发动机工作的声音其实差不多。
唯独有个区别,就是你对増程器的工作启动时间拿不准,因此有种节奏不一致的感觉。
开过燃油车的都知道,只要你踩油门,发动机就会提升功率去工作,噪音也会随之增加。
因此,你对油车的噪音有掌控感,但对増程器工作的时机无法把控。这种体感上的差异,就好比原本坐车晕车的人在开车时不晕车一样。
所以,突然而来的噪音就会让人产生不适,而且増程器工作的音色跟燃油车的发动机也不太一样,这就是区别。
接下来,聊聊自动驾驶。
在整个 600 公里的行程中,高速上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我都是用的自动驾驶模式。
说是自动驾驶,其实也只是半自动,手还是得扶着方向盘。
但是,这种自动驾驶确实能缓解长时间驾驶的疲劳,因为车辆会自动加减速、变道超车、打转向灯。
这也是我第一次完整使用自动驾驶功能,用完就有种回不去的感觉。
不过整个过程中还是出了个 bug,就是高速上存在路桩的时候,自动驾驶没有识别出来,而是直接开了过去。
好在我全程在监视,所以自己把方向打了过来,要不然就直接压路桩了。
另外还想说一点,就是我之前吐槽过理想 L 系列的车没有仪表台的设计,这是不长在我审美上的。
但这次体验过 HUD 后,其实我并没有关注仪表台的存在,甚至连方向盘上的小屏幕都没看过。
第一次使用 HUD 的人可能会有点不习惯,但长时间用下来你会发现,真香。
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产品还得上手体验,只看只想是不会带来真实体感的。
内饰方面,除了方向盘之外,其余就没有实体按键设计了,就连双闪灯的按钮都是放在车顶灯光开关的位置,以至于一开始我还找了半天。
几乎所有的功能,都可以通过语音控制。
以前我觉得语音控制有点多余,但是在开车过程中你会发现还是非常方便的,而且全车人员都可以操作。
但是我还是测出了一个 bug,当我在充电时,主屏幕退出了充电页面,第一次使用的我找了半天没找到入口。
于是,我让理想同学打开充电状态页面。这时候,它就不理解了,我只能自己去菜单里找。
不知道这次更新 OTA 之后是否解决了问题,而且 OTA 5.0 的更新还植入了 Mind GPT,这也是把 AI 跟车机相结合了。
综合体验下来,我觉得这车的确还不错,至少是能满足我长途出行的家庭用车需求。
说几个场景你们就知道我为什么要体验这车了。
首先,空间大,不仅能装更多东西,五座设计的第二排可放倒变成一张 2 米的床,适合中途大人和小孩休息。
我自己的 3 系第二排座椅不可放倒,而且角度不可调,坐时间长了就会比较累。
其次,电吸门的设计适合有娃家庭,尤其是小孩在车上睡着后下车的场景,以前即便再小声关门也是啪一声。这样的场景,我经历过很多次。
另外,车本身可以对外放电,长途出行甚至可以在服务区用电磁炉吃个火锅做个饭,有时候给小孩做饭也方便。
还有就是自带娱乐系统,这对于大人放松和吸引小孩注意力都有帮助,比干坐在车里看手机更方便。
另外,聊下一开始说的空气悬挂。
因为我自己的车是改装过绞牙避震,所以路感会更丰富一些,而且韧性比原厂更强。
但空气避震给我的感觉就是乘坐体验一定更好,但驾驶体验一般。
虽然有多重模式可选,但也仅是很舒服、舒服、比较舒服之间的差别。至于驾驶路感和乐趣,跟我自己的车的确没法比。
可如果是长途出行的话,我还是愿意牺牲这种驾驶乐趣,因为是全车人的体验。
或许,定位准确、需求满足度高、产品设计合理、性价比高,就是很多人选择它的原因。
有不少人对国产品牌有偏见,其实我觉得没必要,现在国产造车做到已经不错了,可以多给一些关注。
说这么多不是吹理想有多好,也不是帮理想站台说话,而是纯粹出于自己的一次真实体验。
定位、需求、设计说完了,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运营。
这个关键运营角色就是李想本人,他既是产品经理,也是首席运营角色。至于他是怎么做到的,你们可以去围观下他的微博。
不过我还是想说,理想在强调舒适、性价比、家庭用车的同时,也要注重车辆安全方面的研发投入,光靠冰箱彩电大沙发是不足以立足的。
毕竟,家庭用车场景最低层的需求是安全。
消费者会用钱投票,但也别辜负了他们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