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生病时,他可以做什么?”这是一个好问题,我们先放一放。回到之前,我们谈到现在医学对抑郁症有许多分类。其实,对于中医而言,分析抑郁症类型,确定不同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这样做是没有太多意义的。那么,对于中医来说,我们会做什么是有意义的?
试着思考这样的问题:
所有的心理问题,背后关乎的是什么?
有以下几点可以借鉴:
l 关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水平。
l
关乎一个人对自己了解多少。
l
关乎一个人是否愿意去了解自己。
l
关乎一个人是否愿意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自己如何与世界交流。
l
关乎这个世界怎么样地在有意无意、善意或恶意、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交互影响、互换。
l 关乎一个人在与这个内外世界的交换中,自己的身心意是怎样变化的。
为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有意义的?
因为当一个人具备这些能力时,他就不太容易掉到各种心理疾病名称和类型的陷阱中。
他会明白,即使此刻他正在不舒服,正在不高兴,甚至已经有一年的时间感到不高兴,他都知道这是人生必要的东西。人生一直是起起落落的,和股票一样,没有一只股票永远会往上走。
身体健康也是这样。
当一个人感觉身体不太好时,如果他知道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他就不会心里发慌地到处找中医或者找西医。
这个时候,他会回到我们最初的那个好问题:当一个人生病时,他可以做什么?
其实是学习开始了。
借由对自己的观察,旁人的提醒,或者看书思考……他会回过头来看看:
l
看看自己跟家人、朋友等等的关系怎么样?
l
看看是否对待自己过于严厉了?
l
他也可能会借助一些外在的参照,意识到自己是不是一直过于封闭?
l
或者在坚持一些不一定需要坚持的东西,在维护一些不需要维护的东西。
l
留意一下自己的饮食、睡眠、运动。
l
有什么还没有意识到的盲点?
l
生活是不是过于单一了?
当他回过来看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调整已经自动开始了。
一段时间以后,不管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问题,会好转或者消失。
其实医学的本质应该是这样的。
不管是中国的医学还是西方的医学,最初的本质在这里。而不是说:你有病,要吃药,不能停。
包括高血压、糖尿病也是这个问题。真的需要终身吃药吗?或者只是吃药、不做其它方面的改善,对保持健康有用吗?不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可以思考一下,长期或者是终身服药,以这种方式来解除人生痛苦,或者来解除某种生理、心理、情绪、认识上的冲突,合理吗?
任何一个有思维能力的人都会知道这是不合理的。有几个人会这么想?
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与你是不是医生,是不是饱读诗书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其实是人的基本能力:
有理性的去观察和思考。
我们现在过于追求外在的标准:学很多东西,学到博士、博士后,很精深。好像这样才能对一个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其实不应该是这样的。
就像一件事情做还是不做,不在于财务分析和远期的损益分析。当下你安不安心?你知道做了以后你不安心,你就不会去做了。这样做,既不需要学习,也不需要文凭。
但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或者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