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机器人产业1/3在中国,而中国机器人产业1/3在上海。
谈到机器人市场,上海是绕不开的话题。如今,不仅机器人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和库卡都将其中国总部或机器人总部设在上海,更有国内巨头新时达、新松、捷勃特、大界、木蚁、达闼、高仙、擎朗智能……一批批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企业先后在上海扎根。
在2024年的最后一天,位于上海闵行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的“节卡机器人”,向上交所提交了更新后的招股书,全力冲刺IPO。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23年,节卡机器人已经向上交所科创板递交了招股书,目前已经过问询,但尚未披露上会时间。作为国内“协作机器人三杰”,节卡机器人的创立、发展及IPO之旅备受瞩目。
在闵行区的创新热土上,节卡机器人创始人李明洋跨界创业的故事广为流传。
李明洋出生于198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后,早期在上海紫泉饮料公司担任工程师。后又在利乐包装公司担任多年销售经理,创办节卡机器人之前并没有机器人行业的经验。
在他为中国乳业企业工厂做规划期间,敏锐地洞察到了牛奶加工环节与礼品盒包装环节之间的巨大反差。尽管牛奶加工已实现高度自动化,但礼品盒的包装却仍大量依赖人工,
且随着工人年龄的老龄化,包装环节的成本逐渐攀升。这一现状激发了李明洋借助自动化技术解决难题的念头。
2014年,李明洋携手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盛鑫军教授等人,共同创办了节卡股份,并入驻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孵化器。
创业初期,公司以机器人系统集成作为主营业务,专注于客户的工艺和场景需求,并在同年10月完成了智能化系统原型机设计。凭借李明洋在饮料包装行业的深厚人脉与经验,节卡股份的机械臂迅速获得了国内几家乳制品厂商的认可,实现了批量供货。
2015年,节卡机器人从设计牛奶礼品箱智能化包装系统开始,为中国乳制品行业打造了第一个礼品箱牛奶智能包装生产线。
这一突破性的举动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显著降低了人工成本,为节卡机器人吸引到包括蒙牛、光明、旺旺等大型企业的关注和合作。
此后,节卡股份持续深耕智能制造领域,为化纤行业设计了氨纶自动分级分拣机器人包装系统,将原本需要65人的生产线精简至仅需4人操作。
自动化浪潮下,面对机器人发展可能带来的工人就业压力,节卡股份选择了更加人性化的道路。他们决心研发新一代协作机器人,以实现人机协作共融,避免与工人“抢饭碗”。
经过努力,2017年,节卡机器人成功推出第一款小助系列协作机器人,打破了国内机器人本体“卡脖子”的困境。
随着技术研发步伐的迅速加快,资本市场对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公开数据显示,节卡机器人IPO前共融资六轮,累计融资总额超过14亿元人民币,估值已达50亿。
如今,
节卡股份的协作机器人家族已壮大至九个系列,且在汽车、电子、半导体、新能源等众多行业巨头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拓展市场的同时,节卡股份还积极拓展商业新消费领域,将先进技术应用于餐饮、零售、教育等服务场景。
多年来,节卡机器人的发展伴随着国内协作机器人的兴起,不仅为传统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更推动了全球工业智造的升级。
回顾节卡机器人的创立与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恰好把握并顺应了国内机器人行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安装量占据全球总量的半壁江山。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近日发布的《2024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达27.6万台,占全球安装量的51%。
从供给侧来看,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整体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2024年1-11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48.38万台,同比增长11.1%。
此前长久以来,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由日本发那科(FANUC)、日本安川电机(Yaskawa)、德国库卡(被美的收购)、瑞士ABB主导,“四大家族”凭掌握着工业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一度把控着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国内厂商由于找不到同类的合适产品,也只能无奈接受国外高价格的产品。
近年来,随着国产厂商的崛起,“四大家族”近年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有所下滑,从70%下滑至40%左右。根据 MIR、CRIA 数据,2023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达 45%,同比提升9个百分点。
乘着机器人国产化的大趋势,节卡机器人加大研发投入,为国内客户提供了更多选择。
最新的招股书数据显示:2021年度、2022年度、2023年度和2024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逐年上升,分别为 2,685.20 万元、4,750.92 万元、7,312.89 万元及4,043.97 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15.27%、16.92%、20.92%及 24.25%。
截至2023年底,节卡机器人研发人员数为144人,占比31.44%,支持公司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技术创新支持下,节卡机器人陆续布局汽车产业链、3C电子等行业。
2
019年,节卡机器人与多家跨国著名车企及3C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开启机器人出海之路,并成功打破国外巨头垄断与丰田、立讯精密等知名企业建立合作。
在营业收入方面,节卡股份最新的招股书显示:节卡机器人2021 年至 2023 年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 年上半年分别为,17583.47 万元、28077.75 万元、34955.62 万元、16678.85 万元2021 年至 2023 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 41%。
值得注意的是,当协作机器人行业正在普遍亏损的状态下,于2022年实现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573.57万元;同时预计2025年再次实现扣非后净利润的扭亏为盈,预计扣非后净利润 1,700 万元左右。
如今,节卡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近2000家客户、300多家行业优质渠道商,设立了九大分支机构,产品畅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越疆、遨博并称为国内“协作机器人三杰”。
这家最早起步于牛奶礼盒包装的企业,在经历了技术产品化、产品场景化、市场化和规模化的高速发展后,目前在协作机器人领域中已经跻身第一梯队。
正如前文所言,近年来,
节卡机器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上海机器人产业的优质沃土。而上海之所以能够成为机器人发展高地,与其背后深厚的政策环境、前沿的科研实力和人才质量等诸多因素密不可分。
一是政策支持:
《上海市关于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若干意见》、《上海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与此次《行动计划》的出台,有效的支持了上海机器人产业的建设,保证了产业政策环境的稳定。
202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再印发《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提出了细分目标: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80%以上,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力争达360台/万人。
二是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人员环境:
上海是全国科技的聚集之地。在上海,国家级、部委级的创新体系达到260多家,其中国家级的机构有119家,虽然它们各自的功能不尽相同,但这些机构都拥有共同的一点——创新。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技术创新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经济社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这些机构的存在提升了整个上海市的创新环境。
三是人才的质量:
上海市聚集了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在科研大军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相差无几,企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所占比例最大,达到67%,这部分人员可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能够为项目输送源源不断的人力。
闵行区作为上海制造业重镇与AI聚集地,正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全力驱动上海智能制造新引擎。
近年来,闵行智能机器人产业迅猛发展,汇聚200余家产业链企业,规模破百亿,涵盖核心零部件及工业机器人、服务、特种机器人等龙头。
依托丰富应用场景,闵行加速产业链融合,共建生态圈,打造标杆应用,推动智能机器人赋能各行各业,形成新生产力。
接下来,闵行将继续为包括节卡机器人在内的创新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创新资源和优质服务,以产品创新和场景推广为着力点,助力拓展智能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培育机器人发展和应用生态,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月10日,节卡机器人创新园区举行启用仪式。该园区位于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谷路18号,未来将建设成集机器人本体、零部件、机器人配套等产业链上下游聚集的园区。
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明洋表示,公司将充分发挥产业链标杆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上下游及生态圈企业向“大零号湾”聚集。依托“大零号湾”创新资源,节卡机器人将继续深化与上海交大等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在政策指引下,更好地实现技术落地,拓展应用场景,引领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