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辞旧迎新的时刻,很多人都在总结过去和展望明天。我亦不能免俗,且来细数一遍2016年走过的那些城。
作为一名深漂游子,在过去一年里,工作原因走遍了不少的城市,游走于很多相距几千公里的城市,最北的地方到过首都北京,最南的地方是毕业后的大本营深圳,这些走过的城市就串联成了我所有2016年的记忆。现在,终于能够背起行囊回到2016的终点站,这个终点站的名字叫故乡。
深圳、广州、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厦门、成都,就像是记忆中的一串串字符,连在一起就谱出了我的2016。
>>>> 春——广州
作为全国最南部的省份之一的省会,广州是一个四季没那么分明的城市,夏天尤其炎热且长,往往都是忽如一夜冬/夏风来,夏天就跳过秋季转换成冬天,冬天就跳过春季变成夏天。
所以,广州的春天是极短暂的。
在历史上,广东俗称南蛮,是帝都被贬谪官员的发配之地。因此,不少号称精英分子的人趾高气昂地称广州是一片文化沙漠。
然而,对此我并不能苟同。今日的广州,在商业的繁荣滋养下,形成了其独特的商贸文化。这种文化,来源于自由市场,以商业盈利为终极目标,这里的人可以赤裸裸谈钱而不觉伤感情,这里的人可以自由地言论和思考而不受到过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文化是可以自由呼吸的文化,是一种大众的、务实的文化,是一种实用主义生活哲学的文化。
说起广州,不得不提的是西关、东山骑楼,和广州的早茶文化。
走在广州古旧的街区,你会惊讶地发现:窄窄的街道两旁,一幢幢房子好像长了脚,被柱子架在半空。再仔细看,底层的房子似乎往里掏空了两三米左右,而且在街左右两旁各形成一条宽敞的人行走廊,这条走廊,长可达数百米甚至几千米。这些被柱子架在半空的“长脚”房子,便是广州最有特色的近代建筑之一——骑楼。
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如今,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这些骑楼仍然鲜活地存在于广州人的现实生活中,在荔湾、越秀等老城区,骑楼仍处处可见。游走在那些骑楼街巷时,你便沉溺进了广州古老而深邃的似水流年里。
如果说骑楼是一种舶来品,广州的早茶文化则更显地道。
广州人所说的早茶,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饮茶,相反地,茶可有可无,吃点心才是重点。说早茶是本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点都不为过。广州的茶市分为早茶、午茶和晚茶。早茶通常清晨4时开市,清晨的时候很多本地老头老太太们就相约至茶楼,以早茶开始他们新的一天的生活了,好不惬意。早茶是业余消遣、聚会,也是谈生意的好去处。
这座我曾经读书数载的城市,是一个低调和务实的城市。
>>>> 夏——深圳
和广州一样,在深圳,永远没有春秋,只有夏天和冬天,外加它们生的一个儿子叫“回南天”。这个四季常夏的城市,在四大一线都市中夏天最长,面积最小,也是最年轻和最具活力的城市。
一线城市中,北京自古以来就是政治中心,上海早在19世纪中就是改革开放的对外商埠,广州两千多年来都是华南地区的中心,也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唯独深圳,在三十多年前还是一个小渔村,经过邓爷爷的点石成金,花了三十年的时间从一个小渔村跻身全国4大一线城市。这也使得深圳成为了一个年轻、有创造力、有梦想的城市,深圳就像当年的“美国梦”一样,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引来多少外地年轻人到此抛头颅撒热泪,只为在这里扎下根实现梦想。
深圳这个城市很特别,它是一个几乎没有本地人概念的城市,它的户籍人口占比不到三分之一,而这三分之一有户口的深圳人当中,随便拉个出来问问也很可能是上一辈在九十年代从外地移民至此的。而且,它也是四大一线城市中入户最容易的城市,不像北上广入户要求极严、门槛极高,深圳甚至拿出巨额的住房补贴来吸引人才入户成为深圳人。深圳,就是这样一个移民城市,是一个大杂烩,大染缸,包罗万象。
深圳是一个特别的城市,城市成长竞争力排行榜上多年连年第一,在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上自2015年后跃居第三,直逼排名第二的香港。
深圳是一个特别的城市,论创新力在全国都数一数二。深圳的高等院校数量并不多,相比北京、上海,甚至西安、武汉这些城市都堪称寒碜,但发明专利的数量却名列前茅——深圳几乎是全中国对科技创新给予奖励最重的城市。截至2014年10月,深圳市的有效发明专利累计近7万件,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二,每万人专利数超65件,都远超国内的平均水平。深圳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更是高达3725件,居全国之首,并占全国的半壁江山。
正是这样一个文化多元、包容度极高,经济竞争力又极强的城市,成为了多少外地人追逐梦想的摇篮。
这个我一毕业后的第一站,也是我的工作大本营,这是一个多元、包容和梦想的城市。
>>>> 秋——北京
北京这个城市于我,相比以上两个久居之地,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只是个匆匆路过的地方。但是,北京在我匆匆路过的城市中,是一个最“重”的城市。
作为首都,北京几乎集中了全国最好的资源,无论是教育、医疗还是行业政策,都几乎为它垄断。作为政治中心,北京总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就像是秋天。
>>>> 冬——家
家乡是一个中部省份的小镇,我在这个镇上度过了高中以前的全部时光,那里满满都是童年与少时的记忆与味道。
高中之后,为了求学,先在县城读了三年高中,又终于在三年后第一次出省到了广东求学。从开始的每年回来两次过寒暑假,到后来工作后的一年一次,回家的日子是越来越数得清了。
从来没有哪次回家有这么浓烈的陌生感,也从来没有哪次回家感觉家乡的山这么高这么多,群山环绕,连绵不绝,山上的隧道与大道一直从县城的平地绵延弯曲到了一个平地较多的地方,这里就是我从小长大的小镇。这种陌生感,就好像我以前的十几年里并未生活在此;这种陌生感,就好像尽管十几年生活于此,我对故乡的景色和风俗却视而不见。
这个小镇,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对于我这个从小就胆小、爱宅的人来说,尽管是故乡,但很多地方我并未到过,下过脚最远的地方好像就是离镇中心5公里的外婆家。
这个小镇,我待过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镇中心唯一一所中学。我在这个镇中心中学里出生,小时候对着这个学校上方的天空数星星,在这个学校的草地中追萤火虫,在学校操场上玩过家家;在这里,我们家买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又在后来几年里换上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这里,我看着我家住的旧家属楼被推到,又到校园另一个像四合院格局的角落安居了几年,就这样我看着这个学校被拆拆盖盖的好多年;当我在这里已经长成了一个大小孩的时候,我们家终于搬到了校外,但仍然是在学校的隔壁。
我在小镇上记忆最多的就是这个学校了,但这个学校也如这个小镇的一个象牙塔。然而大学后的每年寒暑假或是工作后归家过年,往往都是在村里奶奶家与爷爷奶奶和叔叔一家度过。从三口之家到大家庭,从象牙塔般的学校到更接地气的乡村,这个土生土长的故乡,于我却越来越陌生,甚至格格不入。
>>>> 结语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脚下踏过的土地与城市也越来越多,每个停留过的城市都留下了酸甜苦辣的回忆。当我不断地再次远离故土,踏上漫漫征途,故乡,变得越来越模糊和陌生,然而,故乡的魂却亘古不变,永远在那里。
相关阅读:
吾心安处是故乡【归乡记系列 · 2017】
没有故乡的孩子 【归乡记系列 · 2017】
关乎青春、成长与责任的那点事【归乡记系列 · 2017】
我们是归人,但最终是过客【归乡记系列 · 2017】
一座集市的变迁,一部家乡经济史及背后【归乡记系列 · 2017】
三千里路 两位父子 一缕思绪【归乡记系列 · 2017】
你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归乡记系列 · 2017】
何处是吾乡?新生代农民工的迷思
有爷爷奶奶的地方就是家【归乡记系列 · 2017】
一年中最后的匆忙【归乡记系列 · 2017】
格隆汇声明: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来源“港股那点事”及作者。
●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格隆汇”APP
● 遨游格隆汇官网(gelonghui.com)
● 添加微服妹妹微信号:guruclub_011
● 关注格隆本人微信公众号:guru-lama
● 商务合作(0755-86332133-823)
●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