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什么时间在哪里跨入文明的这个问题,历来是考古学、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梁启超以《五千年史势鸟瞰》为中华文明的长度做了一个5000年的注脚,而举世瞩目的良渚文化,其年代恰好卡在距今5000年前后这一个重要的时间点上,考古出土的实物也证明其距离文明社会非常接近,那么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之说是否能名副其实,目前来看,最有希望的佐证便是良渚文化了。
所以良渚博物院的“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陈列,立足良渚遗址80年的考古成果,尤其是近10年来良渚古城和水利系统的发掘资料,按照“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单元,剖析了良渚社会的方方面面。
距今一万年开始,太湖流域逐渐成陆,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良渚先民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舞台,良渚先民开辟沃野,发展农业,形成了以水稻栽培和家畜养殖为基础的生业结构,手工业加强,遗址数量剧增,聚落分化显著,人口规模猛增,大型城市出现,这些成为良渚文明社会的时代特点。分布在环太湖流域的600多处良渚文化遗址,呈现出“都邑、城邑、村落”的格局,形成一个个遗址群,居于核心地位的良渚古城聚落中,还分化出宫殿、祭祀、墓葬、作坊等多个独立的功能区。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良渚文化”便成为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物展示之一:良渚文化时期 陶袋足鬶
良渚古城南北分别峙立着大遮山和大雄山,西部散布着一系列低矮山丘,向东则是敞开的平原,这就给人一种三山之中,以山为郭之感,古城周边还有众多河流湖沼,所以形成了广阔的水域、便捷的水陆交通,成为建立国都的理想之地。作为良渚古国的都城,良渚古城呈现出权力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等诸多特征,成为中国文明形成与国家起源的重要标志,良渚古城遗址,不但把杭州的建城史向前推进了三千多年,更是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文物展示之一:良渚古城内反山王陵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良渚国王和贵族通过一整套标志身份和地位的玉礼器及礼仪制度,达到对神权的控制,从而完成对王权、军权和资源的垄断,良渚将“礼”的观念运用到玉这种特定器物上,生产具有特殊含义、代表特定身份的礼仪用玉,对玉礼器的控制和分配,来表现社会等级、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作为政权、等级和宗教观念的物化形式,良渚文明的玉礼器规格等级之高、制作水平之精不仅展现了良渚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更反映出良渚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统一的宗教信仰,成为影响中国数千年“礼制”的重要源头。
文物展示之一:良渚文化时期 玉琮
总体来说,“水乡泽国”部分在介绍良渚遗址的自然地理环境之外,还介绍了良渚文化、良渚古城的发现史,解释了人们对良渚文化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发掘研究过程,体现了考古学研究的一般规律;“文明圣地”部分不仅将良渚古城与中外早期城市文明做了纵览式的介绍,还将良渚古城及其水坝遗址同相似遗址进行了比较;“玉魂国魄”部分不但讲述了传统的信仰观念,还试图构建世俗权力与宗教权力的关系,深入考察良渚社会的组织结构。
以展览的方式表现学术观念绝非易事,更何况良渚博物院是一座遗址博物馆,展览和遗址之间的关系是必须要考虑的,整个策划实施殊为不易,这也足以为博物馆举办这样大的“议题”内容的展览,树立了一个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