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行动派DreamList
青年学习型社群,致力于帮助青年人用行动实现梦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基金报  ·  超2万亿巨头,最新曝光! ·  12 小时前  
中国基金报  ·  传闻落地!国际巨头,大动作 ·  昨天  
中国基金报  ·  微信最新发布!春节消费数据来了 ·  昨天  
中国基金报  ·  重要名单公布!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行动派DreamList

多亏“隐身”功能,让我躲过了垃圾社交

行动派DreamList  · 公众号  ·  · 2018-11-30 07:30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一起来做行动派!

先抛一个问题给大家:如果给你一星期的带薪假,不用对接工作、不用应酬别人的那种,你愿意吗?那一个晚上呢?


生活中我们有太多人手机微信不离身,被工作、被琐事、被其他人霸占了大量时间,一不小心又过完了一天,这其实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有时候想关掉微信的小黄瓜

主播: 七七,微信:guoweijie6423

☝ 配乐:许嵩 - 绝代风华



01

我要的不是已读功能

而是“隐身”功能


据统计,人平均一生会遇到过8263563人,会打招呼的是39778人,会和3619人熟悉,会和275人亲近……


城市人每天都在人群中穿梭,不断地产生新的连接,所谓“让信息互联,让知识创新”,实际上越来越多人正在经历的却是“被动社交”。


参加一场会议,请添加工作人员微信;


如果手上有一些好资源,人们会不分亲疏地前来索取;


大家聊得正开心的时候,总有人突然拉群让你帮忙点个赞、砍两刀;


晚上11点领导发消息给你……


其实很多逢场社交我们都介意的,只是习惯着说没关系。


在这个微信一小时就有上百条消息、社交成本一降再降的时代,一个人想要保持耳根清净真的太难了。


连我们的朋友圈也从私家花园,变成了人声嘈杂的市民广场,于是被迫地设置了分组和三天可见。


然而吊诡的是,整个社会环境好像对看起来外向的人显得更加包容,拒绝社交反而成了一件“非主流”的事。


想起很多年前的QQ,那时候还能自主选择“隐身”状态,不得不说,那些看起来过时的功能真的很好用,至少它可以帮我避开一些垃圾社交。


相比之下,微信却只能“永久在线”。



问一位编剧朋友,最近一次让她感觉非常开心的事情是什么?


她几乎脱口而出:“一个人在深夜煲一部好剧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灵魂特别高贵。”一个人呆着的时候,让她感受到纯粹的幸福。


确实如她所说,我们白天像陀螺一样运转,只有熬到半夜其他人都睡了,勇敢牺牲自己的发际线才能换来一点不被打扰的时间。


有时候面对乌压压的人群,真的想找个洞,钻进去,什么都不做,只发呆的那种。




02

给亲密关系留点空间

不远、不近、刚刚好


面对越来越大的社交压力,聪明的人已经开始学会回避被动社交,也慢慢学会了控制主动社交的射程范围。


英国著名短篇小说《19号房间》讲的就是一个逃离社交的故事。


女主人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偷偷在小镇外的一个偏僻旅馆租下了19号房间,每天下午离开丈夫、离开孩子,到那里待上一阵,就能感受到简单、宁静的幸福。


人们都不理解为什么她一到下午就要消失,故事的最后,她宁愿撒谎说自己出轨了,也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有一间秘密的房子。


以前我也不懂为什么她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后来和一位设计师朋友聊天,发现她的目标不只是和男朋友一起买房子,而且要买一间属于自己的小房子,不被打扰,专心创作,尽情逃避。


也许逃离就是一个人的本性,短时间的逃逸出走,能够斩断与平凡事物的联系与约束,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重新活跃起来。这就是为什么人一旦长时间没有独处就觉得浑身难受。


现在也有一些年轻人喜欢(同城)异地恋多过天天腻在一起,每个月有固定的见面时间,约会时全情投入去约会,分开时各做各的事,互不干扰。


“我需要你的陪伴,但不是你的所有时间。”


这种现象被称作Goldilocks(适宜效应):不太近,也不太远,刚刚好。


我还看见过一个很有意思的问答:


问:怎么宠男友?


答:每天给他留一两个小时自己呆着,他会很开心的。


并不是所有的亲密关系都要无限占用对方时间,有时候保留一点距离反而更能享受到爱情的新鲜感和乐趣。




03

独处这件事

一旦享受过就很难戒掉了


关于一个普通成年人的独处时间,美国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心流》中指出:人们醒着的时间里至少有三分之一是独自一人。


但是我们绝大部分人还没学会“怎样好好地利用这些独处的机会”。


如果你一旦离开人群,躺在床上就开始胡思乱想,甚至感到空虚和焦虑,那你很可能是还没有学会独处。


书中还定义了“什么是一个人最美好的体验”,就是当我们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就能给人带来巨大的喜悦。


以前《锵锵三人行》还没有停播的时候,经常听主持人窦文涛提到过一种他很喜欢的生活方式:“我一天录完影回到家,就想拿起书来读一读,它可以让我的内心得到平静和满足。”


窦文涛是一个内心细腻敏感、温柔却有力量的人,他自己也说“如果不是录节目,我可能就躲在家看书,一天都不跟人打交道。”


优质的独处体验总是会让人上瘾的,像窦文涛这样懂得享受独处的人,不是不喜欢社交,也不一定内向,他们往往更渴望的是自我反思、创造,以及给自己充电的状态。



另一位心理学专家格里高利·菲斯特也指出:每次高质量的独处可以让人增强注意力和富有创造力。


当一个人身边有其他人的时候,大脑会不自觉地关注周围的人,注意力就会被分散;


而一个人独处时,大脑处于相对单纯的环境,与外部事物产生的摩擦和消耗也会随之减少,从而提高专注程度。


熟悉王力宏的人都知道,有着“邋遢王”称号的他经常迷失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专心作曲、编曲、制作,不跟人交流,甚至好几个月都不出门,直到歌曲制作好了才邀请朋友来听。



王力宏的才华不是天赋异禀,而是出于对音乐极致的专注与热爱。


他把自己关在家里的时候,也在高度关注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感受,然后通过他的歌曲将心中的感情表达出来。


高质量的独处,会给我们留出思考和观察的空间,使我们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学会断掉一部分不必要的联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做一些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是学会享受独处的第一步。



04

一旦拥有独处的能力

就能抵抗一切空虚和焦虑


生活中我们不乏见到一些非常“宅”的人,你很难看见他出现在一些电影院、商业街、KTV、网红店这样的消遣场所,但是他喜欢钻进一些冷门的展会、博物馆,或者是楼下的咖啡厅一个人静静地做着自己的事。


《生活大爆炸》中的科学怪才谢耳朵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常常因为过分优秀,而显得和大家格格不入。



虽然在第十一季的时候剧情反转,他和女友Amy也成功步入了婚姻,但也正是因为有前八年的孤独沉淀,这个有趣的灵魂才让人们相信了“无论是不是独身一人,都可以活得非常精彩”


人一生独处的时间很长,既可以选择不停地社交去填满这些空虚的时间,也可以拿出一些时间给自己享受人生。


培养一份爱好,拿下一个学位,做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实现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读一些好书……这些都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而人一旦拥有独处的能力,就是他开始成熟的时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