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卫西谛照常生活
卫西谛个人公共平台(随笔有关电影、旅行、摄影、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哲学园  ·  DeepSeek核心论文全译本:DeepSe ... ·  6 小时前  
哲学园  ·  牺牲之国:美国政制的神学基础 ·  4 天前  
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  【地学人生】痛而不言是历练,笑而不语是成长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卫西谛照常生活

Day 306 摄影机跟着跳舞

卫西谛照常生活  · 公众号  ·  · 2017-10-05 20:01

正文

和电影生活在一起第 306

2017 10 4 日星期三


片名:红色赞美诗 Red Psalm (1972) ,米克洛斯·扬索


南京,家



在一个镜头切换前,千万不要移开你的视线(或者打盹)。这是热衷长镜头的导演对观众们的要求。因为“眨眼之间”,那个精心编排的镜头运动就会在导演没有剪断的位置被观众自己剪断了。看《红色赞美诗》时,也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因为这部 84 分钟的电影,据说只有 26 个镜头,平均每个镜头有 3 分钟长。

在认识贝拉·塔尔之前,我们先知道的是他的匈牙利前辈米克洛斯·扬索,最早看到的是扬索的电影,比如著名《红军和白军》。神乎其技的长镜头,使得战争场景变得异常庄严和残酷,那种高度的形式主义令人动容。

贝拉·塔尔近年常来往中国,也有国内记者问过他,扬索对他的影响(毕竟知名的匈牙利导演多以长镜头闻名于世)。塔尔说他年轻时确实看过大量扬索的电影,运镜方面他很仰慕扬索,但是扬索更倾向于政治历史的表现,而非心理学方面的探索。

西方的评论家中,乔纳森·罗森鲍姆非常推崇《红色赞美诗》,认为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匈牙利最伟大的电影,“将内容与形式、政治与诗意融合起来,令人敬畏。”这部电影的匈牙利语原名“ Még kér a nép ”,意思是“人们依然要追寻”。罗森鲍姆说,就像这个名字所揭示的那样,扬索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立了令人震撼的连续,能让人获得一种“直接感受历史的感觉”。

当然我们很少有人能像匈牙利人那样感受到,扬索在电影中置入的一些匈牙利民间传说的元素,比如滴血的白鸽、系着红缎带的枪等等。但还是可以感受到一种类似于宗教和民间的仪式,带来的欢快与悲伤。最重要的是我们能看见自由和勇敢。当电影的形式表现出真正的自由和勇敢,电影才会具有真正的生命活力。

《红色赞美诗》的内容是扬索式的, 19 世纪末一群农民为了从地主和贵族手中夺取基本权力而发动起义,期间与当局和军队对峙,最终被残忍镇压的故事。整个故事的场景被全部放置在草原之上。旷野仿佛成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上演一出关于反抗的戏剧。

虽然预先了解电影镜头数量极少,但好在它是一部“歌舞片”,所以看下来一点都不会觉得沉闷。歌曲从《国际歌》、匈牙利民间音乐、俄语和英文民谣,每一段都非常动听。当人们庆祝自己在反抗之后幸存下来时,他们围绕火堆起舞,表现出团结的力量和集体的美感。

事实上,电影本身就是一场复杂而华丽的舞蹈。就好像在摄影机的鼓动下:风景和来来往往人们共同跳起舞来。


44 周 东欧年代



镜子 (1975)

飞向太空 (1972)

红色赞美诗 (1972)

严密监视的列车 (1966)

我是古巴 (1964)

水中刀 (1962)

灰烬与钻石 (1958)


卫西谛照常生活 · 微信号:iweixidi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