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给我发来了几枚火花,说没想到火花的图案能够绘制得这么漂亮。我告诉他,这属于火花中的精品了,非常难得。三十年前我也曾致力于火花的收集,并且用于历史教学。随着火花生产的停滞,我早就放弃了火花的收藏,但当年的一些藏品仍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火花就是火柴盒上的商标图案,曾经是收藏界的宠儿,世界各地有广泛的爱好者群体,并且成立了不少的火花协会。中国生产了大量的火花,其中不乏内容有趣、设计精美的作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苦于教学图片资源的不足,很多历史教师都有收藏火花的爱好。我也曾经充满热情地加入了收藏的队伍。与许多人不同,我收集的都是历史题材的火花,同时也努力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
三十岁以后,我从小学就开始收集的火花开始逐渐散弃,终致所剩无几了。最近清理旧书,居然找回了几版火花,除了纸质略为发黄外,其他方面都保存完好,堪称是沧海遗珠了。我已经记不清楚这批火花的来源,却清楚地记得曾经给大学生和中学生都展示过,也引发了他们极大的兴趣,一些学生甚至请求我带他们去购买。
今天,已经极少有历史教师会把火花作为历史图片教学的资源了,即使有,我也不太主张这样做,因为作为图片教学,我们拥有更好的资源和更便捷的收集渠道。无论是网络资源还是图书资源,都能够为教学提供更加优质的历史图片素材。此外,由于火花的生产基本停顿了,这种资源也就无法实现更新换代了。作为图片教学资源的火花,可以说基本上已经走进了历史。
我这里只是说作为历史图片教学的火花已经价值不大,但作为历史文物资源的火柴还是有其重大意义的。
首先,取火曾经是人们重要的日常生活内容。今天除了抽烟的人,相信不会有人随身带着火种,而抽烟的人也是带火机的居多,带火柴的极少。在我的童年少年时代,回家的重要事情就是生火煮饭,火柴是每天都离不开的生活用具。《取火:打火的历史和文化者》(田家青著,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21年版)曾被一些榜单列为年度好书。该书展示了从古到今大量的取火工具,让人大开眼界,也让人惊叹作者的收藏能力。美中不足的是文字说明和论述太过单薄,使人有一种不解渴的感觉。火柴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在于告诉学生火的使用是人类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而每天取火曾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这种生活的常识今天不少孩子已经不具备了。不了解火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就无法读懂《卖火柴的小女孩》。
其次,火柴曾经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重要产品。讲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时,通常离不开讲述“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1888-1956年)。不了解火柴,也就无法认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篇章。
第三,火花还是保留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上面所说的火花作为图片教学的意义不大,是从火花描绘历史事物的真实性和清晰度的层面上说的,但从另外一个层面上看,许多火花所保留的时代信息仍然有其重要的史料价值。例如,2023年广东省高考历史科试题就利用了解放初生产的火花作为命题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