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作者本人。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899篇文章,来自公众号"C计划(PlanC-Edu)"。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
作者介绍:郭兆凡,C计划联合主创。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曾任职于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后转入公益行业,先后从事过四川地震重建、妇女儿童保护和教育创新研究。
一
这几年,我常想起曾遇到过的这样几个人。
一个,是我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做妇女儿童保护工作的时候,遇见的拾荒女。她10岁时就和妈妈一起被赶出家门,之后的十几年母女俩露宿街头。每天靠收垃圾赚取2-3美金,还要经常给警察保护费,不然会被强奸。她谈起自己的生活数度落泪,我现在也还记得她脆弱的目光。几年过去了,不知道她现在过得怎样?
另一个,是在伦敦政经读人类学和社会发展的研究生时,同班的澳大利亚女同学。她大约30岁,单身,家境并不富裕。毕业后3年,她加入了国际非政府组织,先后在地中海小岛和中东的黎巴嫩工作,维护那里劳工的权益。常看到她在社交网站发的故事和照片,评论国际时事。不知道她未来的人生,会是怎样?
还有一次,是在四川做地震重建工作的时候,听说当地几个村子的地下水被重金属污染,锰超标,会伤害人的神经系统,长此以往,村里就多了很多精神病人。因为无知,信息闭塞,以及无处可去,很多村民依然生活在那里。不知现在,村里的情况如何?
这些看似无关的故事,却常常引发我反思:社会,如何影响着我们?
二
辞去投资银行高盛的工作,转入公益行业,至今竟也有五年多了。
在转行之前,我从没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从小成绩好,顺利考上清华经管学院,毕业先去了四大,又跳槽到投行,加薪、升职,然后被亲友询问什么时候买房、结婚,每一步看似都顺理成章。如果真心喜欢金融行业,那也无可厚非,但我不是。那时我最怕,也最想问自己的就是:我是谁呢?我生命中的热情该何处安放?
知乎有篇热文《你有什么道理后悔没有早点知道?》。我很认同答主所言“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清楚地认识自己”,但时至今日我更深刻的体会却是:如果不认识社会,不知道社会如何影响着我们,我们真能认识自己吗?
作为应试教育的受益者,以前我对它的问题没有太多的体会。在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负责LIFE教育创新的时候,考察了国内外数十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创新项目。看到孩子们释放出的潜力和快乐的状态,才开始反思:原来我从没想过自己失去了什么。如果我从小经历的教育,就是鼓励自主学习,探索未知,培养兴趣,博览群书,我会不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以前觉得忙忙碌碌是理所应当,有“收获”的时间才没有白费。但在伦敦时,每隔几条街都有公园或广场,一帮同学经常在午后,躺在公园的草坪上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看着孩子们奔跑,父母交谈,有人读书,有人眯着眼睛打盹,有人打球。那时才觉得,没有大自然的生活,多么可悲,而慢节奏或许本该是生活的常态?
我也曾有一小段喜爱奢侈品的日子,觉得价格代表着品质,总少不了要花钱的地方。这几年读的书多了,才发现原来人的纠结,书里早有研究,太多与幸福有关的因素,无关金钱。我们从小轻视文科,人文社科类经典书籍读得太少,思维方式容易走极端,对社会和人生都是一知半解,才会以为财务自由了,人才能自由——殊不知,精神自由更重要。
就连我们在爱情中的感觉,我们欣赏怎样的人,都被社会左右着。我以前谈恋爱,会被有事业心的男生吸引。但在英国和柬埔寨的生活让我意识到,金钱、权力和地位,并非至高无上,这些因素真的能带来幸福的婚姻吗?中国主流社会认可的成功和优秀,真的更值得被欣赏吗?正直善良的品质、独立的人格、顾家爱家的观念、对别人的关怀、追求公正的信念,这些与金钱无关的品质,或许在当下社会里并不被看重,但是不是更加珍贵呢?
认清了这些,才能认识自己,才能不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
确实,是这些计划外的经历帮助了我,而很多人没有机会去不同的国家生活,看到不同社会的差异,质疑我们心中的那些“理所应当”。但是,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出国旅行也不是难事,我们最不缺的就是信息,所以除了社会本身,还有什么在禁锢着我们吗?
三
这几年,朋友们相继而立,生活中的纠结也多了。要不要换工作?换城市?换房子?生二胎?离婚还是凑合?爱人出轨了怎么办?该不该和某个人结婚?为啥找不到合适的对象?要不要让孩子上名校或者国际学校?孩子的性格问题怎么解决?怎么才能升职加薪?日子太无聊怎么解?
大学生们似乎也还在重复我们当年的纠结。怎样才能进投行?毕业后是先考研、出国,还是考公务员?不再相信爱情了怎么办?怎么才能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选工作该看重工资待遇还是自己的兴趣?
社会中的暴力也多了。雷洋死于警察暴力,魏则西被百度的广告误导了,又遇到地铁里的破口大骂和拳打脚踢,孩子班里的家长群又吵起来了,本地户口又开始排斥外地人,办公室政治又让自己郁闷了,世界各个角落都有越来越多的恐怖袭击……
不论是纠结还是冲突,人们习惯了破解之道:
果真如此吗?在这样一个同质化极强社会里,很多人追求金钱、权力和利益,而原则、信仰和“善的意义”似乎不是最重要的。在这样的世俗社会里,掩耳盗铃和自欺欺人,或许能麻痹自己一时,但怎能带来长久的平安喜乐?该怎么逃脱社会对我们的影响?
我这几年最深刻的体会是,我们需要的,其实是学会独立思考,质疑社会里的这些“理所应当”,不再人云亦云。只有变得更加智慧而理性,才能抵御社会对我们的侵蚀,解决自己的困境,改善人际的关系,开发出自己的潜能。
四
独立思考能力,是指:
面对纷杂的信息,能抽丝剥茧梳理思路,指导自己的的行动,解决问题;
面对任何观点,能判断出它是否有理有据,是否该被质疑;
面对不同的选择,清楚自己的原则、价值观和选择标准是什么,能更好的对未来做出预判;
面对社会的暴力和变化,能分析复杂问题背后的原因,明晰什么是自己的坚持,怎么保持内心的平和;
面对孩子的困扰,能成为他们的榜样,平等的沟通,不至于让我们没活明白的人生,又成为他们来日的纠结。
独立思考,是一种思维方式,背后自然有具体的方法,让我们学习、实践、内化。2015年,我去美国学习了一系列提高人思维能力的方法,收集了百余本著作潜心钻研,也得到很多前辈的帮助。
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我想创业办一个教育机构,建立一个社群,帮助人们在这条路上少一份孤独。
我也很幸运的遇到了两位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蓝方和叶明欣。我们一起,创办了这个小小的机构——C计划。
蓝方曾是财新传媒的资深记者,常年关注公民社会与教育、劳工、社保等民生议题。她曾在中国政法学法律,也在巴黎政治大学学习过国际事务,对世界和人生都有很多洞察。
明欣一直在公益法律领域工作,对社会有很深的理解。她曾在北大和哥伦比亚大学读法律,深知独立思考能力对法治社会的重要性。已身为人母的她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生活在一个更理想的社会。
7月15日,我们在C计划的公号(PlanC-Edu)上发出了第一篇文章。两个月间,我们已经做了两期线上课程,几个线下工作坊;和自知读书共办读书会;也邀请性别、社会创新、心理学等方面的大咖来做线上讲座……
几乎每次的社群讨论、主题讲座结束后,我们三人还会继续工作到深夜,想让思维工具更清晰、简化,想让案例更实用、贴近生活,想设计出质量更高的习题供大家反复练习。
这也许会成为未来几年的常态,但我们很享受这个过程。
当社区里的伙伴、学员们告诉我们,自己的思维在发生变化,开始审视自己脱口而出的话语,看到网络热文能进行更全面深入的思考,时不时会用课程工具来分析生活中的困惑,去尝试解决问题而不再逃避的时候——我们更加确信,我们所做的这些,都是有意义的。
朋友们说:现在是资本的冬天,很多人又没意识到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你们怎么养活自己?我们知道,创业不易。但我想,既然这种能力帮我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和内心的平和,活出了更好的自己,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那这种能力也一定可以帮到每一个仍有纠结的人。
五
柬埔寨的拾荒女没有选择,只能疲于温饱;四川的村民,自己的能力也很有限;而澳大利亚的同学,生长在一个更加理性和成熟的社会,比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社会依然影响着我们,我们或许不能很快改变潮水的方向,但至少,我们还能改变自己。改变的人多了,四川的村民和柬埔寨的拾荒女才能多一些选择,我们自己的孩子,也才可能像那个澳大利亚的同学,少一些“后悔没有早点知道的道理”。
这一路,我们与你为伴。
结构化归因——教你如何看清这世界
人为什么会出轨?
因为婚姻不幸福?因为生活太空虚?因为这是男人的本能?
这是我们给出的答案:
有的人为什么会选择一份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
因为生活压力太大、房价太高?因为自身能力有限,选择有限?
这是我们给出的答案:
甘肃山村的那位母亲为什么会选择死亡?
因为贫困?因为绝望?因为无知?
这是我们给出的答案:
我们生活中充斥着大大小小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先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
这个寻找原因的过程,反映着我们解释世界的方式和能力。而有多少人只是依靠自己的直觉,和社会中多数人的观点在解释着这个世界?
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找到问题背后,更深层、更全面、更准确和更主要的原因呢?
9月21日晚,[奴隶社会 X C计划],与你分享“结构化归因法”。
它不仅仅是你看到的这一张张树状图。而是通过这一张张树状图与你一同思考:
有什么样的分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将思考层层推进;
有什么样的追问技巧,帮助我们寻根问底,找准问题关键所在;
在凭借自身的经验、常识去提出可能的原因时,又有哪些归因时的思维误区需要我们警惕。
一个小时的时间,让我们一起探究一种更好的、解释世界的方式。
本次收费69元,都将用于支持C计划的发展。支持原创机构,为我们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分享。
分享人:蓝方
C计划联合主创。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专业与巴黎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曾任《财经》杂志、财新传媒公共政策资深记者,常年关注公民社会与教育、劳工、社保等民生议题。
如何进入讲座?
本场讲座在磁场APP中的“磁场”社区,讲座结束后会有讲座归档,以便大家多次回顾。
本次讲座对一土终身学习者社区成员免费,社区成员不需要加入下面这个讲座,届时在社区里面会通知本场讲座的进入方式。
具体磁场APP的介绍,请看之前发的说明文章:《磁场,好用的社群工具》。
1.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磁场APP,并优先使用微信注册账号(请尽量不要选择邮箱注册)。
2. 登陆磁场后,用磁场扫下面这个二维码加入“磁场社区” ,如下图。
3. 进入社区后,再用磁场扫下面这个群二维码进入讲座间。
关于C计划:
C计划是致力于思辨教育的社会企业。我们期望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课程,和你一同提升思维能力,优化决策的思维方法,增强你在学业和工作中的竞争力,提高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幸福度。
推荐阅读:
了解自己 - 你的圆心在哪里?
独立思考,可能是人生路上最重要的一课
独立思考能力怎么培养?
中国教育到底缺了什么?
斯坦福MBA:我学到了什么?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