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专业视角的规划资讯传播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llen说懂TRO  ·  警惕!Poppy ... ·  15 小时前  
Allen说懂TRO  ·  警惕!Poppy ... ·  15 小时前  
半导体行业联盟  ·  DeepSeek爆火,梁文峰身家或超黄仁勋!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同衡学术丨城市总体规划与总体城市设计的思维差异及融合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 公众号  ·  · 2017-11-22 17:30

正文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与总体城市设计创作都属于宏观层面的规划设计研究实践。在当前,二者都处在谋求深度变革与提升的关键时期。虽然二者所研究的对象都是城市,但是研究与实践的切入视角有所不同,而导致这种不同的背后正是思维观的差异。本文将探讨城市总体规划与总体城市设计的思维差异及融合。


本文为“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宣讲论文

作者:刘瑞刚,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中心三所


0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作为城市发展总纲的城市总体规划, 其关注点开始变得更加多元,多学科的交叉跨界研究成为趋势。 与此同时,城市设计也正获得更多的关注,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配套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提高城市设计水平。而在我国的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城市设计工作贯穿了规划的全过程。一方面, 详细城市设计通过与控规、修规的紧密结合, 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 总体城市设计与总体规划的结合仍在摸索阶段,导致宏观层面城市设计的作用无法释放


因此,有必要梳理总体规划与总体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找到二者有效的结合点,以便在城市发展与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由于总体规划与总体城市设计都属于宏观层面的规划设计范畴,所以,本文尝试从 思维观 的视角来切入讨论,做一些探索与尝试。


02

城市总体规划与总体城市设计思维观的差异


首先,本文需要探讨的是城市总体规划与总体城市设计二者的思维观究竟有什么不同。本文所谈的思维观,主要指 对待事物与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与逻辑链 。值得注意的是,两种思维观的 客观载体都是城市空间 ,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本文基于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来认识二者差异,即在辨析城市总体规划思维观与总体城市设计思维观差异的同时,不是去拆分与对立二者,而是聚焦于主要矛盾,以求相互融合,进而推动事物发展。


1)“分配资源”vs“整合空间”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与创新》总报告课题组曾指出:“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建设用地功能布局的整体、统筹安排,它是各个利益主体诉求在空间载体上的集中反映……对城市空间资源的调控与分配权决定了城市总体规划必然成为各方利益博弈的平台”。可见, 总体规划思维出发点是空间资源分配 ,其逻辑是公平有效的保护、分配和利用资源,反映到成果则是以空间管控、土地使用等内容为核心。


总体城市设计的思维出发点是空间整合 ,其逻辑是将城市与自然重归一体,将城市三维空间和谐塑造。反映到成果则是以山水格局梳理、城市整体空间框架建立等内容为核心。

“分配资源”与“整合空间”


总体规划常以各种“线”来划分各个区域与地块 ,然后明确界线内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如生态红线、用地红线、历史建筑保护界线等等; 总体城市设计则以轴线、地标、界面、开敞空间系统等来整合三维形态 ,建立并强化人对城市的整体意向认知。


我们经常将城市比作有机体,分配的思维恰如西医的精准解剖,整合的思维恰如中医的贯通经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 二者并无孰优孰劣,而是各有侧重

2)“抽象的人”vs“具象的人”

城市总体规划更多以“建设”的思维来看待城市 其语境常以“发展”、“拓展”等词汇为主,常常倾向于强调“硬”的部分,即 通过科学、技术的力量推动城市发展,使城市更加“高效”、更加“绿色”、更加“智慧”。 如紧凑城市、精明增长、生态城市、智慧交通、智慧住区等。总规中的“人”往往更为抽象,以数字代表规模,以人均指标匹配设施。


总体城市设计则更多从鲜活具象的“人”的体验思维来思考城市, 从“软”的视角,强调人的体验以及人文内涵的传承与发扬,让城市更有活力与魅力。一方面, 通过强调人的体验来激发城市活力。 如安全的出行体验、舒适的居住体验,轻松的游憩体验,互动的工作体验等等,另一方面, 通过提炼城市特色、挖掘城市文化等人文手段来彰显城市魅力。

“抽象的人”与“具象的人”

3)“理性编制”vs“感性创作”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从理性的分析出发,来解析一座城市, 如产业结构、经济运行状况、城镇化水平等等;然后在符合客观规律的逻辑链基础上预测未来,包括目标与愿景、人口规模、交通流量、区域竞合等等;并落实到发展策略、空间拓展方向、用地与设施布局等方面。当前兴起的大数据分析,更是让城市总体规划在理性规律的探索上更进了一步。


不同于总体规划的“编制”, 总体城市设计更倾向于“创作”,是以感性为出发点, 通过美学的经验来塑造和谐的三维空间形态。如建筑韵律、开敞空间节奏、整体风格统一、城市色彩协调等等。虽有基本规律,但却并无一定之法,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感性思维的作用更为有效。

“理性编制”和“感性创作”


当然,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总体城市设计,无论是“编制”还是“创作”,执行者都是人,理性与感性常常是混杂在一起并呈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 城市总体规划是以理性思维为主导,附有感性的理性思维;总体城市设计是以感性思维为主导,基于理性的感性思维


03

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城市设计思维的 必要性


正是由于城市总体规划与总体城市设计的思维观有着如此差异,而我们过去的总体规划编制一直不曾强调城市设计思维,也因此造成了诸多问题。所以,本文认为, 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加入城市设计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这个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简单理解。


1) 相比于控规,总规阶段同样需要城市设计研究支撑

从我国引入城市设计以来,大部分项目实践还是在微观层面。城市设计通过与控规的有效结合,很大程度上指导了城市的建设。无论是通过城市设计来营造三维空间、还是校核容积率等指标合理性、亦或是通过导则落实具体管控,都有着比较强的实践意义。而在宏观层面,尤其是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城市设计的内容还难以体现。而单独编制的总体城市设计也常常流于形式,最终与总规“两张皮”。


但是随着当前时代发展以及人的多元需求变化,仅仅基于合理分配资源目标,通过探索理性规律来建设城市物质空间环境的传统总规编制已经无法适从;从城市规划的供给侧改革来说, 以人的体验为出发点来研究城市,通过文化的力量,以及人的创作力来营造城市物质空间以及特色内涵, 将是无法回避的领域。


这些认识,从目前国家的一些倡导理念也可见一斑,例如总书记谈到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正是从人的体验视角来再次认识山水、文化。再比如从功能分区到职住平衡的转变,也开始从使用者需求出发,注重功能的混合使用、配套设施的人性化等等。诸如种种,都可以看到城市设计的思维影子。

2)相比于技术内容,总规阶段融入城市设计思维更为有效

上文提到,城市总体规划与总体城市设计的内容很容易形成“两张皮”,各说各话。究其原因,个人认为还是在思维观的层面缺乏统一认识,没有这个共识,即使技术上再做更多的内容,也难以找到二者的契合点。也可以说, 如能在思维观的层面取得共识,在总体规划编制阶段融入城市设计思维,定将事半功倍。 例如,如果在总规阶段倡导人行尺度的街区、窄路密网、倡导统一有序的开放空间,我们就不必在今天面临尺度失控的烦扰,也不必去尝试打破大院围墙。


进一步讲,二者的结合,并不是要增加总规编制的任务量,而是希望能够 在既有的编制内容基础上,尽可能体现城市设计的思维观 ,通过思维的力量来使总规编制成果更加鲜活,并能够借总规平台发挥法定效力,有效指导下一层次规划编制。


因此,在总体规划编制阶段, 有必要在分配资源的同时考虑整合空间, 从分析抽象的人转为考虑具象的人群,在探索理性编制的基础上增加感性创作


从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宏观层面规划来看,这也正逐渐成为趋势。在《可持续的悉尼2030战略规划》中,其对于城市的行动与策略,所用表述如“活力又迷人的市中心”、“有文化和创意的城市”等,无不渗透着城市设计的思维观。

《可持续的悉尼2030战略规划》中提出的行动与策略


04

将城市设计思维融入总体规划编制的

一些建议


将城市设计思维融入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并不是需要转变规划思维,而是 在规划的思维基础上融入设计思维 。也不是要增加一套大而全的城市设计体系内容,而是需要 在关键层面,有针对性的融入


1)形而上者谓之道——以特色叠加性质

在抽象的立意层面, 总体规划以城市性质作为指导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发展的总纲。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这一定义更多是基于客观规律,聚焦点也多在政治职能、经济产业、社会分工等角度考虑。


总体城市设计则以城市特色来提炼自然山水、空间格局、人文风貌等内涵 ,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控制好一个城市的核心特色,有助于从根本上避免千城一面。因此, 城市特色也可以说是城市性质的有益补充。 通过城市特色来叠加城市性质,可以更加全面清晰的描述城市未来发展愿景。城市特色的提炼可以从“写意的空间特征”与“独特的地域文化”两方面来入手。


(1)写意的空间特征


每一个城市都是与众不同的,必然有其独特的一面。 城市特色的核心之一是对城市空间特征的高度提炼概括 ,抓住最为独特的一面。而且 关注的不应只是城市本身,也包括城市、山水的大空间格局 。然后 将城市空间特征抽象为城市整体意象 ,再用诗意的文字来表述。


通过文字将城市意象展现,其过程恰如中国传统的诗画艺术。独特的东方思维所形成的写意山水、优美诗词,永远都是指点精华、以小见大、含蓄包容、留有无尽的想象余地,着墨处不多一笔,留白处回味良多。正所谓“诗中见丹青,画中透诗意”。例如:描写济南城风光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以及描写重庆的“万家灯火气如虹,水势西回复折东”;以及描写常熟的“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


这些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写意的境界不应只是停留在历史里,更需要在城市中得到传承与发扬。而 写意的城市空间特征,正是总体城市设计责无旁贷的内容之一

写意的空间特征


《乐都总体城市设计》 项目实践中,根据其区位——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海藏咽喉、大美青海第一站的特点,以及山水格局——南山积雪、北山红崖、九曲湟水、变化万千的特点,提出了“黄金川水谷地,十字城市格局”的城市空间特征。在 《冀州总体城市设计》 中,根据其城与湖戚戚相关的演变历程——城依水生、水映城秀、东面新城拓展、西面古城湿地等特点。提出“一顷湖水半城拥,东华西悠各不同”的城市空间特征。

乐都城市空间意象“黄金川水谷地,十字城市格局”

冀州城市空间意象“一顷湖水半城拥,东华西悠各不同”


(2)独特的地域文化


城市特色除了整体空间意象之外, 另一核心内容是独特的地域文化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城市千百年来的演变以及在其中生活的人们,都赋予了这个城市与众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是,随着当前文化传播越来越快速,地域文化所面临的冲击比之空间特征所面临的更加猛烈。因此, 将地域文化作为城市特色内容之一,加强从文化的视角来思考城市, 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提炼独特的地域文化,应 着眼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内涵 。如果说写意的空间特征是城市的外在形象,那么独特的地域文化就是城市的内在气质。在这方面,很多城市的别称都非常形象的展现了这座城的气质。例如:冰城哈尔滨——冰雪文化所展现的北方寒地城市个性;花城洛阳——牡丹花开所凸显的雍容古都气质;羊城广州——五羊传说所代表的劳动人民开拓岭南的历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