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消费,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消费?在先期发达的国家,曾经是个什么样子?在全球科技同步发达的今天,又是什么样子?在我们的认知能力内,希望“发展性消费”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而市场上,产业和企业拿出的升级产品,又是什么样子?经济社会从“生存性消费”,进入“发展性消费“,巨大的变化,巨大的机会,也有巨大的未知,我们还对这个“巨大”的度数没有底数。因为这是一个新高原。
“发展性消费”的新高原。我们世代都是在为“生存”跋涉,发展来得太快,社会和个体都还来不得及进化到适应发展,于是各种基因突变的症候呈现。中国式的排浪式消费曾经是世界奇观,排浪式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是“别人有的,我也要有”,旅游消费今天还在这个“排浪消费”的中晚期阶段。进入中国式的“档次消费”阶段之后,那种恶俗的炫耀和“砸锅卖铁买买买”的拜物情结总爆发,直叫“孔子失色”“老子吓尿”“佛祖扼腕”。我们创造的特色的消费观念,一个叫“中国式浪费”,一个叫“为面子花钱”,一个叫“仪式性高消费”,底子里都写着“穷得只剩下了钱”。不能把我们的失衡失重失态简单归结为个人的素质和心态,本质上说,工业革命必然会带来时代之变、人之变。人之为意义动物,需要发展,需要蜕变。“发展性消费”是人类社会必然的阶段。
发展性消费,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消费?在先期发达的国家,曾经是个什么样子?在全球科技同步发达的今天,又是什么样子?在我们的认知能力内,希望“发展性消费”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而市场上,产业和企业拿出的升级产品,又是什么样子?经济社会从“生存性消费”,进入“发展性消费“,巨大的变化,巨大的机会,也有巨大的未知,我们还对这个“巨大”的度数没有底数。因为这是一个新高原。
先期进场的试验。工业化比较早的发达社会,已经被这个升级带来的“发展”繁荣了100年,同时也困扰了100年,纠结了100年。过去我们离着“物质满足”距离还远,隔岸观察“高原人行为”,觉得他们的各种”玩法”是“作”,是“吃撑了”,习惯用一个经典但是简单粗暴的论断,说是资本主义带来了“物质极大的满足,精神极度的空虚”。今天我们身临其境不再以那种超然物外的批判思维,对那些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巨大的心理动荡和社会思潮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物质消费和精神生产现象”进行解读和“破解”,而是可以从更高的视角,把这些先进场者的探索,当做人类物种共有的“精神上的不满足”,理解他们对“新消费意义的建立”,以“同理心”共同探索新高原的愿望。
美国在从生存性到发展性跃进式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生产表现出的活力和繁荣,成为首屈一指的消费王国。上世纪初到二战以后的后工业化时期,大生产和技术带给社会的进步是史无前例的,大众消费第一次革了“阶层消费”的命,由此获得“庶民的胜利”。福特制是个标志,老福特的“每天工作8小时,每天5美元工资”制度,让福特T型汽车成为基本消费品进入大规模生产和大众消费领域。大规模生产和大众消费成就了包括电影电视,主题公园,流行音乐,快餐文化各个工业化的消费领域。
但是,当“技术能到达的所有领域”,都被美国人创造为消费产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产品,新行业,“爆炸性地”发展,“玩儿”出了人类种种新的消费方式、娱乐方式、商业方式,人类却在物欲中没有了方向。思想、媒介、经济、社会、宗教,不同角度看到这个时代的“病态”和消费的“异化”。西马研究者还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罪恶。是操纵消费的人,制造了各种“虚假需求”,由此颠倒了人与商品的关系,使人成为了为商品的消费而存在。不是消费的“异化”,是人类的“异化”。
然后怎么样了呢?在美国,几十年的大生产大消费把社会改变了。富豪还在,穷人还在,贫富差距还在,中产阶级壮大,新中产阶级壮大,把社会的橄榄球撑起来了,第三次第四次产业革命遥遥领先,美国人对消费“异化”不那么害怕了。新科技引领,美式生活方式演化成一种时代感满满的“生活方式”,普及到大众,影响到世界。在全球化的今天,还有几个角落能够幸免于工业革命+美式生活方式的影响和辐射?这让后发展的地方,默然地认为现代市场消费就是就是这个格局,参与其中就是现代,接受就是“发展”。
元问题。今天我们也走到这个风景带了,一边是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仍然严重,一边是消费进步,社会进步,“发展成果的共享”,人心向上。但是“人的异化”来得也很快,每个人都感到深受那种“穷得只剩下了钱”的“消费社会”“消费主义”现象刺激。但是今天的中国人,除了意识形态的批判能力,还具备了强大的创造新生活的能力,我们对人类和自然,生产和消费,对那些重大的社会发展问题,具备了在实践中创造,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解读的能力。
今天我们再看鲍勃里亚《消费社会》,突然对当时的人和事,有了一些批判之外的“懂你”。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质社会,鲍勃里亚和当代很多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看到了消费行为在满足生存之外,还在大幅度地“进攻性”发展,应该有其理由,人们需要整个理由。所以,鲍勃里亚几乎是“一根经”地发掘消费行为的强大的社会作用和意义,建立了他的消费“符号学”“语言学”价值体系。他说消费行为只是中介,消费物品作为一套意义系统,建立的是人和人之间的象征关系。消费行为,就是消费关系。此刻知道了,这套说法,无论对错,都算是对人的精神需求和人的发展的一种意义构建,是在“新高原”上的一种劳作,一种探索性解说。其实这样的探索者是一大批,战前战后各种后现代社会哲学思潮都产生于这样的“高原”土壤。《娱乐至死》《波普文化》《消费社会》各种流派,说的是文化,艺术,商业,实质是以各自的思想学说为工具,在这个物质社会和精神世界的“新高原”的探路,希望像航海时代一样,找个什么航线就可以为人类的发展找到意义,建立一个新的意义系统。我们40年一直只用“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句话总结各色人等的发展探索,也太粗糙了一些。真正的批判思维是指向建设的,我们看到在精神需求这个高原上的探索,有风景,还有陷阱,走起来还是相当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