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温言的自媒体平台分享的第
311
篇文章。
温言,
公众号ID:wenyanhello。
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供职于系列500强企业。
职场写作人,终身学习者。豆瓣2016年度畅销书作者,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职场发展“心手计划”一期导师。
成长 | 认知 | 职场 | 育儿
最近碰到了一件唏嘘的事儿:
一位远亲,从小到大都是天才少年,曾就读于某少年班,本科毕业后去了藤校读博,因为种种原因读不下去了。
于是他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选择一,转专业读人工智能。但他没有计算机基础,重修也不可能申到奖学金,需要家里再支援一笔数目很大的钱。父母无法拿出这么多积蓄,需要卖掉自己在北京的住房。
选择二,就业,回国或者留美找工作。但这条路也行不通,原因是少年几乎情商为零,也不懂任何人情世故。即便在大家庭里,遇见长辈兄弟姐妹,连招呼都不打。但从小到大,只要他能做到成绩好,就不会因此受到任何批评。
成绩一直充当着他“无法交际”“没礼貌”“性格孤僻”却能被老师家长原谅的挡箭牌。且他对校园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
选择三….其实没啥选择的余地,回去本专业继续咬牙读完,再徐图后计。
设想一下,如果你是天才少年的父母,你会怎么选择呢?
如果你思考了,就会发现,即便你我是他的父母,也极难做出选择。
生活就是那么残酷,藤校的优等生也会面临学不下去的局面。而转身后的选项,几乎都是死胡同。
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并不出在藤校的专业难不难,也不出在少年是否足够优秀,更不在于他的智商是否足够高到支撑他读完这个号称“最需要天赋”的专业。
问题出在多年来在虎妈式家庭教育里,打着培养人才的旗帜,实际只制作出一架善于考试的人形机器。
当一个本处于青春好动年龄的孩子,多年来对家人冷漠以对、对周边一切不闻不问时,所有人却都因为他成绩好而觉得一切理所当然。
远亲父母问儿子自己有什么想法,儿子回答:“我其实无所谓,看你们。”“如果你们决定卖房,有学费,我就转去读人工智能。但读不了我也无所谓。”
父母更加举棋不定,生怕因为自己“不卖房子”耽误了孩子大好前程。
作为已经工作过十几年的人,旁观这一残酷的决策情景,我感到由衷的悲哀。
整个决策链条里糟糕的是:
第一,作为二十几岁的成年人,
都已经读到博士了,竟然不明白在另一个飞速发展的专业领域,另起炉灶多么难。
第二,除了主观上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外,
他完全没有能力,去结合自己家庭的真实经济状况、以及自己未来的发展,去对整件事进行合理的评估
——你自己爸妈有这么多钱吗?他们为了你转专业卖房这事儿划算吗?你自己对未来有任何想法和规划吗?——大人和孩子两眼一抹黑,却又不约而同地异想天开。
第三,只会单一维度思考,
总是设想好的结果,但很大概率下现实中结果会不好,于是就回避这个问题,只想事情好的一方面。
更糟糕的是,对于他的家庭经济状况,以及自己的个性来讲,他们的决策容错率极低。
这件事的戏剧性在于它的极端。
而实际上,天才少年身上其实有我们大多数人的影子。
想想年轻时的我们,有多少人曾因为长期沉浸于学习、沉浸于单纯的成绩中,对身边的情况、自身发展,一无所知,也从未思考过。
小升初,初升高,高考上大学,考研或留学,
直至毕业每一步都在追逐社会他人眼中公认的“优秀选项”——而这些都无非是另一种形式的随波逐流
。
我曾经觉得“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以及“无从判断”,
是因为我们长期处于真空的环境中,养成了单纯的性格。但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根本不是单纯不单纯的问题,而暴露了思考力匮乏。
虽然看似优秀,但其实没有思考力,也丧失了判断力。单纯没有关系。怕的是没思考能力,而思考能力是适应的前提。
就好比本来是要练九阴真经,最后只练了九阴白骨爪,内功没练到。毕业了顶着名校光环找工作的时还可以靠光环,而进入社会大熔炉必然原形毕露。
落实到这个例子:自己的本专业是干嘛的?读了想干嘛?未来怎么打算?少年读之前也没想过。
即便这些可以归因于他还年轻、阅历有限,可是都读到博士了,对于人生中的重大决策,总要有些判断力,找个合适的切入点,考虑操作性。
这个故事的发展是这样的:
少年的爸妈咨询了一圈亲戚,大家都委婉地奉劝不要轻易卖掉在帝都的住房,“给自己未来留条后路”。一家三口煎熬了两个月后,少年又回到原来的专业,换了个导师继续读下去。
眼前的问题解决了,但未来留待这家人解决的难题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