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设备】半导体设备板块回调,坚定看好硅片设备
1、硅晶圆进入到供不应求的涨价周期,行业确定高景气。硅片扩产周期长,产能供给弹性小。目前主流半导体硅片市场的全球寡头垄断已经形成,新硅片厂从兴建到投产时间为2-3年,扩产周期产和产能供给弹性弱。故我们预计未来几年硅片缺货将是常态,且随着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缺口将继续扩大。
国内需求缺口大,投资高峰尚未到来。而目前国内对主流300mm大硅片的需求量约50万片/月,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到2020需求量将会达到200万片/月,缺口仍有约170万片/月,突出的供需矛盾将倒逼硅片国产化。我们预计未来大硅片行业未来几年仍将会有新玩家加入,投资高峰尚未到来,半导体行业和设备行业即将进入高景气周期!
2、硅片设备需求空间大,核心环节国产化已有突破。拉晶、研磨、抛光工艺和质量控制是大硅片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的关键。随着国家02专项对半导体设备厂商进行扶持,晶盛机电等企业在晶体生产设备方面已有成果。我们预计,从硅片需求供给缺口的角度测算,到2020年国内硅片设备的需求将达到291亿元。
3、首推【晶盛机电】:国内晶体硅生长设备龙头企业,下游包括光伏和半导体,市占率国内第一。目前半导体级别8英寸单晶炉领域已实现进口替代,12英寸的也已小批量产;2017年半导体设备订单达1亿,已实现进口替代,未来将受益于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与国外一流半导体设备厂商日本齐藤精机,美国Revasum共同研发设备,即将打开新的业绩成长级。近期中环无锡大硅片项目正式启动,其作为主要设备商显著受益。
【锂电设备】电动车全年销量超预期,2018Q1景气度持续高涨,建议积极配置设备龙头
根据中汽协数据,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4.9万辆和1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8.5%和56.8%,环比分别增长17.9%和32.3%,年底抢装热情高涨。2017年全年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79.4万辆,销售77.2万辆(市场预期70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3.8%和53.3%。
我们预计,明年国补政策有望近期落地,最坏退坡方案已充分预期。随着政策落地的利空出尽,新能源板块有望迎来反弹。延续减免购置税符合预期。纵观我国的新能源车的发展过程,国家从未征收过购置税。故此次政策虽是对以往政策的延续,也同时表明了国家对新能源车行业发展的支持没有变化。
动力电池抢装去库存加速,新能源车2018Q1销量有望持续超预期。2017Q4车企抢装行情持续超预期,有效库存基本消化,预计2018Q1将出现补库存,需求有望继续复苏。2018年补贴政策预计将在近期落地,由于预期较充分,车企及电池企业调整速度将高于今年,3月有望上量,同比将明显改善。
电动大趋势看好市场高增长确定性。中长期看,双积分政策将促使车企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预计在2020年中国对新能源车企的补贴将完全退坡,此时龙头车企已经拥有较大竞争优势,市场将会更加集中,需求释放更加密集。在大趋势增长性确定下,我们看好绑定全球龙头电池厂商的设备公司。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重点推荐:1、全球领先的锂电设备龙头【先导智能】:1)本部加上泰坦在手订单充足,随着2017年Q4将进入到新扩产能的设备招标旺季,先导智能在手锁定未来2年业绩高增长,预计2017-2019年净利润分别为7亿、12亿、17亿元,对应PE分别为34/20/13X,维持“买入”评级。2)从订单和收入结构看,单一客户的依赖度已经大幅下降,从高峰期的60%已降至20%,同时国际大客户特斯拉松下,LG已经取得突破,国内BYD,国轩、力神预计也将有大合作。3)新产品涂布机的推出将是公司成为国际领先的整线设备商,周期波动远比市场想象的小。2、【科恒股份】正极材料产能持续扩充+浩能科技订单充足锂电涂布设备龙头+收购万家完善前道设备全工序布局。3、【璞泰来】核心设备+关键材料,协同效应领跑锂电行业上游。建议关注:动力锂电池回收稀缺标的【天奇股份】。
【轨道交通】2018年铁路投资虽预期下滑,看好结构性改善及超预期可能
1、2018年铁路投资预期下滑,但受益于标动占比提升,核心零部件公司市占率提升,有望逆势上行。据我们统计,2017年4月下旬以后铁总共招标262列动车组,考虑到动车组制造周期,预期该部分中的大部分将结转至2018年交付。2017年全年招标319列动车组,我们估算2018年动车组新招标量在250-300列之间,叠加2017年结转,预期2018年交付总量在350-400列之间。但考虑到动车组招标中复兴号的占比大幅提升,作为复兴号的核心供应商,预期市占率可能实现阶梯式抬升,增厚业绩预期;
2、2018-2020年高铁新增通车里程或将存在超预期可能,轨交景气度可持续。我们统计了目前所有在建线路信息,根据各条线路计划竣工时间,同时剔除了预测不会在2020年按时竣工的线路,并以200公里时速作为高铁线路统计口径,结果显示,未来三年累计新增高铁里程或将超过1.1万公里,叠加2016年和2017年新增的5000余公里,十三五期间高铁竣工总里程或达到1.6万公里,另外还有1700多公里城际铁路里程,合计1.77万公里,对应动车组需求的“快速”铁路里程数远超预期,2018-2020年轨交景气度将持续旺盛。
重点推荐轨交龙头标的【中国中车】,深度布局轨交零部件公司【华铁股份】,同时横向拓展新能源汽车和消费电子的【康尼机电】、【永贵电器】;重点关注2017年开始腾飞,受益于地缘优势的【新筑股份】、【众合科技】,布局轨交碳纤维的【海达股份】,以及轨交零部件平台公司【鼎汉技术】。
【油气设备】OPEC、IEA先后上调美国原油产量预期,国际油价回跌
截至2018年01月19号周五,WTI 原油连续期货结算价收跌0.58美元,跌幅0.91%,报63.37美元/桶,本周累跌约1.5%;布伦特原油连续期货结算价收跌0.70美元,跌幅1.01%,报68.61美元/桶,本周累跌约1.8%,创10月前期以来最大单周跌幅。01月19日,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01月12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686.1万桶,连续9周录得下滑,库存量创2015年2月以来新低,预期 -375.0万桶,前值 -494.8万桶;美国原油主要交割地库欣地区原油库存-418.4万桶,创2004年有数据记录以来的历史最大单周降幅,前值-239.5万桶;汽油库存+362万桶,预期 +399.2万桶,前值 +413.5万桶;精炼油库存-388.7万桶,预期 +155.0万桶,前值 +425.4万桶。美国精炼厂设备利用率-2.3%,预期 -0.45%,前值 -1.4%。美国原油出口+23.4万桶/日至124.9万桶/日,美国原油进口+29.2万桶/日至795万桶/日。美国国内原油产量+25.8万桶/日至975.0万桶/日。另一方面,据全球第三大油田服务商贝克休斯统计,截至01月19日当周,美国石油钻井机活跃数减少5台,至747台;天然气钻井机活跃数增加2台至189台;总钻井机活跃数减少3台,至936台。
我们认为,本周油价下跌主要受市场对美国原油产量上升、原油需求增速放缓以及欧佩克和非欧佩克盟国的减产协议可能面临挑战等预期影响。1月18日,欧佩克发布1 月份《石油市场月度报告》,月报将2018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量上调2万桶/日至153万桶/日,总需求量为9851万桶;下调了对 OPEC 石油需求预期6万桶/日至 3309 万桶/日,略高于 OPEC 的当前产量3242 万桶/日。同时,OPEC连续第二个月上调非欧佩克原油供应增速,预期2018 年非欧佩克原油供给增速为 115 万桶/日,前值预期为 99 万桶/日。欧佩克在报告中说,油价上涨促使市场供应量增加,特别是北美和页岩油产量。1月19日,IEA也在月报中表示,美国原油产量或将出现“爆炸性”增长。IEA称,美国当前产油量在990万桶/日,处于近50年来最高水平,高油价将不断刺激美国厂商增加供应,最高或达1000万桶/日,超越沙特和俄罗斯成为世界最大产油国。IEA将美国日均产油量增量从之前的87万桶上调至110万桶,而OPEC减产目标约为180万桶/日,美国方面的产出大约能抵消60%的OPEC产量减少。同时,1 月 21 日,OPEC 及俄罗斯等非 OPEC 减产参与国将在阿曼举行部长级监督委员会会议。俄罗斯能源部长表示会议将可能讨论退出减产协议的可能性。
原油本质是一种商品,其核心属性是商品属性,因此供需关系对于石油价格的变动具有决定因素。供给端,一方面,在OPEC等减产国的持续努力下,OECD商业原油库存不断下降。OPEC月报数据显示,OECD商业原油库存量从17年初超过5年均值3.4亿桶降至17年11月超过五年均值1.33亿桶,减产效果显著。另一方面,美国原油产量尤其是页岩油产量的不断增长使得油价不断承压。由于页岩油投资产出周期短,技术进步带来页岩油成本降低,油价上升又使得页岩油厂商不断扩大勘探开发程度,全美石油钻井机活跃数2017年同比显著增长,页岩油产量在未来仍将保持增长。需求端,全球经济继续稳中向好发展,北美、欧洲、日本以及中国PMI指数均处于上升通道,原油需求量平稳增长。在供给总体大于需求的情况下,当前油价主要受供给端影响。若OPEC减产协议能持续以高执行率执行,供需基本面将不断 得到改善,油价在18年有较坚实的基础。
【船舶】2018年前三周迎开门红,集装箱/干散货船表现突出
以载重吨(DWT)计,2018年前三周新接订单量达260.7万DWT,较去年同期95.6万DWT有较大幅度提升,船舶市场前三周喜迎开门红。订单结构而言,集装箱船、散货船订单量较多,其中日本船东Shoei Kisen Kaisha向船厂Imabari订下的12艘12万DWT的集装箱船成为最大亮点。
我们预计,随着全球经济持续复苏,船舶市场活跃度将持续改善,但需要指出,2006-2015年年平均新接订单量达1.41亿DWT,而2017年全年新接订单量仅为其年平均新接订单量的44%。行业虽较2016年增长显著,但仍处于行业周期相对谷底位置。船舶制造端企业而言,行业产能依旧高度过剩。今年来受困于船价谷底徘徊、订单首付条件恶劣以及钢价上涨三大因素持续挤压行业利润空间。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数据,2017年1-11月80家重点检测船企总利润率仅为0.8%,较2014年-0.98pct,盈利能力持续恶化。船舶制造端仍需等待结构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