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所乡村小学只有一个老师、一个学生这样的事情,已算不上是什么新闻。不过崇阳县高枧乡老胡洞村的这个教学点,仍然非常特别。
这里曾经是一块红色土地,多名革命先烈牺牲于此。这个教学点就设在老胡洞村的祠堂里,一间空房当教室。
里面有三名学生,其中一名听力不好,老师上课基本靠吼。没有更好的教学用具,上数学课,老师抓一把石子当数学教具。
从高枧乡抵达这个教学点需要翻过好几座山,在一处山沟里,沿着小溪边有一处村庄,这里便是老胡洞村一组,小地名小珠床坑。
引路的村民告诉我们,小学校就在祖祠里,一度让我们摸不着头脑。顺着读书声,我们走进祠堂,在一间不足10平米的房间里,看到了这个教学点的样子。
从窗户望进去,一名老师正在讲数学课,课上只有3名学生,男生廖曙光9岁,读二年级(最左),廖杭卫和王泳静7岁,读一年级(从中间至右)。
王泳静是名女孩,长得非常漂亮,爱笑,一双清澈的大眼睛在一头乌黑头发下闪闪发光。教室里唯一的装饰是墙上的三句名人画相和名言,分别是张衡、杨振宁和茅盾。
这位老师叫胡秋来,今年61岁,是一名民办老师,自1974年在老胡洞村当老师以来,一直到现在。两年前,她本准备回家养老,这里差老师,在村民的邀请下,县教育局又将她聘请回来。
这里教学条件极其简陋,墙上是老式黑板,只有1平方多米,课桌也就四张,三名学生各一张,另一张是讲桌。
胡老师讲课的声音很大,尤其是对着王泳静的时候,她要凑到旁边,大声告诉女孩。原来,王泳静天生听力不好,如果是用正常的音量讲话,她听不清楚。
王泳静的母亲患有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父亲离开娘儿俩。本来她在乡中心小学读书,但是由于班上人多,老师讲课孩子根本听不清楚,无奈只好转到这个教学点,请老师多关照。
胡秋来老师只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课,学生学的内容相对简单,语文好说,读写都没有问题,而数学,需要一些教具,例如没有数数的工具,她看到修祠堂还剩了些石子,她抓了一把进课堂,给孩子们当教具。
据村支书王金艳介绍,该村有148户528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里的基本是老人和小孩,有140多人。
这个教学点的两个男孩是本村湾的,家就在旁边,这个祠堂也是他们廖姓的。
村里绝大多数孩子都被送到乡中心小学或者县城读书,但这不仅是花钱的问题,还需要家人陪同,这样家里就缺少劳动力,家人生活难以维系。村支书还透露,孩子们身上干净鲜艳的衣服,是当地电力部门前几天送来的,这让孩子们大变样了。
胡秋来老师住在村民的空房里,是村民一起出钱租的。她有三个儿子,都已成家,按照常理,她应该在县城帮忙带孙子。但是,两年前,她准备退休的时候,村民们将她留住,希望她不要走。
在大家为她租房的厨房,柴米油盐都有,墙上还挂着一块腊肉。
“这些都是乡亲们送的!”胡秋来说。乡亲们为了留住她,不仅为她租房,送米送菜,还专门买回煤气供她做饭,没有教室,大家将新修祠堂的一间有门窗的房间腾出来。
她一看这么纯朴的村民,大家一起呆了几十年,突然离开心里有些不舍,关键是这些孩子们,如果她离开,就很难有老师进来,这个教学点就会停止。
“教育工作要人来做,有份力就发份光!”胡秋来说,她和丈夫孩子们商量后,还是决定留下来,继续教孩子们学习。县教育局每个月给胡秋来1650元工资,加上生活补贴,每年有约2万元。而王泳静也就一直跟着胡老师生活。
在这个祠堂附近,有排平房快安完工了,村支书王金艳介绍,这就是未来的教学点。
记者从该乡教育站了解到,由于老胡洞村偏远,许多老师派来后待不住又离开了,并且这里山高路远,离城比较远,教育部门非常担心老师的安全问题,只好聘请曾经在这里教过书的胡秋来。
以前的教室长年失修,不能上课,这两年便由村委会协调,租用廖氏祠堂作为教室,待教学点新房修好后再搬过去。我们看到,教学点修有教室和老师宿舍,还配有洗手间和厨房。“到下学期就可以使用了!”村支书王金艳说。
胡老师也表示,如果未来条件好了,有年轻的老师愿意来,她愿意立刻离开,让这里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
来源:大楚网 马路遥 通讯员 刘敏
责编:砖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