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安聚友会
自学中医,自助助人——每天五分钟,健康一辈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学影像沙龙  ·  可怕的“厚皮鹅蛋”征 ·  3 天前  
drpei  ·  查食物IgG抗体有意义吗? ·  5 天前  
火石创造  ·  盘点 | 2024生物制造领域新锐企业Top20 ·  6 天前  
医学影像沙龙  ·  小心!硬膜外出血中的“漩涡征”!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正安聚友会

杨硕诚对话李辛 :潜意识,改善生命的方向

正安聚友会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8-19 21:38

正文



本文选自正安 · 聚友礼 

全文共约 4927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看杨硕诚、李辛两位老师如何探讨

潜意识,改善生命的方向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完整音频作品


温馨提醒


为了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自2017年8月21日(下周一)起

正安聚友会群发时间

将由晚上21:30调整为早上08:08

期待各位一如既往的支持!



嘉宾介绍



杨硕诚:来自台湾。曾在台湾长期指导止观禅修课程,在武当山居住两年研习道家太极文化。目前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办“止观禅修”及“武当太极道”课程。现担任正安文化学院、甲和灯禅意生活平台顾问,世界武当武术协会副会长,致力于分享禅侠一味的生命态度。




李辛:天津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硕士,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教授。专长方药、针灸、静坐和心理咨询。屡次受邀在国内外开展临床医师技能提升教育课程。与Dr.Claudine合著有《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在瑞士出版最新出版畅销书《儿童健康讲记》。



对话内容



杨硕诚

大家好,我是杨硕诚。今天要跟大家聊一聊的话题是关于"观,是如何扭转潜意识"。跟我一起来这边分享这个话题的是我的好朋友,李辛医师。


李辛

大家好,我是李辛



杨硕诚

“止观”当中的"观",它在直观的修行当中的作用是不太一样的,就是说"止"跟"观"的作用方向是不太相同,我们有一句话就是说“止”其实是用来培养一种意志力,培养一种稳定性,培养一种面对事物的能力。而“观”呢是站在“止”,也就是说你已经有这种稳定度了,已经有这种面对的能力之后,你要用一种观的方法,去面对你内在潜伏的心态,然后再进行调整,这个是观的作用。因此观可以简化说它是一种扭转潜意识的一种方法。


“观”在佛法的禅修当中,其实自古以来就非常非常的多,因为从佛法的角度认为:影响人的根本烦恼或根本障碍的一个非常大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内在有一种无名,也就是对世间有一种错误的认知和看法,或者说它应该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以及错误的意识形态,导致了我们对世间的判断产生了错误,而影响了我们产生错误的行为。所以引发了诸多的烦恼、不安、恐惧、焦虑等等。


要了解对于世间错误的判断,以我们目前的能力其实是很难察觉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一般的人,就如同戴了一副充满灰尘的眼镜在看待世界,误以为这个充满灰尘的眼前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因为我们的心念比较纷乱,也是在传统禅修当中所谓的定力不足所导致的一种后果。因此,要看到真实世界的面貌之前,首先要先把你眼前的这些灰尘擦干净。


于是锻炼定力成为要修“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如果没有定力的话,这个“观”——对世界的观察、理解或者思索、判断,往往会流于头脑的想象,没有办法真正深化到你的意识形态。因此我们前面一直强调定力的锻炼,其实在禅修当中是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禅修过程,只有锻炼定力而没有“观”,也就是他没有往内去深化,看到自己的这些意识形态问题的话,这个定力的锻炼,最后反而会成为一种阻碍自己的盔甲。就如同我们穿着一个盔甲要去战场面对敌人的过程,本来我们穿着盔甲是为了怕我们被敌人伤害。可是因为怕被敌人伤害,于是把盔甲穿得厚重到上战场的时候连动都没有办法动。


定力它可能有这样的一个副作用,就是::一味的强调你的定力,或者是一味的进入定力的锻炼,而没有去扭转自己对于世间那种错误的认知,这个结果反而会让我们被定力这件事情所障碍。


于是在传统的禅修当中,“定”跟“观”,也就是“止”跟“观”它是齐头并进的一个过程和结果。运用观的方法非常的多,比如说只是单纯的静下来观察世界,这是一种方法。而另外一种就是运用一些过去的人观察的结果,当作自己参考的方向标准,然后藉由他观察的结果来逐渐解决自己的内在问题,这也是一种方式。


在这里我想听听李辛老师的见解,因为我知道您在心理学上也经营了很久,您对潜意识这件事情的看法是怎么样的?



李辛


大多数人对于潜意识还是觉得比较难理解,我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也是一样。就像土地,我们站在上面,对土地上面的部分会非常的熟悉,我们了解不同的楼房,它的外形、它的建筑架构。潜意识就像是这个楼房下面的部分。


在具体讲潜意识之前我们可以用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概念,叫做动机,就像当我们谈到观的时候,我会换一个词我说留意。时时刻刻留意你的动机,再留意你平时的一个基本的状态。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过十字路口的时候,有大概30秒、60秒的时间站在那里,你是过不去的,那个时候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就是说有时候慌里慌张或很着急的或是在想着别的事情,然后大家一过就跟着过去了。甚至有时候一群人站在那里,其实还没有变成绿灯,有一个人他着急冲过去了,大家就从众效应,跟着就过去了。


这个其实有点像失去了一个观,是一个迷的状态。因为我们每一个思想、每一个情感的产生,都由下面本来是什么样子,再加上比如你活了30年或者是50年,地面部分是这个样子,再加上你当下吸收进来的东西,这三个部分在交汇。而这个地面部分和地下部分呢,又会分成不同的程序。有思维部分的,有记忆部分的,有情感的、有欲望的、有肉体的。而这些部分在你做出决定那一瞬间,它其实是同时在发挥作用。



杨硕诚

是,我常常会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就是我们现在产生的这种情绪,譬如说我出现了生气、恐惧、焦虑,或者是在夫妻关系、工作关系当中,出现的某一种不良的反应。当我们出现这些不良的情绪或负面的反应的时候,其实我们察觉的往往是一个果,就是已经是一个结果了。而我们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往往只是面对这个结果去做解决。


可是我们往往没看到到底是什么原因、什么动力、什么过程产生了这个果。我们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其实不够静,或比较迷茫、慌乱,不够沉淀,我们对于这个过程其实是很模糊的。因此我们努力的去解决我们生活当中所面对的这些情绪,我会用一句话形容就"好像是对着影子在作战"。治标不治本,就是我们是挥着剑在空中,其实是跟空气当中想象中的自己在做对抗。没有办法直接把那把剑插向我们要解决的敌人心脏,也就是那个产生的这个过程。


因此我们高呼口号说我们要解决自己这些种种问题的时候,第一步应该是先稍微静下来,看看到底它是从哪里产生的,怎么出来的。也许这个过程没有办法马上解决你内在的烦恼,但是通过第一步,你才有可能拟出一套解决的方向,不然永远都只是一种想象中的作战而已。



李辛

那所谓观或者说所谓传统文化,它讲的是向内看。其实你就是要留意你的心意,你的有知无知,你的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无法通过你的意识来获得它,但是可以通过你的觉知来了知它。



杨硕诚

是的。在“止观”当中的这个观,有这种所谓的观察的力量,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它还有一层含义是常常应用来解决问题,它形成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简单的举一个例子,比如这个观它常常是我们可能有相对来说负面的东西出现,于是就用另外一个正面的东西做一种矫正。当我们要运用这个正面的东西来做一个矫正的时候,我们必须对这个正面的东西先去了解,也就是了解这个正面东西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观。


透过我们刚开始只是理论上的了解,然后实际上去体会它,逐渐的让这个观的内容成为你自己。我用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像我们可能会对很多的事物会产生一种依恋、不舍,然后在禅修当中的观,他会用一种方式去观察世间不断的变化,叫做无常。像《金刚经》中形容为"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注意这个应作如是观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说你要经常去体会世间所有的事情,它就好像是一场梦,一个幻影,好像如朝露、如闪电般会不断的变化。而在这个不断的变化的过程之中,其实你是没有能力去把它永恒的留存的。


然后我们平常透过这样的一种自我的训练,刚开始是一种想法,但是逐渐的让这个想法成为你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成为你的感受之后,这个观它就会形成一种渗透的力量,开始影响你内在的一种执着,内在一种抓取的力量。


止观当中的“观”很重要的一个名词叫做熏习、熏化,在古代叫做浸淫。浸淫在一种情境当中,而这个情境就好像是一池药水,把我们自己生病的人泡进去这个药水里面,慢慢慢慢地软化了我们内心那种负面的疾病。这是在止观当中常常运用的一个方法。



李辛

杨老师说的这个方法就像是我们都会看书,有两种选择,看比较好一点的书,深刻一点的书,有高度的书和比较情绪化、自我化或者偏执化的书,最后它就会是有一个心系。作为心理医生,我在和朋友打坐的时候,我用的方法会简单一点,就是我让他直接去感受到自己确实很痛苦。因为当我们很忙的时候,我们会失去对自己身体内心的情感,包括思想上的这种纠结的感知,他不知道自己是痛苦的,只是知道自己有点不对或者是工作不了的。


我们打坐的时候很简单,你坐20分钟,这20分钟你会发现身体哪里都很痛,呼吸也不畅,然后还头晕、心慌,甚至心脏会痛。而且这个过程他会发现,当没有事情、没有手机、没有人在旁边,坐在那里的时候,内心是如此的烦燥不安。根本坐不住,甚至有愤怒,而且这个愤怒有时候会投射给老师,说老师教的是什么狗屁玩意儿。


其实这些东西它平常就在,只是他不知道而已。所以后来我们归纳了一个口诀"不坐下来不知道自己身体有多么糟糕,不坐下来不知道自己心里有多烦,不坐下来不知道自己脑子里有多乱"。



杨硕诚

是,刚刚您提到一个读书,让我联想到现在很多人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之中,他会读经。我自己感觉,一般的人他不太懂得怎么读佛经,其实佛经就是佛陀所说的话,在我们心目中佛陀他是一个智慧的成就者,这些话代表了他的一个心境。也就是说佛经的文字其实是传达一个智慧者心境的一个管道。可是有时候我们读经的过程之中,我们只是读文字,并没有感受到那个圣者的心境,那是一个轻松自在、安心无碍的人的心情。


我们要学习一个对象,有时候虽然还没有走进他,但是我们应该在过程之中去了解他,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此在这个过程里面,常常要静下心来体会佛陀是怎么样的想法,什么样的心情,他拥有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这个过程我感觉就有一点像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一个内容。我们知道佛陀他是一个安心自在者,于是我们把自己放在他的安心自在的情境当中,而读经也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怎么读呢?其实只要在佛陀的经典当中,找几个句子你特别有感受的,念一念之后眼睛闭下来,感受这句话,不要急着理解或想象佛陀是什么。其实这就是静下来感受佛陀那个心境,我认为他能够达到的效果,远远比你在那边忙着把一本经读完得到的效果要好得太多了。


这个过程事实上它就是一个“观”的过程。过去我的老师曾经形容这样的一种方法,叫做"意根修慧"法。透过我们的意根,停下我们表面的思考,然后让我们的意根暂时活动不是那么的活跃,但是又让它直接领受讯息,而这个接受的讯息它自然而然的就会深化到我们的内在,去扭转我们的潜意识。

 

所以其实观这个方法好像是来自于古代的禅修,但其实跟我们现代的扭转我们潜意识的方式,其实是相互呼应的。


今天很高兴在这里请到李辛医师,再度来跟我分享关于禅修中“观”的这个话题。谢谢李辛老师!



李辛

谢谢杨老师!



关注“答摩”


可能会有完整视频的惊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