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魔都土匪媛 编辑 | 职伴君
来源
| 知乎
我一共经历过两次失业,一次在34岁,一次在38岁,正好都是在比较敏感尴尬的年龄阶段。
1
第一次失业
第一次在2010年,公司人事经理通知我:“很抱歉,我们不再跟你续约了,相关赔偿会按规定支付。”
这个电话,我不意外,当我决定发出那封邮件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在这家我服务的外企,我工作了4年,作为中国销售团队的第一批元老级老员工,打拼出来的业绩和经销商、临床客户资源都是一点点的心血积累起来的。
把自己当万金油一样得去用,为工作忙到内分泌失调,满脸痘痘和黄褐斑,为忙公司一个重要的会议我永远错过了见父亲最后一面的机会。
当初和同事交接完工作,已经是深夜2点,深夜3点我接到妹妹从老家打来的电话,爸爸不行了。
结果极度困倦的我居然睡着了。次日醒来,我疯了一样的开车,半路车子抛锚,等我赶到家里的时候,爸爸已经走了……
为这份工作,我付出的不仅是心血,还有感情。
因为那个时候的纯粹,天经地义的认为我就应该敬业,就该为工作毫无保留。
4年后,公司业绩稳步上升,这种野蛮生长式的发展模式其实已经不符合公司的需求,也因此,当初的总监被新来的亚太总部负责人换掉。
现在来看,不能仅仅用“一朝天子一朝臣”去解释,而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种必然。
接替的总监来公司半年后就开始清理队伍,手法很多,比如空降一个领导在你之上,慢慢架空你;
或者擅自招聘好销售人员塞到你的队伍里,说让你管理,但实际上很多决策,你都没有了权力;
还有就是把一些地区负责人调往外地;
对业绩不好的同事,直接在会议上当众发难,诸如此类,大半年里,昔日的老同事都走了七七八八。
我是被空降领导惹怒了,当时在我看来,这个奇葩领导不能给我的区域增加任何正能量,反而是添乱;
对方也毫不示弱,直接取得总监同意,取消了我参加年底销售经理会议的资格,那个会议非常重要,因为要宣布来年的指标和销售支持,直接影响你的区域发展和布局。
我被激怒了,当天晚上就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邮件,单独发给了亚太总监。
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当然也心存一丝侥幸,自以为亚太总监曾经在我的区域里我们有过多次良好的沟通,我反映的情况会得到他的重视。
现在想来,当年的自己,何其幼稚!真的,我不被干掉谁被干掉!是我自己葬送了前程。
很快,亚太总监把邮件原封不动得转给了新任中国区总监,结果就是,我华丽丽的走人了。
在家待了9个月,第一次失业,最初没感觉,之前的工作强度太大,整个人一直在超负荷运转,突然闲下来,反而是前所未有的轻松。
所谓无知者无畏嘛,哈哈,拿了点赔偿金之后
(事后我才知道,赔偿金是可以谈的,而我是可以谈到一个实际金额三倍的数据,但是当时不懂,很傻,没经验),
就开始游山玩水。
老公一直宠着我,也没拦阻,玩了三个月,国内国外溜达完了,开始找工作。
觉得自己多年的职业背景和资历,找工作能有多难。
猎头也在联系你,不断的有人联系,也不断的有面试机会,期间有三次眼看心仪的offer到手了,突然就飞了。
这种沮丧的经历,每多增加一次你的信心就被打击一次,到后来会开始质疑自己,不断地自我怀疑。
期间,和前同事聚会过一次,很开心,当时那批同事处得很好。
聚会的同事里,就我在失业,有的在公司里继续水波不兴,有的跳槽去了更好的外企,有的创业开始小有成就。
最可怕的是相形见拙,他人的春风得意最能印衬我当时的苦逼。
继续在失望中寻找希望,然后继续落空。
账上的钱越来越少,那时老公刚结束完半年的失业刚上班,进了一家大型国企从头开始奋斗。
薪水很少,但每个月的房贷和少不了的日常开支,眼睁睁得看着我们的开支只出不进,我开始焦虑。
面试的时候,其实面试官能感知到我对工作的渴望,那种急切,会让我整个人看起来很浮躁。
这是我在事后反思的时候,才意识到人是无法掩饰你内心真实的情绪的,面对心智正常的成年人,不需要语言,就能破译你的状态。
那种感觉,是茫然四顾无措的灰,内心储存的信心值基本上跌停。
在最谷底的时候,运势开始反弹了。
意外得拿到了一个offer,薪水翻倍,职位升2级,而且去了最心仪的城市,终于和老公结束两地分居。
那是我在9个月的求职里谈的最好的机会,居然在我濒临绝望的时候,从天上掉下来,重重得砸给了我。
2
第二次失业
第二次失业,是在2014年,38岁,被告知的那一刹那 ,再度焦灼,当初的那种恐慌至今历历在目,时隔4年,再度体验。
这次失业,也是我的顶头上司,销售总监通知公司,不再和我续约。
当初我是懵逼的,虽然有些小小的预感,但仍然不相信自己居然被公司开了。
我一直自信,自己认真对待区域和客户,认真打基础,纠正之前的一些偏激的失误,用心耕耘,没有存私心,一心为了区域和市场,而且,已经在慢慢起色,我有什么理由被干掉?
当时刚买完房子,储蓄归零。
找了5个月工作,感觉自己是在赴一场场的相亲会,我看上的人家看不上我,看上我的我不去。
咀嚼烂了的老话---高不成低不就。
中间经历过大概1个月时间的焦虑,每天睡很少,夜夜失眠,恐慌。
各种怕,怕两边老人身体出问题,怕自己生病,怕找不到工作一直这么耗下去,怕突然需要大额消费而我拿不出来钱。
人情往来,我所能做的基本上就不主动联系朋友,但遇到该请的客,该出的红包,这个是丝毫不打折扣的。
暂时的窘迫不是穷,坚持礼尚往来除了我们一贯的处事原则,也是给自己的信心。
自己一直没想明白,我没有像很多同事那样自己开公司,然后用公司的资源中饱私囊;
我也没有任人唯亲,只要下属需要的资源和帮助我都是尽力而为;
对老板布置的工作任务,每一次我都认真完成,为什么我还会被清理掉?
一直到一次面试,我才醍醐灌顶。当时是一家日本企业的销售总监和我面谈,在过程中他问起为什么我离开原来的工作。
我如实答复,对方继续详细问了关于市场关于管理的问题,然后他跟我说了一番话,我当时就崩溃了。他说:
看着我一脸懵逼的样子,他继续说:
“第一,我作为老板,我的真实想法你根本没有摸清楚。
整个市场那么混乱,之前的管理根本就是无序,公司在某种程度上放任下面的非正规操作,上面老板只关心一个:业绩,只要你能做出业绩,什么手法不care 。
我作为总监,我来到这个岗位上,我需要你先给出业绩,而不是自以为是的纠正过去的错误;
第二,我都已经把我的想法明确暗示给你了,而你没想明白,继续在自己的思路上走,那这样的下属,我肯定不要。”
出来那家公司的办公楼,外面刮着特别大的风,我走在大风里,泪流满面。
第二次失业了5个月,找了5个月的工作。
这期间,恰好我的公婆都来了上海,住在我们刚买好的房子里。
我了解婆婆的性格,老一辈的人无法接受我没有工作,因为那意味着更大的经济压力和看不到未来的待业的焦虑,因此我们决定,瞒着老人。
然后那5个月里,我每天照样“早出晚归”,其实是带着书本去家门口的肯德基学外语,练听力。
时不时得还跟平常一样去“出个差”,实际上是去我苏州看我老妈,在她那里小住两天。
我老妈心大,比较钝感,早知道我失业,不以为意。
后来我曾经跟朋友提到过这段经历,并且津津有味的描述,在我内心,我是觉得这段经历非常有趣,丝毫未发现不妥。
反而是朋友忧心忡忡得说,听起来感觉好心酸。我才意识到,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隐瞒,也是中年失业的一个尴尬。
5个月后,我正常上班,正常赚钱,一切回到正轨。
3
反思
但,经历过两次被动失业,这种难得的体验,会让我开始反思。
都说中年是收获的季节, 应该是人生最丰富最圆满的时候。
但当我面临中年窘困、落魄、无着,我最需要反思的,是发生这一切的根源,问题出在我自己的身上。
对工作,对职场,对人生把握力度的失常,出现这种结果,丝毫不是意外。
通过两次失业,我终于更为清晰的看清楚了自己的局限性:
1)
企业是需要盈利的,对企业来说,不存在情感和理智的纠结,企业经营从本质上来说,只关心事实。
当你一旦不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那些过去你所谓的付出和你的牺牲,都不在考虑之内。
这个时候,企业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得以最小的代价让你离开。
也因此,很多企业为了省掉赔偿金,会以各种方式逼仄你,让你不舒服,让你愤怒,让你压抑,然后逼你辞职。
在理性面前,你的纠结、痛苦、回忆起昔日自己殚精竭虑的奋斗的不甘,其实,都不值一提。
2)
在外企,老板也是打工仔,他要面对的,也是上级的考核。
之前在外企的时候,我的一个很要好的经销商朋友告诫过我:
我是用了2次血淋淋的失业教训才想明白这句话的分量。
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解释这里面的要义:在外企,老板也是打工仔,他要面对的,也是上级的考核。
你身为一个下属,你最要关心的,是你老板的利益。
他如何才能巩固自己在公司的位置,他在意的是什么,他追求的目标是不是和公司的大方向同步。
如果同步和一致,相对,他就是安全的,你跟着他的思路走,大方向上也是安全的;
如果他和公司的大目标相悖,迟早他会离开或者被开掉。
而很多东西,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
需要你深入的分析,去想,去了解更深入的信息。
像我第一家失业公司的总监,她空降过来,相比业绩,她更需要的是安全感。
因为她面对的,是一群靠疯狂工作努力打拼积累起市场和资源的元老销售,最要命的是,我们这群元老销售人员,自以为是,自成一派,我们不鸟她。
所以我们最终被清理,是必然的。
我失业的第二家公司的总监,我的直接老板,他有自己的公司,他的公司经营需要更多的产品和市场资源。
他来这家企业,是需要拿到这家企业的资源,他关心的,是下面人能否完成业绩,这样他才能把这个成绩单交给上头,才能坐稳这个位子。
而他的上级,面临被老外解雇的风险,正在艰难的博弈,所以,他更需要中国区漂亮的数字作为筹码。至于操作是否损害远期利益,那不是考虑范围之内。
而这些真相,没有人会告诉你,只能靠你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
4
经验总结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怎么能避免中年失业,不从理论上阐述,纯粹个人经验的总结。
1)
如果你是一线管理人员,你手里要有谈判筹码。
就是一旦你不幸被公司清理,你和公司谈判的筹码。可能是你重要的客户资源支持,也可能是公司的软肋和把柄。
我的一个同行,在得知自己可能被解雇后,通过公司一个重要的大客户,打电话给他老板,告诉他,如果这个人走,明年不再合作。
就这样,他稳稳得留了下来。
另外一位同行,在和公司谈离职的时候,直接拿出她早就准备好的重要资料,那份资料一旦公布,会让公司陷入违规处罚的漩涡,也因此,她谈出了一个高价赔偿方案离开。
2)
真正的失业,真的来了,你是阻挡不了的,
所以你得有再度就业的能力和资源。
前面的答案里有讲到,人到中年不如狗,同样的产出,公司却要支付更高额的薪水,至少在我们行业,我是不认同的。
我在职场上看到的中年员工,无论是一线销售还是管理者,公司衡量你的,并不是你的年龄,而是你积累的客户资源,工作经验,你的敬业态度能够给公司带来的价值。
而这些,并没有因年龄而出现分界,导致这些指标产生差异的,是员工本身的投入与付出,还有个人的能力。
在真实的情况里,我看到有年轻员工,人浮于事,敷衍了事,尽管他们头脑聪明,反应敏捷;
我也看到另外的年轻人,虽然小白起步,但一点一滴,努力耕耘,同样时间他们的成长效率秒杀了很多人。
我仍然看到,公司对年长的一线员工,会因为他们的敬业和勤奋,以及稳扎稳打的市场业绩而如获至宝;
同样,对老油条式,毫无建树的中年员工,毫不犹豫得让你走人。
别把年龄当作会否导致自己失业的分水岭,至少在以业绩为导向的医疗销售行业,年龄并不是考核你的重要指标。
3)
在职场上,情感是最为脆弱和不堪一击的玻璃因素。
企业逐利的本质决定了过去那种所谓的“没有功劳还有苦劳”的祥林嫂式的逻辑早就成为昨日黄花。
永远用理智去清晰的分析和对待你的工作,当你在情绪最激动的时候,不要下任何重大的决定。
这是我自己血淋淋的教训,我相信当年的自己,如果再拖一天一夜,我都不会发那封“作死”邮件,白白葬送我在公司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