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主编温静
速递传媒信息,对接行业需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World丨Cease-fire ... ·  3 天前  
CHINADAILY  ·  China丨New facility to ... ·  3 天前  
人民日报评论  ·  湖南文旅一直火,做对了什么? ·  4 天前  
求是网  ·  健全工业绿色发展机制 ·  6 天前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  【双语】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 MFA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主编温静

这些媒体用稳扎稳打的转型让“传统媒体已死论”狠狠打脸!

主编温静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5-14 23:44

正文


传媒内参导过去传统媒体的寒冬,主要源于渠道失灵,而近年来的转型之举,注重渠道的铺设,弥补了原来的短板,在如今这个快餐肤浅文化盛行的当下,更凸显了优质内容的价值含量。


来源:金牌舆情官(ID:cesuozazhi)

文/水果硬糖

已获授权


近日,一则曾是世界百强报《燕赵都市报》,三个多月只发基本工资的新闻,让身处寒冬的纸媒又多了一丝凉意。


伴随着,大量纸媒倒闭,体制内媒体人集体出走。“报纸消亡论”“电视消亡论”真的马上就要成真吗?那些传统转型的究竟如何了?


据笔者观察,如果说过去媒介融合的实践大都停留在“花拳绣腿”式的表面功夫上,那么近年来传统媒体在,媒体转型,媒介融合,这场没有退路也没有终点的攻坚战,稳扎稳打,不断激发了新的动力。

党报央媒冲在转型第一线

300万订报读者到3.5亿全媒体覆盖用户


有意思,在媒体转型这件事情上,央媒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传统媒体转型不是花拳绣腿,而是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新闻在内的央媒和党媒一手内容,一手技术,建立了各自的新媒体矩形。


以人民日报为例,从300万订报读者到3.5亿全媒体覆盖用户,人民日报社裂变式增长可以说是媒体转型最为成功的一个缩影。


新闻及时,技术先进,内容优势与技术优势双轮并驱让人民日报在媒体融合上走在了第一线。



2012年7月21日,北京罕见大暴雨,酿成一场大灾。在灾难面前,领导临时决定正式上线微博。凌晨4点58分,人民日报第一条微博诞了:“北京暴雨,整夜无眠。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与大家共同守望......!”


依靠在“7·21”特大暴雨中督促政府尽快如实公布遇难者人数,以及最早公布遇难者人数等的做法、人民日报迅速积累粉丝。微博的成功也给了人民日报自信,人民日报开始制定"媒体融合整体方案",全局性地考虑发展方向。


2015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社启用“中央厨房”工作机制,累计推出各类融产品近千件,有效实现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全球覆盖。融媒体的熟稔运用,让新闻事件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广的传播。


“中央厨房”项目物理载体


以具体事件为例,2016年2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 在新媒体大厦人民日报客户端,总书记坐到电脑前,面对麦克风录制了一段音频:“大家好!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即将到来之际,我向大家致以节日问候,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这段音频被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制作成融媒体产品并在全网推送,阅读量很快超过2.5亿。



在人民网视频直播间,总书记同两千公里之外的福建省宁德市赤溪村视频连线。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发起“总书记来到我们中间”话题,阅读量达到6388.9万。


29种社属报刊、31家网站、111个微博机构账号、110个微信公众号及20个手机客户端……如今的人民日报,早已不再是一张报纸,而是一个全媒体形态的“人民日报媒体方阵”。



正如,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李宝善说:“在融合发展中,人民日报社紧盯科技前沿,瞄准关键环节,孵化核心技术,不断以新技术促进报道新呈现,引领传播新业态,带来用户新体验。”


VR、无人机、视频直播、大数据……传统党媒人民日报却有着最新潮的面孔。


地方媒体“一套人马两个台子”

3年前,澎湃就已准备承接东早


除了央媒,地方传统媒体也在寻求涅槃重生。作为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新媒体项目,澎湃新闻一直是被看做是媒介融合下的成功案例。


2016年底传媒圈最大的新闻来自上海:国资6.1亿入股澎湃新闻,最后一期《东方早报》(下称东早)定格在12月31日。东早的使命结束了,澎湃的时代却刚到来。


和大刀阔斧的激进式“变脸”不同,澎湃的这条路,经历了三个阶段。


据澎湃新闻总编辑刘永钢介绍,东早从2013年起谋划向新媒体转型,而且在战略设计上,一开始就是全面的转型,彻底的转型。“我们的时间和决心都比其他媒体来得早,来得大。”


确定转型规划后,东早曾以兴趣为单位建立小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公众号,如著名的“一号专案”为原东早法制报道组;“打虎记”为反腐报道组......澎湃新闻上线后,这些小组以版块的形式被纳入新的架构,


“东早为澎湃新闻已经准备了一支300人的成熟新闻采编团队,也积累了一定的媒体口碑和市场影响力。这也是澎湃一上线就风华正茂的原因。”刘永钢说。


2014年澎湃上线,东早开始了“一套人马两个台子”的融合式发展。东早的记者同时也是澎湃的记者。东早和澎湃的气质、价值、文脉、新闻理念都一脉相承。


另外,2015年开始东早逐渐减少日常版面,双休日只出提前印好的周刊。东早以过渡的方式不断减少对纸媒的依赖,而这,无不在为这次全面转型做准备。


最终,东早融入澎湃。刘永钢说:“澎湃新闻已经实现对东早在团队、采编、文脉和媒体功能以及使命上的完全覆盖,甚至是整体超越。


几个月以来,我们也一直在看数据:目前澎湃新闻客户端下载量超6000万,日活用户达500万。而且从更加理性的经营、市场的角度看,全面转型是最能接受的。


随后澎湃发布了澎湃视频和SixTone两大项目。其中,澎湃视频频道将会在2017年1月上线。一切仍以新闻内容的核心,以原创为主。


对于着重推出的另一大项目SixthTone,它既可以说是澎湃的英文版,也可以说是独立于澎湃的产品。其受众主要是海外以英文阅读为主的读者,澎湃希望能在官方宣传和国外媒体的报道中间找到市场蓝海。


全面转型后的澎湃,据刘永钢介绍:“最主要的还是提升原创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因为澎湃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做原创、深度、思想类的报道;


从具体的产品线上来说,也会做一些新的开拓;另外就是提升技术水准,做一些推广,但所有这一切都围绕提升内容的原创能力。”

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

互联网思维的转变是取得进步的重要因素


面对商业互联网巨头攻城略地的激烈竞争,传统纸媒为什么能实现华丽转身?也许这与传统媒体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和互联网思维的转变有关。


传统媒体的人才、公信力、内容产出的专业性、社会责任意识与较为完善的行业规范,均为新媒体的缺失及渴求之所在。


过去传统媒体的寒冬,主要源于渠道失灵,而近年来的转型之举,注重渠道的铺设,弥补了原来的短板,在如今这个快餐肤浅文化盛行的当下,更凸显了优质内容的价值含量。


刘永钢认为:原创深度的好内容,依然需要专业媒体,机构媒体才能做。“比如深度调查、大型策划、揭露性的报道,这些是我们的所长。而且这些内容对于读者而言都是刚需,它事关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事关读者的切身的权益。”


此外,互联网思维的转变是此次涅盘丛生的基础。过去“+互联网”更侧重媒介自身,把互联网放在辅助性的位置。


如早期的手机报和报纸创办网络版就是局限于把纸质媒体内容复制粘贴到新媒介上,并没有充分考虑互联网用户的特点和需求,看似突破创新,实则新瓶装旧酒。


而如今是“互联网+”,不再把互联网简单看作是通路和平台,而是一种新的传播规则和思维。即以个人化和技术为本质特征、以开放、参与、互动为核心理念。


传统媒体意识到受众不再是被动接收的主体,而是能动的用户,只有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充分发挥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满足公众多样且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此外,重构媒体与用户的关系,最终不是通过广告,而是通过为用户提供一系列服务产生的黏性获利,即“用户体验”,才能真正得到用户的肯定和欢迎。

体制的禁锢、营收压力

纸媒转型还任重道远


细数下来,传统媒体媒介转型硕果累累,也颇有成效,但为何还是有传统媒体的精英频频跳槽呢?这可能跟传媒体制的禁锢、营收压力有关。


张悦,曾是南周名记,后来做了看天下,又在《人物》当过主编,如今离职创业号称要打造品质最高的人物短视频产品——Figure,他就曾说:“以前我虽然名义上是主事者,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大的权力。”


张悦


微信广点通刚推出的时候,已经担任《人物》出版人兼主编的他决定投5000元,想试试用广点通推广《人物》视频,但前后花了两周才通过集团的经费审批。


在当时的运转机制下,掣肘来自方方面面。


张悦说:“在传统媒体的体制下,做事情的效率没法和做互联网产品的目标相匹配。它会不断打击你的信心,拖你的后腿。”


体制禁锢,理想遭遇折磨,媒体人渴望更自由的表达。这是一部分传统媒体人离职的原因,在今后,传统媒体如何突破金字塔型的体制结构,使得意见交流更畅通,更加敢于创新突破传统思维,则是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


除了体制的僵化,有一部分媒体人离职的原因在于收入少,在大城市难以生存,媒体人担忧减薪甚至失业,缺乏安全感。



据说,媒体人十年没怎么涨工资了。其实,如果换算成房价,也许更能说明工资性价比降低的程度。


比如,一个朋友八年前进入媒体时,两个月工资可以买单位旁边一平米的房子,现在则需要六个月工资。虽然工资绝对数翻了一番,但相对于房价,其实已严重缩水。


如果不能解决温饱和安全感的问题,何谈改革和新闻理想,传统媒体应该思考如何完善收入激励机制,即使不超过竞争企业,至少要大致相当。


此外,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项目盈利模式也尚未清晰,未能实现自我反哺。一直被看做是媒介融合的成功案例澎湃新闻,至今也仍未盈利。



刘永钢介绍:“由于内容优势,澎湃品牌溢价也相当高,我们整体的营收2016年也会创造一个新记录,这个数字基本上快要覆盖我们的成本。2017年,我们肯定可以在营收的基础上翻一番!”


看来,纸媒转型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最后,笔者想说,改变从来不是件易事。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变革都不可能是简单、从容地转身,纸媒的媒介转型是一场没有退路也没有终点的攻坚战。


我们需要看到和肯定传统媒体的每一次创新和进步,并对不足提出意见并予以包容。传统媒体需正视自己的问题,以刮骨疗毒之痛突破现有的束缚。


此外,传统媒体手握优质内容这一尚方宝剑,就像中国新闻周刊的总编辑李径宇认为的,新媒体是暂时的,旧媒体是永恒的,因为新媒体转眼就是旧媒体,谁都不要以新媒体的“新”自居来建构自己的商业模式。


作为内容提供者,不要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某个新媒体平台上,根本的出路还在内容本身。


笔者认为,纸或不再,而媒将永存,所以,且停下你的挽歌吧,于那些在尝试和坚持中成功转型的媒体,欢乐颂或许才更应景,也更公平。


相关阅读:这些坑就别跳了,传统媒体创新求变中走过的8大弯路

来源:广告销售老鸟 


对于房产商来说,这可能是最好的时代,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这可能是最坏的时代。我们见证了城市房价火箭式上涨,也亲历了媒体广告收入断崖式下跌,残酷的市场迹象让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对《权力的游戏》中的那句经典台词有了更为直观的感触,”winter is coming!(冬天即将来临)




“面对媒体经营寒潮,传统媒体人举起了媒体融合的大旗试图救亡图存,但是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传统媒体在探索媒体融合或者是寻求自我突破的过程也跌过许多坑绕过许多路,今天广告销售老鸟就带您盘点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走过的弯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知道为什么栽了跟头我们才能爬起来走的更远。


一、盲目打造官方客户端却半死不活


说起媒体融合,大家的第一反应应该就是两微一端了吧。两微还好说,毕竟微信和微博借用的都是别人的平台,只要来几个人维护就可以了。但是这个一端可就没那么容易了,笔者了解目前大部门的传统媒体技术人员是没有自主研发客户端能力的,得需要真金白银地往外包企业砸钱,才能研发出自己的客户端。


不过虽然贵,但是许多媒体还是咬牙把它们给造出来了。例如湖南卫视的呼啦、东方卫视的哇啦、安徽卫视的啊呦,以及一些报纸广播的客户端。但是最终效果如何呢?根据人民网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15年中国媒体移动传统指数报告》数据显示,官方客户端下载量破百万的仅有33家,占所有评估媒体数量不到百分之三,七成报纸杂志客户端的下载量不足十万,近四成网站客户端的下载量不足一万。


换句话说就是各大媒体斥巨资打造官方客户端,最终却成了半死不活的摆设,部分客户端甚至成为媒体的负担。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某省级卫视客户端号称自己有千万级注册用户,但实际上每周的UV总量刨除重复IP不到1000,每日活跃用户不到500。几百万的项目服务几百个用户,这样的媒体融合也是没sei了。


二、重形式轻内容本末倒置缺活力


传统媒体在探索媒体融合之路时中很容易陷入对形式的迷思中去。我们在新媒体自媒体花体字、软推文中迷失了方向,觉得五彩斑斓是这个时代的色彩,花里胡哨是当下生活的注解,恨不得自己从端着架子充满精分色彩的严肃活波紧张的官媒摇身一变成为低眉顺眼人见人爱的网红新一代。



于是我们开官博摇微信做H5,但是最终却被人嘲笑为《吃屎赶不上热乎的广电人》(原文出自王明轩,读者可自行百度),甚至被人断言“报纸除了倒闭没有别的出路,多数媒体人将在2017到2018年下岗”(原文请见腾讯网总编辑王永治对未来媒体发展的10点预测),搞得传统媒体人都不得不站出来跟王永治对赌2018年报纸没死怎么办?


这些闹剧大概就是我们重形式轻内容本末倒置缺活力最终砸了自己的招牌所致。毕竟媒体有界内容无边,只有不断生产出优质的内容,我们才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媒体竞争时代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三、新平台旧内容 媒体融合效果差


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拥抱新技术本身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还是用着老思路运营新平台,用旧内容填充新平台,注定将成为失败的尝试。以媒体的微信公众号或是客户端为例,这类新平台目前主要承担的三类工作就是信息发布,节目回看和用户互动。这种做法的逻辑是方便用户在手机上继续看老平台制作的内容。



但是他们忽视了一个问题,观众选择了一个新的媒介,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其他平台的内容依旧有同样的兴趣,他们的内容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新渠道给受众旧的内容,只会被用户抛弃。因此在新平台上推荐内容必须要根据媒介特点的考虑可看性、实用性和个性化的用户需求。


以BBC的媒体融合为例,他们重视新闻的故事性打造跨媒介报道,强调个性化推荐,重视用大社交软件提升品牌优势,甚至成立了包括新闻记者、开发人员、数据工程师创新智囊团研究媒体融合。做好研究有的放矢才是媒体融合应有的态度。


四、三网融合怕付出,坐享其成太天真


作为一个在广电圈浸淫多年的广告人,我十分困惑广电人到底对三网融合了解多少?2016年已经注定将成为IPTV发展大年,但是很多广电人对此似乎无动于衷,甚至还理不清IPTV与广电、有线电视、运营商之间的关系。


我知道有些广电系统与有线电视没有分家,大家利益休戚与共愿意一棵树上吊死自己就算了,但是那些早已经与有线分家的广电为何对着政策红利无动于衷这就令人费解了。简单普及下吧,目前的IPTV有央视爱上公司总播控平台和各个省级播控分平台,合作的运营商目前是电信和联通两家(移动正在积极申请牌照),电信由于前期投入多,目前在与广电分级播控平台合作中态度强硬。


各大广电大多数与电信合作拿固定的分成,对于EPG中的增值业务鲜能插手。而联通作为后来者十分愿意与地方广电一起推动联通IPTV的发展。理论上说广电方在错失了电信方平台建设后,在联通的launch方面介入越深越有好处,两家运营商发展的用户越多,大家可以分的蛋糕也越大。


但是笔者了解的几个省级播控平台与联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似乎还在等着坐享其成分政策红利,然而缺乏前期投入仅仅靠政策吃饭,恐怕也不是长久之计。


五、体制僵化 媒体创新成虚晃一枪


体制问题已经成为媒体融合或者说媒体自救的一个最大障碍。笔者在几年前就亲眼目睹了一个城市台因体制桎梏弄死一个频道的典型案例。某地方台决定以一个频道改革来作为全台创新变革的试验田。


高薪聘请了外来团队打造全新的城市频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第一年果然不负众望将频道打造的风生水起。但是从第二年开始,因为体制不顺和领导的犹豫,外来的总监在工作中受到了很多的限制,甚至还面临台里有编制老员工和老领导的指责,称其“只要经济效益没有政治大局观”。


第三年总监不堪各种刁难带着团队集体出走,留下的频道被重组,从此一蹶不振。体制巨大的排他性让体制外的人根本无法施展拳脚,让种种创新成为新官上任的三把火,最后无疾而终。


六、利益固化 媒体融合变成面子工程


我们常常抱怨传统媒体搞媒体融合难出成绩,是因为老的媒体人思维僵化,难以出成绩。其实不然,因为很多时候推进媒体改革的人并非混沌一片,只是固化的利益,让他做出了对自己最有利的抉择。


大多数的传统媒体都是国企身份,这就让他们在重组部门推动媒体融合时领导的任免是由上级的任命而非市场选聘。就笔者了解到目前许多省级媒体的新媒体部门领导人都是从台里调任的,他们的收入也与新媒体部门效益无关,而与自己领导职务级别有关。这就意味着干与不干一个样,干了可能会出错,出错会丢乌纱帽。


在这样的抉择下实在难以让这些部门领导有壮士扼腕的决心推进媒体改革,他们无力承担改革带来的风险,所以他们会选择最万无一失的项目来推进媒体改革,于是乎最终被寄予厚望的媒体融合就变成了一个可笑的面子工程。表面上看上去风光无限,其实死水一滩,成为顶着新媒体光环的养老院。


七、新媒体无新成就 成温室里的花朵


传统媒体在推进媒体融合进程中,会开展许多新业务。但是在决定进军哪些新业务时,他们很少从市场的需求出发,而是从自身的优势着眼,最终开辟的新业务与传统业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于和市场的脱节,导致最终难以实现目标效益,成为温室里的花朵,难以应对市场的竞争。


以某省级媒体门户网站为例,该网站建设之初也算是走在全国行业前列,但是在业务、资源等方面严重依赖传统业务,当年终经营目标完不成时,常常由母台划拨一定的广告来补齐,久而久之,就彻底丧失了市场竞争力。最终成为传统电视媒体拉广告时买一赠一的陪衬,距离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早已谬之千里。


八、没有优秀的一把手 一切举措都白搭


这是一个无奈的现实,在当前的管理体制下,传统媒体能否成功转型与有无一个优秀的一把手成为了决定性因素。这或许有点悲哀,但这就是国情。让我们看看那些转型成功的传统媒体吧,湖南卫视的魏文彬、SMG的黎瑞刚、广州日报的黎元江、南方报业的范以锦、浙报传媒的高海浩、长兴传媒的许劲峰。


正是这些业界大佬传统的大胆尝试,将其所在的媒体打造成中国传媒业的标杆,他们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一把手的重要性。如若换成一个求稳求仕途的一把手,还会有这样的成果吗?


传统媒体一把手的选择权在上级主管部门,在此我们希望上级主管部门应选择既懂政治又懂企业的优秀人才来担任传统媒体的一把手,唯有如此,才可能真正顺利推进转型,传统媒体才有新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