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陕西果业
陕西省果业中心官方订阅号,用于发布新闻资讯、市场行情等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陕西果业

起点新闻 :看中冬枣潜力,他带领村民种植冬枣8200亩

陕西果业  · 公众号  ·  · 2024-10-11 18:00

正文

在共和国的发展历程中,无数普通人用自己的奋斗与拼搏,书写着与国家共同成长的壮丽篇章。大荔县冬枣种植户张全喜,便是一位坚持奋斗,把冬枣卖到天南地北,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领头人。

张全喜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却充满了希望。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全喜亲眼目睹了家乡从泥泞的小路变成宽阔的水泥路,从破旧的土坯房变成漂亮的砖瓦房。
种植冬枣前,张全喜曾在外务工。2010年,看到老家大荔县东羌白村种植冬枣的潜力,张全喜决定回乡发展冬枣产业。
大荔县新禧冬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全喜:“看到这个枣吃了以后,皮薄、脆甜,而且价格也卖得也可以,17、18块钱到20块钱一斤,你一亩地卖几万块钱呢,最后就回来开始承包了十亩地。”

当时,大荔县的冬枣大部分都是露天种植,容易受到持续降雨天气的影响。起初,张全喜的10亩冬枣地直接搭建了防雨棚,产出的冬枣不仅品质好,而且可以提前上市,卖出了好价钱。第二年,他又将防雨棚全部拆掉,投入40万元改造成4个钢架棉被棚。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那一年,大荔县遭遇了罕见的大风,两个棚都被吹垮了。
张全喜:“塌了以后对我这个损失挺大的。2010年那会咱攒一点钱不容易。这一塌,以后比建新棚还麻烦,还把树还塌坏了,直接这就损失了下来有十几万。我就把剩下这两个棚精心地管理,请了一些专家,也买了书,自己去看、去学。”
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剩下的两棚冬枣提前成熟上市。浙江的客商在棚里转了一圈,一眼相中,出来就要和他议价。

张全喜:“色度、口感都很标准,出来以后他就要问多少钱,当时没有个参考价。最后,我说你是这,你给我说,说好了,咱就定。他们两个就在我棚外边商量了十几分钟,然后进来就说,30块钱一斤,从头卸到尾,这一亩地能产个3000多斤吗,你就是按卖上七万块钱,你5亩地,五七三十五万元。”
张全喜心里盘算,如果不是受了自然灾害,当年投资40万,一年就能挣30万的纯利润,冬枣产业能做。由此,他便开始逐年扩大种植面积。2016年,他牵头成立了大荔县新禧冬枣专业合作社,按照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防治、统一指导、统一采摘销售的生产操作规程,为社员提供一条龙技术指导和帮扶服务,实施标准化管理。目前,合作社现已发展农户620多户,冬枣种植面积8200多亩。
之后,大荔县的冬枣越来越多,销售成了大问题。张全喜去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地,只要看到批发市场、大超市,他就上门谈合作。几经努力,他先后与这些城市的果品批发市场确立了合作关系。
张全喜:“最后谈得都是代卖的方式,代卖卖一件给他们两块钱。最后这些城市都是用这种模式就开始了。销售的第一年,干了有20天左右,从一天卖两三千斤,四五千斤、七八千斤,最后到一万多斤到两万斤,不够卖了以后,就去收我们社员的,收枣农的去卖。”
渐渐的,国内市场不能满足张全喜冬枣的销售,他开始琢磨着,把冬枣卖到国外去。

张全喜:“目前就是能(卖)到800吨,包括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地。”
张全喜的合作社所在的大荔现代农业产业园于2013年开始建设,按照“政府扶持建园、合作社统一管理、农户分户经营”的发展模式,壮大培育冬枣品牌。政府先后投资1.5亿元,整合交通、电力、林业、水务、农业等部门项目资金1.2亿元,社会资本投入3000万元。在发展进程中,张全喜的冬枣产业也在不断壮大。他说:没有国家的好政策,就没有农民的好日子。自己见证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也感受到了自己生活的巨大变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哎咆科技  ·  黄瓜变身
7 年前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你不过是每一个孤独的瞬息
7 年前